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长沙市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勇于创新,通过加快“三化”进程、大力建设园区经济、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十大标志性工程的龙头作用等举措,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改善城乡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上下呈现出政通人和、安定和谐、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为“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开局。
一、 综 合
2002年长沙市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据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跨过800亿元台阶,达到81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1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37.3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394.9亿元,增长12.7%。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9.9:41.5:48.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减少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增加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加0.2个百分点。在GDP累计增幅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0.4、6.2、6.1个百分点。在三大需求中,投资需求拉动GDP增长7.9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62.2%;消费需求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30.8%;出口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7.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747元,比2001年增加1304元,增长11.5%。
市场价格总水平稳中有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1年下降0.8%。在八大指数分类中,比2001年上涨的有食品类(价格上涨0.6%)、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6%)三大类;比2001年下降的有衣着类(价格下降3.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2.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3.1%)、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2.1%)、居住(价格下降0.8%)五大类。原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2001年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比2001年下降0.8%;房屋销售价格比2001年上涨1.1%,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4%,房屋租赁价格上涨1.6%。
劳动就业情况发展稳定,职工工资平稳增长。2002年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45.45万人,比2001年增长2.4%,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11.20万人,增长6.6%。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4022元,比2001年增长14.3%。2002年政府通过多种途经为下岗人员创造再就业机会,年末下岗人员6.73万人,比2001年减少1.25万人,下降15.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2002年长沙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投资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拉动力,长沙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增长,从根本上讲得益于投资的强劲支撑;其二是十大标志性工程成为支撑工业经济的基石,其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超过50%,优势产业日趋明显;其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方面是第一产业比重首次低于10%,另一方面是第二产业比重提高幅度有突破,近年来第二产业增长乏力的局面有所改变,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首要支撑;其四是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具体表现一是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二是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有较大的提升,三是人民生活水平从整体上讲有较快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尽优化,企业技术改造投入明显不足;规模以下工业增长乏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城市再就业压力加大;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等。
二、农 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平稳,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02年国家、省、市各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3家,连接基地、带动农户的能力不断扩大。2002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0.23亿元,比2001年增长4.6%,其中农业总产值70.04亿元,增长5.1%;林业总产值5.71亿元,增长11.1%;牧业总产值48.71亿元,增长3.0%,渔业总产值5.77亿元,增长3.8%。农产品结构继续调整,200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12.08万吨,比2001年下降15.3%;棉花0.09万吨,下降4.9%;烤烟2.03万吨,增长69.5%;油料产量2.91万吨,增长5.2%;茶叶产量0.85万吨,增长7.6%;水果16.62万吨,增长6.6%。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39.99千公顷。
牧业、渔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2002年出栏肉猪658.26万头,比2001年增长0.4%;肉类总产量48.86万吨,增长2.8%;禽蛋产量5.19万吨,增长6.4%;水产品产量9.29万吨,增长3.2%。生猪年末存栏367.07万头,比2001年增长0.6%;羊年末存栏65.35万只,增长18.2%;大牲畜年末存栏30.77万头,下降8.5%。其中年末奶牛存栏发展到5901头,比2001年增长88.4%,牛奶产量达到0.91万吨,增长60.3%。
2002年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继续加快。全年减少稻谷播种面积53.85万亩,减幅为10.7%,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反季蔬菜、药材、花卉及时鲜水果均比2001年有较大的增长。2002年蔬菜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206万亩,比2001年增加12万亩,增长6.2%。
2002年农林牧副渔业机械总动力达274万千瓦,比2001年增长6.2%;主要农业机械数量持续增长,年末全市水田耕整机达8.64万台,比2001年增长3.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718.31亿元,比2001年增长13.6%,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5.09亿元,增长20.5%;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3.22亿元,比2001年增长2.7%。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208.21亿元,比2001年增长5.9%,重工业产值216.88亿元,增长29.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2.74亿元,比2001年增长14.4%。按经济类型分组,国有工业完成总产值122.17亿元,比2001年增长5.3 %;集体工业完成20.19亿元,增长6.6%;股份制工业完成165.26亿元,增长22.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89.13亿元,增长34.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28.34亿元,增长10.6%。
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技术开发力度继续加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2.06亿元,比2001年增长23.9%;完成新产品产值52.36亿元,比2001年增长40.0%,新产品产值率达12.3%,比2001年提高2.4个百分点;完成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140.14亿元,增长36.0%,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2.9%,比2001年提高2.3个百分点。2002年我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8.47亿元,比2001年净增6.77亿元,增长3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利润13.06亿元,增长48.2%;亏损企业亏损额比2001年下降6.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降16.7%。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3.21%,比2001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2723元/人,增长23.7%;总资产贡献率为15.73%,下降0.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8.27%,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9.25%,提高0.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3.29%,下降0.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44次,与2001年基本持平。
建筑业生产经营稳定增长。2002年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8.76亿元,比2001年增长25.0%;四级及四级以上企业实现利润4.11亿元,增长29.7%;实现税金9.25亿元,增长49.2%;房屋竣工面积960.70万平方米,增长28.0%;房屋建筑竣工率44.6%,比2001年提升0.5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2.57亿元,比2001年增长28.1%,其中国有经济及其他投资291.31亿元,增长33.1%;城乡集体经济投资17.54亿元,增长1.2%;城乡居民个人投资48.09亿元,增长15.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93.25亿元,比2001年增长29.7%,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53.83亿元,增长25.2%,所占比重为52.5%;房地产开发投资81.79亿元,增长46.9%,所占比重为27.9%;更新改造投资43.84亿元,增长39.8%,所占比重为14.9%。在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中,住宅投资44.26亿元,比2001年增长44.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额2.06亿元,比2001年增长104.0%;第二产业投资额50.01亿元,增长62.2%;第三产业投资额239.24亿元,增长30.4%。
近年来,我市投资结构出现较大调整,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经历了高投入建设阶段,投资所占比重逐步扩大。2002年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10.80亿元,比2001年增长29.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30.6%。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02年全市各级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4.8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3.3%。
2002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新开工项目规模扩大,当年新开工项目648个,比2001年增长37.6%,其中5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398个,占全部施工项目个数的47.0%。2002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总规模218.80亿元,比2001年增长27.4%。2002年新增固定资产171.04亿元,比2001年增长54.4%。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200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10亿元,比2001年增长14.0%,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5%。分经济类型看,公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3.96亿元,比2001年增长5.4%,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5.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消费品零售额90.26亿元,增长10.3%;非公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7.14亿元,比2001年增长19.1%,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4.1%。2002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335.61亿元,增长15.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65.49亿元,增长9.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41.97亿元,比2001年增长13.3%;餐饮业零售额54.71亿元,增长18.9%;其他行业零售额4.43亿元,增长6.6%。交易市场大型化已经成为新的趋势,全年亿元市场20家,商品成交额188.80亿元,比2001年增长27.9%。
六、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2年全社会运输周转量75.53亿吨公里,比2001年增长19.1%。旅客运输周转量65.44亿人公里,比2001年增长12.6%,其中铁路18.19亿人公里,下降1.0%;公路39.39亿人公里,增长22.3%;水运0.41亿人公里,增长32.6%;民航7.46亿人公里,增长3.1%。货物运输周转量52.73亿吨公里,比2001年增长28.1%,其中铁路3.33亿吨公里,下降17.35%;公路43.41亿吨公里,增长34.8%;水运5.88亿吨公里,增长21.7%;民航0.11亿吨公里,增长9.2%。
电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6.22亿元,比2001年增长22.8%。全市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8.49万门,比2001年增长1.5%;电话普及率达到47.26%,比2001年增加9.05个百分点。年末本地电话用户为133.64万户,比2001年增长5.7%,其中农村电话用户50.74万户,增长13.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47.78万户,比2001年增长50.5%。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继续快速增长,年末用户达62.94万户,比2001年增长180.0%。
七、对外经济与旅游
外贸出口变化平稳。2002年进出口总额16.64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0.8%,其中进口6.42亿美元,增长6.4%,在进口总额中,机电产品4.32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1.31亿美元;出口10.22亿美元,比2001年下降2.5%,在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2.35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0.34亿美元。2002年长沙市归口管理进出口企业增长态势相对较好,全年进出口总额8.05亿美元,增长25.0%,其中出口3.40亿美元,增长16.8%。
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均有较大幅度增长。2002年全市利用外资项目(企业)103个,比2001年增加28个;当年合同外资金额48118万美元,比2001年增长92.6%;实际利用外资32775万美元,增长23.6%。
旅游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057.94万人次,比2001年增长4.0%;接待境外入境人数26.82万人次,比2001年增长10.0%。国内旅游收入90.28亿元,比2001年增长31.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47亿美元,增长11.0%。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业保持稳定健康运行,居民存款稳定增加。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256.52亿元,比年初增长20.5%;金融机构现金支出3199.36亿元,增长21.6%;货币净回笼57.16亿元。存贷款余额稳定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32.98亿元,比年初增加201.91亿元,增长19.6%,其中企业存款511.05亿元,增长12.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44.98亿元,比年初增加98.82亿元,增长22.1%。2002年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07.42亿元,比年初增加257.60亿元,增长27.1%,其中短期贷款555.09亿元,增长25.1%;中长期贷款550.23亿元,增长35.0%。
证券市场继续发展。年末全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19家,与2001年持平;股票总市值476亿元,比2001年减少23.5%;全年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20.71亿元,增长53.6%。
社会保险事业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19.53亿元,比2001年增长58.1%,其中财产险收入4.41亿元,增长14.9%;寿险收入(含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5.12亿元,增长77.5%。全年赔付费4.96亿元,比2001年增长30.2%,其中财产险赔付2.10亿元,增长7.7%;寿险赔付(含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 2.86亿元,增长53.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研机构不断加强,科研队伍进一步壮大。2002年末全市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102个,从事研究和发展活动人员25.63万人,比2001年增长2.9%。在财政支出中,科技经费支出15759万元,比2001年增长25.6%。
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02年全市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30项;专利申请1647件,比2001年增长17.8%;授权专利824件,增长17.7%;签订技术合同1223项,成交金额9.20亿元,增长14.8%。
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企业达734个,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产值310.91亿元,比2001年增长27.0%,实现利税46.56亿元,增长21.6%。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65家,比2001年增长44.4%。高新技术、科技进步为长沙经济发展注入了充盈的后劲。
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2002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0所,成人高校6所,研究生培养单位10个;普通高中83所,初中学校272所,普通小学1719所。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20.19万人,比2001年增长27.7%,成人高校在校学生2.05万人,下降26.0%,在读研究生1.22万人,增长33.2%;普通高中在校学生9.72万人,增长16.6%,初中在校学生33.91万人,增长2.9%,普通小学在校学生34.21万人,下降14.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生初中入学率99.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13个,档案馆16,已开放各类档案56.12万卷(件)。全年报纸出版量7.12亿份,杂志出版量1.08亿册,图书出版量3.26亿册,分别增长2.9%、9.9%、31.0%。花鼓戏《秋天的花鼓》和《水下村庄》荣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化新剧目奖,电影《毛泽东在1925》获第8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广播电视事业保持较高发展水平,2002年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6.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2%。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2002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12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2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2个,妇幼保健机构11个。卫生技术人员2.71万人,其中:医生1.12万人,护师、护士0.85万人。卫生机构床位2.25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06万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护师、护士3.31人,每千人拥有床位3.78张。
体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2年我市体育工作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全市运动员全年获得世界冠军3个。销售体育彩票募集资金用于体育事业共计100多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2002年全市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81个,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3713.50万元。全市园林绿地面积达5712公顷,建城区绿化覆盖率为29.2%。全市有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5个,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为5187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烟尘控制区面积167.20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0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96.60平方公里。地表水满足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75%,满足Ⅳ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25%。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数量平稳增长。2002年我市人口出生率为9.09‰,人口死亡率为6.1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4‰。年末总人口595.5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9.10万人,农业人口396.40万人。年末男女性别比为1.06 : 1。城市化率为46.2%,比2001年上升1.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口径)9021元,比2001年增长9.9%,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8%。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7854元,比2001年增长6.0%。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吃的消费所占比重继续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3,比2001年下降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5,下降1.2个百分点。在城镇居民消费中,衣着(增长8.7%)、交通和通讯(增长9.3%)、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增长8.8%),特别是医疗保健(增长24.5%)及居住(增长21.5%)消费比2001年大幅度增长;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9.2%、1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5元,比2001年增加232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3462元,增长7.6%。农民收入结构继续发生变化,来自农业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外出打工、企业和家庭生产经营等非农业中获得的收入比重继续上升,从农民收入的增加额来看,60.1%的收入来自于非农业部分。2002年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972元,比2001年增长9.3%,其中增长最快的仍然是医疗保健类和交通及通讯类,分别增长58.5%和24.0%。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43平方米,增加1.76平方米。
社会福利、劳动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2002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光荣院等130所,床位4091张,收养人数3546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484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00个。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281万元,比2001年增长46.2%,接受社会捐赠555.40万元,增长6.1倍。2002年我市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达47.45万人,与2001年基本持平,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26万人,比2001年增长66.7%;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达38.86万人,与2001年持平,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为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36.52万人,增长70.0%。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为15.16万人,增长46.8%。
注:⑴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⑵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附表一:
附表二:
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002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长沙市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勇于创新,通过加快“三化”进程、大力建设园区经济、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十大标志性工程的龙头作用等举措,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改善城乡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上下呈现出政通人和、安定和谐、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为“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开局。 一、 综 合 2002年长沙市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据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跨过800亿元台阶,达到81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1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37.3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394.9亿元,增长12.7%。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9.9:41.5:48.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减少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增加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加0.2个百分点。在GDP累计增幅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0.4、6.2、6.1个百分点。在三大需求中,投资需求拉动GDP增长7.9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62.2%;消费需求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30.8%;出口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7.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747元,比2001年增加1304元,增长11.5%。 市场价格总水平稳中有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1年下降0.8%。在八大指数分类中,比2001年上涨的有食品类(价格上涨0.6%)、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6%)三大类;比2001年下降的有衣着类(价格下降3.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2.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3.1%)、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2.1%)、居住(价格下降0.8%)五大类。原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2001年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比2001年下降0.8%;房屋销售价格比2001年上涨1.1%,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4%,房屋租赁价格上涨1.6%。 劳动就业情况发展稳定,职工工资平稳增长。2002年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45.45万人,比2001年增长2.4%,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11.20万人,增长6.6%。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4022元,比2001年增长14.3%。2002年政府通过多种途经为下岗人员创造再就业机会,年末下岗人员6.73万人,比2001年减少1.25万人,下降15.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2002年长沙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投资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拉动力,长沙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增长,从根本上讲得益于投资的强劲支撑;其二是十大标志性工程成为支撑工业经济的基石,其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超过50%,优势产业日趋明显;其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方面是第一产业比重首次低于10%,另一方面是第二产业比重提高幅度有突破,近年来第二产业增长乏力的局面有所改变,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首要支撑;其四是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具体表现一是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二是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有较大的提升,三是人民生活水平从整体上讲有较快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尽优化,企业技术改造投入明显不足;规模以下工业增长乏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城市再就业压力加大;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等。 二、农 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平稳,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02年国家、省、市各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3家,连接基地、带动农户的能力不断扩大。2002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0.23亿元,比2001年增长4.6%,其中农业总产值70.04亿元,增长5.1%;林业总产值5.71亿元,增长11.1%;牧业总产值48.71亿元,增长3.0%,渔业总产值5.77亿元,增长3.8%。农产品结构继续调整,200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12.08万吨,比2001年下降15.3%;棉花0.09万吨,下降4.9%;烤烟2.03万吨,增长69.5%;油料产量2.91万吨,增长5.2%;茶叶产量0.85万吨,增长7.6%;水果16.62万吨,增长6.6%。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39.99千公顷。 牧业、渔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2002年出栏肉猪658.26万头,比2001年增长0.4%;肉类总产量48.86万吨,增长2.8%;禽蛋产量5.19万吨,增长6.4%;水产品产量9.29万吨,增长3.2%。生猪年末存栏367.07万头,比2001年增长0.6%;羊年末存栏65.35万只,增长18.2%;大牲畜年末存栏30.77万头,下降8.5%。其中年末奶牛存栏发展到5901头,比2001年增长88.4%,牛奶产量达到0.91万吨,增长60.3%。 2002年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继续加快。全年减少稻谷播种面积53.85万亩,减幅为10.7%,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反季蔬菜、药材、花卉及时鲜水果均比2001年有较大的增长。2002年蔬菜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206万亩,比2001年增加12万亩,增长6.2%。 2002年农林牧副渔业机械总动力达274万千瓦,比2001年增长6.2%;主要农业机械数量持续增长,年末全市水田耕整机达8.64万台,比2001年增长3.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718.31亿元,比2001年增长13.6%,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5.09亿元,增长20.5%;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3.22亿元,比2001年增长2.7%。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208.21亿元,比2001年增长5.9%,重工业产值216.88亿元,增长29.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2.74亿元,比2001年增长14.4%。按经济类型分组,国有工业完成总产值122.17亿元,比2001年增长5.3 %;集体工业完成20.19亿元,增长6.6%;股份制工业完成165.26亿元,增长22.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89.13亿元,增长34.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28.34亿元,增长10.6%。 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技术开发力度继续加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2.06亿元,比2001年增长23.9%;完成新产品产值52.36亿元,比2001年增长40.0%,新产品产值率达12.3%,比2001年提高2.4个百分点;完成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140.14亿元,增长36.0%,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2.9%,比2001年提高2.3个百分点。2002年我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8.47亿元,比2001年净增6.77亿元,增长3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利润13.06亿元,增长48.2%;亏损企业亏损额比2001年下降6.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降16.7%。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3.21%,比2001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2723元/人,增长23.7%;总资产贡献率为15.73%,下降0.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8.27%,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9.25%,提高0.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3.29%,下降0.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44次,与2001年基本持平。 建筑业生产经营稳定增长。2002年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8.76亿元,比2001年增长25.0%;四级及四级以上企业实现利润4.11亿元,增长29.7%;实现税金9.25亿元,增长49.2%;房屋竣工面积960.70万平方米,增长28.0%;房屋建筑竣工率44.6%,比2001年提升0.5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2.57亿元,比2001年增长28.1%,其中国有经济及其他投资291.31亿元,增长33.1%;城乡集体经济投资17.54亿元,增长1.2%;城乡居民个人投资48.09亿元,增长15.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93.25亿元,比2001年增长29.7%,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53.83亿元,增长25.2%,所占比重为52.5%;房地产开发投资81.79亿元,增长46.9%,所占比重为27.9%;更新改造投资43.84亿元,增长39.8%,所占比重为14.9%。在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中,住宅投资44.26亿元,比2001年增长44.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额2.06亿元,比2001年增长104.0%;第二产业投资额50.01亿元,增长62.2%;第三产业投资额239.24亿元,增长30.4%。 近年来,我市投资结构出现较大调整,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经历了高投入建设阶段,投资所占比重逐步扩大。2002年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10.80亿元,比2001年增长29.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30.6%。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02年全市各级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4.8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3.3%。 2002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新开工项目规模扩大,当年新开工项目648个,比2001年增长37.6%,其中5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398个,占全部施工项目个数的47.0%。2002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总规模218.80亿元,比2001年增长27.4%。2002年新增固定资产171.04亿元,比2001年增长54.4%。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200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10亿元,比2001年增长14.0%,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5%。分经济类型看,公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3.96亿元,比2001年增长5.4%,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5.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消费品零售额90.26亿元,增长10.3%;非公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7.14亿元,比2001年增长19.1%,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4.1%。2002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335.61亿元,增长15.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65.49亿元,增长9.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41.97亿元,比2001年增长13.3%;餐饮业零售额54.71亿元,增长18.9%;其他行业零售额4.43亿元,增长6.6%。交易市场大型化已经成为新的趋势,全年亿元市场20家,商品成交额188.80亿元,比2001年增长27.9%。 六、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2年全社会运输周转量75.53亿吨公里,比2001年增长19.1%。旅客运输周转量65.44亿人公里,比2001年增长12.6%,其中铁路18.19亿人公里,下降1.0%;公路39.39亿人公里,增长22.3%;水运0.41亿人公里,增长32.6%;民航7.46亿人公里,增长3.1%。货物运输周转量52.73亿吨公里,比2001年增长28.1%,其中铁路3.33亿吨公里,下降17.35%;公路43.41亿吨公里,增长34.8%;水运5.88亿吨公里,增长21.7%;民航0.11亿吨公里,增长9.2%。 电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6.22亿元,比2001年增长22.8%。全市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8.49万门,比2001年增长1.5%;电话普及率达到47.26%,比2001年增加9.05个百分点。年末本地电话用户为133.64万户,比2001年增长5.7%,其中农村电话用户50.74万户,增长13.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47.78万户,比2001年增长50.5%。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继续快速增长,年末用户达62.94万户,比2001年增长180.0%。 七、对外经济与旅游 外贸出口变化平稳。2002年进出口总额16.64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0.8%,其中进口6.42亿美元,增长6.4%,在进口总额中,机电产品4.32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1.31亿美元;出口10.22亿美元,比2001年下降2.5%,在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2.35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0.34亿美元。2002年长沙市归口管理进出口企业增长态势相对较好,全年进出口总额8.05亿美元,增长25.0%,其中出口3.40亿美元,增长16.8%。 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均有较大幅度增长。2002年全市利用外资项目(企业)103个,比2001年增加28个;当年合同外资金额48118万美元,比2001年增长92.6%;实际利用外资32775万美元,增长23.6%。 旅游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057.94万人次,比2001年增长4.0%;接待境外入境人数26.82万人次,比2001年增长10.0%。国内旅游收入90.28亿元,比2001年增长31.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47亿美元,增长11.0%。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业保持稳定健康运行,居民存款稳定增加。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256.52亿元,比年初增长20.5%;金融机构现金支出3199.36亿元,增长21.6%;货币净回笼57.16亿元。存贷款余额稳定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32.98亿元,比年初增加201.91亿元,增长19.6%,其中企业存款511.05亿元,增长12.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44.98亿元,比年初增加98.82亿元,增长22.1%。2002年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07.42亿元,比年初增加257.60亿元,增长27.1%,其中短期贷款555.09亿元,增长25.1%;中长期贷款550.23亿元,增长35.0%。 证券市场继续发展。年末全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19家,与2001年持平;股票总市值476亿元,比2001年减少23.5%;全年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20.71亿元,增长53.6%。 社会保险事业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19.53亿元,比2001年增长58.1%,其中财产险收入4.41亿元,增长14.9%;寿险收入(含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5.12亿元,增长77.5%。全年赔付费4.96亿元,比2001年增长30.2%,其中财产险赔付2.10亿元,增长7.7%;寿险赔付(含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 2.86亿元,增长53.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研机构不断加强,科研队伍进一步壮大。2002年末全市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102个,从事研究和发展活动人员25.63万人,比2001年增长2.9%。在财政支出中,科技经费支出15759万元,比2001年增长25.6%。 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02年全市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30项;专利申请1647件,比2001年增长17.8%;授权专利824件,增长17.7%;签订技术合同1223项,成交金额9.20亿元,增长14.8%。 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企业达734个,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产值310.91亿元,比2001年增长27.0%,实现利税46.56亿元,增长21.6%。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65家,比2001年增长44.4%。高新技术、科技进步为长沙经济发展注入了充盈的后劲。 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2002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0所,成人高校6所,研究生培养单位10个;普通高中83所,初中学校272所,普通小学1719所。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20.19万人,比2001年增长27.7%,成人高校在校学生2.05万人,下降26.0%,在读研究生1.22万人,增长33.2%;普通高中在校学生9.72万人,增长16.6%,初中在校学生33.91万人,增长2.9%,普通小学在校学生34.21万人,下降14.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生初中入学率99.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13个,档案馆16,已开放各类档案56.12万卷(件)。全年报纸出版量7.12亿份,杂志出版量1.08亿册,图书出版量3.26亿册,分别增长2.9%、9.9%、31.0%。花鼓戏《秋天的花鼓》和《水下村庄》荣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化新剧目奖,电影《毛泽东在1925》获第8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广播电视事业保持较高发展水平,2002年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6.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2%。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2002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12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2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2个,妇幼保健机构11个。卫生技术人员2.71万人,其中:医生1.12万人,护师、护士0.85万人。卫生机构床位2.25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06万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护师、护士3.31人,每千人拥有床位3.78张。 体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2年我市体育工作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全市运动员全年获得世界冠军3个。销售体育彩票募集资金用于体育事业共计100多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2002年全市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81个,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3713.50万元。全市园林绿地面积达5712公顷,建城区绿化覆盖率为29.2%。全市有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5个,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为5187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烟尘控制区面积167.20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0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96.60平方公里。地表水满足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75%,满足Ⅳ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25%。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数量平稳增长。2002年我市人口出生率为9.09‰,人口死亡率为6.1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4‰。年末总人口595.5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9.10万人,农业人口396.40万人。年末男女性别比为1.06 : 1。城市化率为46.2%,比2001年上升1.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口径)9021元,比2001年增长9.9%,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8%。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7854元,比2001年增长6.0%。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吃的消费所占比重继续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3,比2001年下降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5,下降1.2个百分点。在城镇居民消费中,衣着(增长8.7%)、交通和通讯(增长9.3%)、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增长8.8%),特别是医疗保健(增长24.5%)及居住(增长21.5%)消费比2001年大幅度增长;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9.2%、1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5元,比2001年增加232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3462元,增长7.6%。农民收入结构继续发生变化,来自农业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外出打工、企业和家庭生产经营等非农业中获得的收入比重继续上升,从农民收入的增加额来看,60.1%的收入来自于非农业部分。2002年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972元,比2001年增长9.3%,其中增长最快的仍然是医疗保健类和交通及通讯类,分别增长58.5%和24.0%。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43平方米,增加1.76平方米。 社会福利、劳动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2002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光荣院等130所,床位4091张,收养人数3546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484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00个。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281万元,比2001年增长46.2%,接受社会捐赠555.40万元,增长6.1倍。2002年我市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达47.45万人,与2001年基本持平,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26万人,比2001年增长66.7%;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达38.86万人,与2001年持平,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为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36.52万人,增长70.0%。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为15.16万人,增长46.8%。 注:⑴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⑵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附表一: 附表二: 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RAG-ES | 2024-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