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安寺塔

国安寺塔

共 2094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33

历史沿革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国安寺塔始建。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夏,国安寺塔竣工。
1981年,重修国安寺塔。
1987年,落架大修,国安寺塔塔刹得以复原。
1989年,国安寺塔底层的木结构副阶复建。
2013年12月,龙湾区启动国安寺塔修缮工作。
2014年7月22日,国安寺塔修缮工作进行初验收。

建筑格局

结构

国安寺塔为楼阁式青石仿木建筑,平面呈六角形,塔身为九级实心,高19.79米;通体为青灰色,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基座为两层须弥座形式,第三级至第九级为平座,每层塔身浮雕有佛像。腰檐平缓,檐口刻出瓦垅和脊,檐下施斗拱,顶安塔刹。

特点

国安寺塔
国安寺塔基座为两层须弥座形式,最下一层雕刻九山八海纹。须弥座上下枭刻有仰覆莲,束腰各面浮雕狮兽。每层面为青石板,斗拱粗壮,拱瓣清晰。第三级至第九级的平座上,也均雕刻九山八海纹,这是同类塔中较少见的。“九山八海”纹出现于唐代,在宋代已成为石雕的固定素材。北宋《营造法式》中称其为“水浪”、“宝山”。国安寺塔的九山八海纹水波翻滚,波涛汹涌,每片浪花雕的却并不雷同,非常写实,仿佛整塔自海中长出一般。上面托刻着莲瓣,丰厚饱满。各面须弥座的中心,用高浮雕手法雕出形态各异的狮兽。

文物遗存

塔壁佛像

国安寺塔
国安寺塔塔壁佛像共有1026尊;雕刻工艺细腻,保存完好。除手印各异外,均作肉髻相;分排跏趺坐于壸门内莲花座或须弥座上,并雕有身光和垂幔,与塔身地宫内碑文“贤劫如来像一千躯,复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分身佛等,盖表法华踊现之缘也”的记载相吻合,故国安寺塔有“千佛塔”之称。采用浅浮雕,压地起突法;佛像均于壶门内呈全跏跌式坐于莲台之上,其分布状况如下,底层下部分上节每面12个壶门,横6行、竖2行,内刻1尊佛像;下节西面壶门三,中壶门内刻二佛并坐于莲台上,佛像头部身光,其上饰出纹,联珠纹帐幔。左、右壶门内刻佛像5尊,均3行,上一尊,中、下各2尊。余各面均横6行、竖3行,雕出18个壶门,内刻一尊佛像。底层佛像共138尊。第二层,东、西两面各18个壶门,横6行、竖3行,余4面各24个壶门;横6行、竖4行,壶门内均刻佛像1尊,共132尊。第三层至第九层,每层各面18个壶门,横6行,竖3行,壶门内刻1尊佛像,各层均为108尊。

出土器物

国安寺塔
国安寺塔出土钱币112枚。于第四层上盒洞底出土太平通宝5枚;第三层上盒洞底周,出土开元通宝18枚、皇宋通宝30枚、淳化元宝1枚、至道元宝4枚、景德元宝4枚、祥符通宝3枚、天禧通宝3枚、天圣通宝1枚、嘉祐通宝3枚、治平通宝3枚、太平通宝3枚、熙宁元宝7枚、熙宁通宝1枚、元丰通宝12枚、嘉祐通宝1枚、至道通宝1枚、乾元通宝1枚、宋元通宝2枚、元祐通宝3枚;第一层下部分下节盒洞底出土开元通宝1枚、乾元重宝1枚、太平通宝5枚、祥符元宝1枚。砖铭三块。第五层下洞口盖砖2块,砖长36厘米、宽17.8厘米、厚6.4厘米,其中一块底部印制直四行楷书:“右厢南郭西界五马坊弟子蒋直祐并妻张三十二娘,长男珣、次男瑛与阖家等,拮塔砖二千片奉答四恩三有者”,第三层下洞口盖砖,砖长34.2厘米、宽30厘米、厚8.4厘米,砖侧印制三行楷书:“郑歌晟妻屠二十娘,博二十片”。第二层上洞底中央置一方形石块,边长5.8厘米、厚1.6厘米,正面阴刻行书竖4行,行5字:“愿此塔功德,普及于一功。我等舆众生,皆共成佛道”。

文物价值

国安寺塔层层置碑,碑阳刻有佛经,是研究北宋石雕艺术以及佛教在南方传播的重要实物例证。

历史文化

《誓辞碑文》何授
受菩萨戒弟子何授,并妻丁氏,姬棣,家眷等,伏觀国安院造塔,发心造弟二层,谨立誓辞:
稽首犬觉主,贤劫千佛众。我今发弘誓,威愿起慈心,
我闻诸如来,有大智慧力,悲日能破暗,慈航常渡人。
种种方便门,功德不可既。我今捐净财,建此千佛塔。
称扬复赞叹,庶使人皈依。以此大福田,我及春属等,
现在及未来,愿佛亲授记。山岳有时摧,此塔不可灭,
江海有时竭,此塔亦长在,故此大因缘,功德无尽坏。
愿以此功德,普及诸众生,有情及无情,同共成佛道。
国安寺塔

文物保护

1981年6月11日,国安寺塔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温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12月12日,国安寺塔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国安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国安寺塔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瑶溪街道皇岙村五峰山东麓。

交通线路

从温州市区出发,经瓯海大道即可到达。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