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天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20-01-01 00:00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天河区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助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大区、创新强区地位日益巩固,美丽天河、幸福天河形象更加彰显。

  一、综合经济

  生产总值

根据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312.79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7%,总量连续14年全市第一。三次产业比例为0.05:7.42:92.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8亿元,下降21.4%;第二产业增加值394.1亿元,下降0.2%;第三产业增加值4915.91亿元,增长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720.93亿元,增长5.2%,占GDP比重70%。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2984.69亿元,增长4.4%,占GDP比重56.2%,其中,金融业增加值1077.27亿元,增长8.1%,占GDP比重20.3%;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加值907.62亿元,增长11.2%,占GDP比重17.1%;现代商贸业增加值709.81亿元,下降2.8%,占GDP比重13.4%;商务服务业增加值289.99亿元,下降3.3%,占GDP比重5.5%。

  财政收支

全年税收收入850.99亿元,下降3%。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为299.56亿元、275.93亿元,下降6.4%和8.3%;个人所得税118.74亿元,增长5%。现代服务业税收收入622.57亿元,下降1.9%。四大主导产业税收收入464.46亿元,下降2.2%,占全年税收收入比重为54.6%,其中,金融业税收收入191.85亿元,下降1.6%;新一代信息技术税收收入75.55亿元,增长4.3%;现代商贸业税收收入134.18亿元,下降7.3%;商务服务业税收收入62.89亿元,增长0.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23亿元,下降1.2%,其中,城建税、房产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完成11.72亿元、7.07亿元和7.29亿元,下降5%、17.1%和18.2%;印花税和增值税分别完成7.28亿元、23.06亿元,增长2.4%、1.3%。来源于税收的收入60.22亿元,下降4.3%,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9%。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含市资金)147.88亿元,下降2.1%。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08亿元,增长0.8%,其中,教育支出38.19亿元,增长2%,卫生健康支出13.71亿元,增长4.2%,城乡社区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和公共安全支出分别为24.9亿元、16.72亿元和13.17亿元,分别下降15.4%、3.7%和18.9%。

  市场主体

现有各类市场主体54.55万户, 其中企业40.95万户,占全市企业总量比重为25.8%。新增企业11.89万户,增长35.7%,占全市新增企业比重为27.9%,其中,新增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企业4708户,下降67.6%,占全市同类新增企业比重为24.7%。内资企业按行业分,新增批发和零售类企业5.21万户,增长43.5%;新增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类企业0.83万户,增长21.5%;新增卫生和社会工作类企业0.76万户,增长8.9倍;新增租赁和商务服务类企业0.74万户,增长14.5%。新增“四上”企业1076家,占全市比重为18%。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按项目在地)增长6.8%,按产业分,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7%,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7.7%;按构成分,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额下降10%,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长31%。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额下降0.6%。136个区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额352亿元,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为152%。27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全年完成投资额126.6亿元,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为221.5%。

 对外经济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606.7亿元,增长4.4%,其中,出口239.9亿元,下降4%;进口366.8亿元,增长10.8%。服务贸易进出口3.7亿美元,增长1.2%。服务外包全口径执行额39.12亿美元,增长8.5%,离岸执行额12.96亿美元,增长6.9%。

合同利用外资54.81亿美元,增长1倍;实际利用外资6.7亿美元,增长6.9%。新设外资项目625个,其中,新设及增资合同外资超千万美元项目30个。新接洽入库项目239个,签约项目109个。

  平台建设

天河中央商务区获评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1.01亿元,增长3.8%;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总产值354.75亿元,增长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8.74亿元,下降12.2%。广州国际金融城被纳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东区集体土地征拆、城市设计及控规优化提升全面完成,北区控规方案基本稳定,5年累计新开工产业项目17个、基础设施项目6个。

天河智慧城被认定为省级高新区,5年累计竣工投产重点产业项目24个,新增注册资本超亿元企业105家。天河智谷片区开发建设提级推动,近50家“高新、高质、高端”总部型企业递交投资落地意向,其中,马鞍山和小新塘片区已有9宗产业用地完成出让。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2.28亿元,增长2%;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总产值181.39亿元,增长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66亿元,增长12.2%。天河科技园完成技工贸总收入2638亿元,增长8%;软件园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280亿元,增长12%。

天河路商圈连续9年举办广州国际购物节,年均引入国际品牌60个以上,成为商务部内贸流通体制改革推广案例。2020年广州国际购物节期间,全区23家商业综合载体超4000户商家(品牌)开展80多场主体促销体验活动,商圈日均人流环比增长20%,重点商贸载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2%。

 二、行业经济

  工  业

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74.9亿元,增长2.2%,工业产品生产销售衔接良好,产销率达99.4%。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54亿元,增长2.7%,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1.45亿元,增长2.1%,小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5亿元,下降20.6%。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655.56亿元,增长2.5%,制造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19.34亿元,增长1.5%。

  建筑业

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32.25 亿元,增长2.3 %,其中,省外完成产值321.15 亿元,下降12.6%;省内完成产值911.1亿元,增长8.9%。按构成分,建筑工程产值1106.98 亿元,下降0.3%;安装工程产值78.13 亿元,增长37.6%;其他建筑业产值47.14 亿元,增长25.8%。完成建筑竣工产值278.45 亿元,下降42%。完成建筑施工面积11476.53 万平方米,增长23.7%,其中,本年新开工房屋施工面积2090.15 万平方米,增长67.4%。全年新签合同额1833.87 亿元,增长30.9%。

  国内商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1.43亿元,下降7.4%,占全市比重为19.3%。主要商品中,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金银珠宝类、新能源汽车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5.6%、39.6%、92.6%和下降13.3%。网上零售保持较快增长,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160.07亿元,增长28.4%。

  金融业

全区共有持牌金融机构232家,占全市比重为70%以上,其中法人金融机构23家,占全市比重为41.1%。实现增加值1077.27亿元,增长8.1%。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6家,占全市比重为27.3%;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占全市比重为25%;新增广东股交中心挂牌展示企业242家,占全市比重为16.2%。

 房地产业

全年房屋施工面积964.6万平方米,下降22.6%;房屋竣工面积89.2万平方米,下降79.9%。商品房销售面积74.08万平方米,下降7.7%,其中,现房销售面积33.33万平方米,增长7%;期房销售面积40.75万平方米,下降17.1%。

  营利性服务业

全区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合计2896.04亿元,增长4.2%,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1890.77亿元,增长9.2%;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1005.28亿元,下降4.1%。在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565.81亿元,下降3.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383.86亿元,增长0.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33.39亿元,下降42.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22.22亿元,增长0.5%。

三、科技创新

  创新主体

新增科技类企业2.15万户(含市局登记),下降18.2%,占全市新增企业比重为28%。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25家,总数达3374家,占全市比重为28%;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入库企业3378家,占全市比重为27%;4家企业入选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占全市比重为57%。全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共计22家,占全市比重为31.9%。2019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173.32亿元,占GDP比重3.43%。

  创新服务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世界银行标准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在全市率先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区级政务服务事项100%可网办、100%可预约、100%可自助办理,131个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实现“一窗受理”和“全程免费代办”。新增孵化器和众创空间34家,累计210家,总量占全市比重为30%,其中,新增国家级孵化器4家,占全市比重为57%;24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获评省级优秀。

  创新环境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标准打造“一赛一节一基地”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天河先导区正式投入运营,“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不断完善。专利授权量2.67万件,增长52.8%,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18年居全市第一。完成技术合同登记8157项,成交额735.42亿元。

  四、社会事业

  教  育

公开引进2名高层次人才,公开招录210名在编教师,增配69名中小学编外专任教师、736名幼儿园编外教职工。新开办教育部门办幼儿园16所、村集体办幼儿园2所,增加优质公办学位5850个,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7.8%,顺利完成“5080”攻坚任务。在全市率先实现公办示范性高中全覆盖,区属公办高中高考高优率连续多年领跑全市。

  文  化

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47家,实现营业收入1633.89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为26.5%和40.6%。区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馆评估定级,21个街道文化站通过省特级文化站评估定级。推进区域总分馆体系建设,现有2个区级总馆(均为国家一级馆),21个街道文化馆分馆,21个街道图书馆分馆,15个社会合作图书作分馆,16个学校图书服务点。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264场,开展“‘艺’起战‘疫’天河区群众文艺‘云’集展”线上活动24期,8个作品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各类文化活动累计参与人次超90万。

  体  育

全区共有体育场地3723个,体育场地面积330.64万平方米。成功举办2020年天河区游泳场所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考核工作,226名游泳救生员通过考核。持续维护辖内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确保正常使用率达98%以上。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与13所学校、9家体育机构开展17个项目共建训练。全年青少年运动员新注册322人,共有1300多名运动员参加训练。

  卫  生

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67个,包括:53个医院,80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其他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36万张,其中,医院1.31万张。全区社会办医院床位数3068张,占医院床位总量比重为23.4%。在岗职工3.5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3万人,执业(助理)医师1.04万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0.11万人,注册护士1.34万人。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1906.81万人次,住院人数38.59万人次。医疗病床使用率65.3%,出院者平均住院日7.77天。

  五、城区建设

  规划建设

推进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出台城市更新三年实施计划、五年行动方案、十年改造规划,纳入三年实施计划的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铺开,冼村改造签约率达98.6%、已签约房屋拆卸率达98.1%,新塘新合完成二期分房,棠下新墟村民复建房分房方案已表决通过。地铁6号线、21号线建成通车,结束东北部地区无轨道交通历史,高标准完成11条道路品质化提升。完成老旧小区微改造28个,完成38个背街小巷项目,统筹协调完成27个老旧小区、沙河试点片区“三线”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区街城市维护管养体制机制改革,233条6米以上村道全部纳入市政管理维护。

 市容环卫

提升垃圾分类系统建设与能力建设,制定1+4+1系列文件和标准规范,新增94名分类收运操作员,配置各类大中小型分类收运车辆298台,设置分类收运路线150条。25个城中村已建成垃圾分类投放点322个。全面形成21个街道220个社区党组织“区域化党建+垃圾分类”工作机制,3万多名党员和2200多名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和守桶引导。全区2287个垃圾分类投放点,“五要素”达标升级率完成100%,“六要素”达标率约60%。 开展“大清扫、大清洗、大清理”环卫整治行动,累计参与人员超过10万人次,清理垃圾8000吨。新建完成开放装配式公厕5座,新增及接收公建配套公厕5座,优化升级改造公厕11座,完成“公厕+”建设任务4座。

 环境保护

全年空气质量达标338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48,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92.3%。NO2、PM10、PM2.5、CO和O3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5.6%、16.3%、21.4%、16.7%和11.2%。猎德涌、棠下涌、车陂涌水质指数分别下降41.1%、22.1%、20.6%。珠江猎德断面水质为Ⅳ类,氨氮浓度下降60.6%,总磷浓度下降17.4%。

  安全生产

全区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5起,死亡14人,分别下降32.4%和44%,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检查、巡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5.72万家次,发现并消除隐患1.92万条。完成建设一个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基地和46个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站,采取“执法+普法+宣传+服务”相结合,共计宣讲3.6万余次、宣讲企业5万家次、培训人数16.9万人次。

  社会治安

攻坚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区街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清退P2P网贷平台30家,清退数量位居全市第一。5年累计化解信访积案442件,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0个;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核连续6年全市第一。

  综合治理

全年开展“六乱”整治行动4.98万次,出动队员53.42万人次,清理整治各类“六乱”行为11.74万宗,累计立案处罚市容管理类违法行为681宗,罚款303.88万元。规范乱停放单车85.76万辆,通报共享单车公司搬移转运车辆73.8万次。拆除违法建设3096宗,拆除面积409.57万平方米;拆除白云山缓冲区及周边违法建设及影响景观建筑物共356宗,拆除面积13.11万平方米。

  法律服务

受理人民调解案件3437宗,调解成功3351宗,调解成功率97.5%。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3506人,累计期满解除3122人,在册社区矫正对象384人。刑满释放人员782人,帮教率100%,安置率100%。社区法律顾问累计服务对象3.91万人次,提供包括诉讼及非诉讼服务总件数7502件。法律援助处提供法律援助咨询5411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605件,其中,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542件,占民事案件比重为75%。

  六、人民生活

  人  口

年末户籍人口101.05万人,增长4.6%;户籍人口出生数为 1.16万人,出生率11.42‰,死亡率3.43‰,自然增长率7.98‰,符合政策生育率94.54%。

  就  业

全区新增就业人数6.52万人,帮扶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4万人,举办各类型公益招聘会119场,提供就业岗位6.61万个。发布有效空岗信息5.17万条,发布求职者信息5773条。积极加大教育、卫生等民生重点领域和基层一线事业单位招聘向高校毕业生倾斜力度,面向应届生提供招聘岗位354个,占招聘岗位总数的60%,累计服务高校毕业生1825人,就业率95%。推进“南粤家政”工程,自全区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运营以来,累计提供各类服务培训8166人次,吸纳36名困难人员就业。累计向5.7万人发放失业补助金1.68亿元。

  居民生活

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35元,增长6.1%,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财产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增长5.7%、7.5%、13.3%,城市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下降5.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4254元,下降2.2%,其中,城市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16587元,下降0.8%;城市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16153元,增长7.4%;城市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6346元,增长7.6%。恩格尔系数30.6%。

  社区服务

全年社区民主议事厅共开展议事协商668次, 形成决议909件, 执行落实854件。社工站共开展居家探访/电访服务7.65万人次,个案服务2255个,小组服务4121节,社区活动1421场,服务社区居民47万余人次。整合社区各类资源投入公益资金21.97万元,提供公益物资折合价值125.24万元。组织开展各类社区志愿服务活动1441场,服务居民40.06万人次。

  民生保障

全区共有98个助餐服务点,为9807名老人、56名18-59周岁重度残疾人提供配餐服务,累计服务70.6万人次,送餐服务3119人次。 发放长者长寿保健金约4566万元。16家护理站取得医疗执业资格许可证,13家护理站被列入市试点护理站,位列全市第一。全区救济对象累计2.46万户次、3.65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残疾人两项补贴、“爱心天河”补助金等各类社会救助金3252.2万元。加强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关爱服务,出动1.22万车次、5.25万人次,共救助流浪乞讨、露宿人员3317人次。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20年广州市天河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为准。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中部分数据取自相关部门统计数据。

4、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和计算方法

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三次产业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一个地区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GDP与这个地区的平均常住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GDP。人均GDP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

人均GDP=GDP÷平均常住人口

 平均常住人口=(上年末常住人口+本年末常住人口)÷2

 经济增长贡献率  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增量中,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增量所占的份额。

计算公式为:

某产业贡献率=某产业增加值增量/地区生产总值增量×100%

可比价格指计算各种总量指标所采用的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价格,可进行不同时期总量指标的对比。按可比价格计算总量指标的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乘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另一种是用价格指数进行缩减。

农业总产值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副、渔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成果。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这个指标反映通过各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来满足他们生活需要,是研究人民生活,社会消费品购买力、货币流通等问题的重要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额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按照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指户口在本村(居)委会,居住在本村(居)委会的人口,或者户口不在本村(居)委会,居住在本村(居)委会半年以上的人口。户籍人口,指在调查区域内有户口登记的人口。户籍人口的统计和常住人口不同,如果未办理户口迁入手续,不论在调查区域内居住时间有多长,都不能统计为户籍人口。

居民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在调查期内获得的、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调查户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可支配收入既包括现金,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计算公式为:
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

外商直接投资是指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法人和自然人,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在中国大陆地区对非上市公司的全部投资,以及对单个境外投资者所占股权比例不低于10%的上市公司的投资,包括设立或与大陆境内企业及经济组织共同设立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合作开发资源项目,设立境外公司分支机构等的投资。

“番”与“倍”增加一倍,就是增加100%; 翻一番,也是增加100%。除了一倍与一番相当外,两倍与两番以上的数字含义就不同了,而且数字越大,差距越大。如增加两倍,就指增加200%;翻两番,就是400%,也就是增加了300%,翻三番是800%,也就是增加了700%(一番是二,二番是四,三番就是八)。“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

  “百分数”与“百分点”百分数是用一百做分母的分数,在数学中用“%”来表示,在文章中一般都写作“百分之多少”。百分数与倍数不同,它既可以表示数量增加,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减少。运用百分数时,也要注意概念的精确。如“比过去增长20%”,即过去是100,现在是“120”;“比过去降低20%”,即过去是100,现在是“80”;“降低到原来的20%”,即原来是100,现在是“20”。百分点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

出生率(又称粗出生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平均每千人所出生的人数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死亡率(又称粗死亡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时光轴

RAG22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天河区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助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大区、创新强区地位日益巩固,美丽天河、幸福天河形象更加彰显。  一、综合经济  生产总值根据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312.79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7%,总量连续14年全市第一。三次产业比例为0.05:7.42:92.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8亿元,下降21.4%;第二产业增加值394.1亿元,下降0.2%;第三产业增加值4915.91亿元,增长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720.93亿元,增长5.2%,占GDP比重70%。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2984.69亿元,增长4.4%,占GDP比重56.2%,其中,金融业增加值1077.27亿元,增长8.1%,占GDP比重20.3%;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加值907.62亿元,增长11.2%,占GDP比重17.1%;现代商贸业增加值709.81亿元,下降2.8%,占GDP比重13.4%;商务服务业增加值289.99亿元,下降3.3%,占GDP比重5.5%。RAG-ES2024-09-11
  财政收支全年税收收入850.99亿元,下降3%。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为299.56亿元、275.93亿元,下降6.4%和8.3%;个人所得税118.74亿元,增长5%。现代服务业税收收入622.57亿元,下降1.9%。四大主导产业税收收入464.46亿元,下降2.2%,占全年税收收入比重为54.6%,其中,金融业税收收入191.85亿元,下降1.6%;新一代信息技术税收收入75.55亿元,增长4.3%;现代商贸业税收收入134.18亿元,下降7.3%;商务服务业税收收入62.89亿元,增长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23亿元,下降1.2%,其中,城建税、房产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完成11.72亿元、7.07亿元和7.29亿元,下降5%、17.1%和18.2%;印花税和增值税分别完成7.28亿元、23.06亿元,增长2.4%、1.3%。来源于税收的收入60.22亿元,下降4.3%,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9%。RAG-ES2024-09-11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含市资金)147.88亿元,下降2.1%。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08亿元,增长0.8%,其中,教育支出38.19亿元,增长2%,卫生健康支出13.71亿元,增长4.2%,城乡社区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和公共安全支出分别为24.9亿元、16.72亿元和13.17亿元,分别下降15.4%、3.7%和18.9%。  市场主体现有各类市场主体54.55万户, 其中企业40.95万户,占全市企业总量比重为25.8%。新增企业11.89万户,增长35.7%,占全市新增企业比重为27.9%,其中,新增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企业4708户,下降67.6%,占全市同类新增企业比重为24.7%。内资企业按行业分,新增批发和零售类企业5.21万户,增长43.5%;新增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类企业0.83万户,增长21.5%;新增卫生和社会工作类企业0.76万户,增长8.9倍;新增租赁和商务服务类企业0.74万户,增长14.5%。新增“四上”企业1076家,占全市比重为18%。RAG-ES2024-09-11
浏览 5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