燕州城山城

燕州城山城

共 1506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燕州城,为古代高句丽占据辽东时,所修建的一座军事城堡,称为白崖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御驾亲征,攻拔了白崖城,置此地为岩州。以后辽代行政建置正式设于此地,并对城址进行补筑,名为岩州,行政归沈州统辖,为沈州(今沈阳)支郡,金改为石城县。今称“燕州城”,实与辽“岩州”有关,因音近,故衍为“燕州”。
2009~2014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燕州城山城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

遗址特点

综述
燕州城山城
燕州城山城依山而建,东高西低,呈簸箕形。城址南北长480米、东西宽440米、周长约2500米,面积约22万平方米。城址南侧为悬崖,其他三面有石筑城墙。
城墙
燕州城山城城墙
燕州城山城城墙用青灰色的水成岩修筑。厚薄均匀,打制方整。壁石的砌法是把大量石块打出尖锐的角,互相交插咬合叠翻出壁心,外用打整齐的楔形石块砌出墙面,全凭石块插合形成的拉力,不用泥或灰口。现存墙面仍然平整牢固,是所见山城中城壁翻石较好的一处。
马面
燕州城山城马面
燕州城山城城墙外侧共发现马面9座,分布在北侧、西侧城墙上。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为纵长10米、横宽8米左右的纵长型,一种为横宽8米左右、纵长5米左右的横宽型。其中北墙上的马面间距在55~61米之间,西北墙上的马面间距则在38~42米之间。
马道
燕州城山城城墙内侧发现有马道遗迹多处,发掘1座,位于5、6号马面之间城墙内侧,依城墙砌筑,筑方法同城墙,南低北高,北端修筑有台阶式踏步。
城门
燕州城山城西门全景
燕州城山城城门址发现两处,1号门址位于城址的西南角地势最低洼处,南临。2号门址位于城址东北角,辽金时期封堵,门框线清晰可见,宽度5米,没有发掘。1号门址北侧城墙弧形向西北延伸至山崖,长12米,顶部残宽4.5~5.5米。和南面的9号马面相互呼应,形成瓮城格局。北侧城墙内侧修筑有马道,没有完全发掘,顶部残宽4.5米。南侧城墙长9米,顶部残宽5.5米,和城址南墙连接。
点将台
燕州城山城城内东南角是全城的最高点,有一近方形的围墙,南北长45米、东西宽35米、高1.7~2.7米,在围墙的北面还有一石筑方台,俗称“点将台”,登台可望全城及四周远处,台高4.3~5.7米、南北长8米、东西宽7.4米。
蓄水池
燕州城山城东壁北段的内侧(城内)有一处长方形凹坑,凿于自然岩石之上。南北长7.5米、东西宽6~7米、深0.8~1米,俗称“蓄水池”,山城内的水源设施之一。

文物遗存

铁镞
燕州城山城出土遗物丰富,除大量明清时期的陶资器外,还出土高句丽到辽金时期的遗物500余件。主要为各种形制的铁镞和大量的红褐色板瓦、筒瓦和瓦当等,瓦当纹饰为莲花纹。城门口村东坡地上,发现半圆形石碑首,碑(首)额刻“石城凤安保安寺碑”八字。证明了山城后来为金代“石城县”,即辽代“岩州”和高句丽“白岩城”无疑。

研究价值

燕州城山城为高句丽的重要边界山城,是高句丽军事防御体系的前哨,军事职能重要,是东北亚地区5至7世纪防御性城池的重要实例之一。

保护措施

1962年,燕州城山城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燕州城山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燕州城山城位于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官屯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燕州城山城,路程约25.5千米,用时约41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