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书:《产品经理方法论》的写作经历和知识体系

共 11611字,需浏览 24分钟

 ·

2021-12-30 21:47

早在两年前,我就在脑海中模拟过这样的场景,等我的第一本书出版后,一定要在一个阳光惬意的午后,去西西弗书店,点一壶果茶,把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和出版经历写下来,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第一幕:收到电子工业出版社编辑老师的写书邀请


    2019年2月的一天,微信通信录闪出了一个小红点,经过简单的交流后得知对方是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赵老师,通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平台找到我的联系方式,加我微信的原因主要是想邀请我写一本关于产品经理方面的书。

    当时心里挺疑惑的,虽然自己平时会写一些产品类的文章,主要分享一些产品设计方法和经验,一下子要写书自己恐怕不行吧,当即随口就拒绝了赵老师,表达自己目前没有能力写一本书。之所以当时会草率的做出这样的决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自己不了解写书要求和出版流程,对这个行业更是一无所知,一想到写书对作者能力的高要求和背后整套出版流程的复杂性,还没进一步了解,就觉得这件事对于自己来说很遥远,从没有想到自己可以写书,然后给自己下一个能力不足的定论,为自己所表现出的一种“逃避”心里做一个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主要是觉得,这个事情遥远到不可信,出书需要作者花钱么,这个编辑老师是不是QQ上的那种骗子呢。

    不过,这些念头都在后来赵老师一系列的解释过程中被打消了。经过赵老师的解释和我自己在网上了解到的一些信息,出书的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在出书方式方面:主要分为公费出书自费出书。公费出书指的是,出版社会主动邀约作者写书并和作者签订出版合同,作者只需要专心投入写稿,后续的审校、书号、发行、销售等工作都由出版社一条龙包办,整个出版过程中作者不仅可以拿到由书稿字数决定的固定稿费,还可以拿到每本书6%~10%不等版税率的版税(简单的理解:一本书100元,版税率为6%的话,卖出1本书作者可以获得6元的收入);自费出书指的作者自己出钱来进行出书,具体的两种出书方式的相似与不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看个抖音短视频就明白了。

    其次,在出书的流程方面:大概的流程是,作者要根据编辑老师的选题(选题指的是书定定位,编辑老师一般会策划各种领域的选题,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去找符合相关选题的作者来邀约写稿),输出“图书选题登记表”、“目录大纲”和“样章”等资料,图1-1和图1-2是一个典型的的选题登记表模板,基本就是介绍些作者个人信息和背景,介绍一下你要写的书的名称、内容、读者,以及卖点是啥,有点像产品经理在开产品需求评审会时需要论证清楚一个需求的背景、用户、场景、价值等内容才能让团队认同一样

图1-1:图书选题登记表(1)
图1-2:图书选题登记表2
    然后编辑老师会带着这些资料在内部开选题评审会,这个可以理解成产品经理经常开的“需求评审会”,通过就可以签合同开始后续流程,通不过那么作者和编辑老师在商量改一改,实在不行那作者就和这本书无缘了。(不过,这个流程一般适用于新作者,对于出版者比较熟悉的作者或者比较认可的书稿,基本直接就可以与作者签合同了)。
    签订合同后,作者就可以专心写稿了,后面会经过一系列的流程,具体如图1-3所示。
图1-3:图书出版流程

    大家有没有感觉图1-3的出版流程很长很复杂,没错,确实又长又复杂,每个节点费时基本都是以周或者月为单位来计算的,一本出出版平均需要6~12个月。

    回到主线,有了上面的认知基础后,算是有信心了,这个信心来源:一方面是了解了出书的流程;另一方面是看到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上很多专栏作家出版的产品经理知识类书籍,如图1-4所示。

图1-4: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出品书籍

    图1-4的书单中包含了整个产品经理行业大部分相关的书籍,看了这些书的目录和内容,很多书的内容非常好,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还有写书就像是在记录流水账,内容像是在拼字数,淡而无味,我在想这样的书都可以出版,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内心窃喜);还在想,如果有一天我的书也能被列入这份书单里,和各位前辈老师的书放在一起,那一定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于是,写书的节奏按照图1-3的流程正常的进行,写书用word软件,每隔一段时间会发给编辑老师看一遍,老师批注完成后,再针对每一条批注进行修改,就像改作文一样,如图1-5所示,小到标点符号、“的地得”的使用,大到地图地域描述中台湾、钓鱼岛等内容的准确。

图1-5:我与编辑老师的改稿日常

    就这样,从2019年大半年时间,我都在一心想着完善这本书的内容结构。事实上,人的时间、经历,热情都是有限的,除了工作外,我的大部分时间和热情都投入到了这本书里,公众号也开始停止更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的文章也停止更新,晚上下班后继续写书,平均晚上一点半睡觉,从此也没有了周末,拒绝了很多有意义或无意义的社交。

    虽然放弃了很多东西,但我始终觉得这是值得的,白天工作,晚上写作,工作中可以积累经验和学到新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写作过程中可以把这些经验和知识进行普适形成方法论,这样的进步是非常快的。

    总体来说,写书的过程很开心,幸福指数很高,即使放弃了一些生活中即时满足所带来的短暂快乐,但是内心却被长期主义所带来的幸福感所充盈着。这种感觉就好像,遥远的天空中,有一轮“明月”,而我具备了一把大多数都不具备的“天梯”,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终就可以摘到“明月”。当我摘到“月亮”的时候,大家都会为我鼓掌,这里面会有被认可、被尊重、被需要,被坚定的选择,这是一种美好的体验,怀着对这种体验的美好期待,伴随着我大半年的写作时光。


第二幕:终稿被电子工业出版社编辑老师拒绝






    当我默默的写着书稿,以为那轮期待已久的“明月”即将被我摘到时,现实却给了我重重一击,2019年10月,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告诉我,经过一系列的批改后,我的书稿最终达不到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要求,建议我再看看其他出版社。意思是,我大半年,白写了,“天梯”断了,我一步一步,心心念念的“月亮”,没了!生活很精彩,精彩之处在于,你期待的越高,失落的越惨,而这中间的高处和低谷的差值,决定了它的精彩程度。
    蒋方舟说过,“生活对于那些小有才华的人是最残忍的,一方面这些小有才华的人,能比一般人更加接近“月亮”,能看感受到“月亮”的美好;另一方面,他的才华,又不足以支撑他够着月亮,所以他其实两边都不沾,他永远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但是又够不到心中的艺术理想。当时,我感觉这像是在说我,明明差点就够着了,就这样没了。
    虽然有点失落,到不足以影响我的心态,因为我有一个强大的“引擎”规范着我去看待客观世界的得失,这个引擎叫做“心智引擎”心智引擎中有一个心智工具叫做“朴素的英雄主义”帮助我淡然的看待这样的得失。(稍微解释下,我给自己建立了一套认人生方法论,我把它叫做“人生引擎”,其中包括:意义引擎、幸福引擎、学习引擎、工作引擎、信息引擎、健康引擎、心智引擎、生活引擎、认知引擎、智慧引擎、爱情引擎等,这些引擎组成了我的认知观、价值观,也是方法论,帮助我面对人生的意义、迷茫、焦虑、压力、成功、失败、得失,幸福、人际,健康、衰老、死亡等一系列问题,这部分内容,后续在公众号会创建专题,陆续以文章的形式分享出来,对于我个人而言,这部分内容,不仅仅是精彩,简直是迷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这篇文章下留言:“想要看人生引擎”,让我看看有多少人感兴趣)。
    回到正题,辛辛苦苦写了大半年的稿子,就这样被拒绝了,即使有强大的引擎进行处理,但这种失落感还真是没法一下子消解。

第三幕:书稿被拒后一边写第二本书,一边为第一本书找出版社


    和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合作中断后,我开始写第二本书,一些读者可能这里有疑问,为啥我第一本书都“黄了”,还要写第二本书呢。其实,对于我来说,写书不是为了“摘月亮”,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更 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获得的思考深度和思考广度,帮助自己建立一套产品方法论,从而获得工作和职业成长的“安全感”和“胜任感”,最终减少“焦虑”和“压力”,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事实上,写书对我来说,最大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写作的过程中这样的感受很强烈,就像曾经网瘾年纪的网络游戏一样,让人上瘾,《十三邀》中许知远问张亚东,为了音乐付出这么多,值得吗?张亚东回答说:“热爱就是甘愿做牛做马”,说的真好,产品经理岗位和写作都是我热爱的事物,为了热爱的事物,付出时间和心力是幸福快乐的;另外一方面原因是,写书带来的“目标感”,目标感能带来强大的生活动力,让我能有意义的去面对每一个清晨和夜晚,安全感、胜任感,目标感这些都是守护生活幸福指数重要指标,而这恰好是写书能带来的。
    在写第二本书的过程中,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同时想着这么多家出版社,也许还有机会,于是就开始给各个出版社投稿,分别投了人民邮电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四幕:希望重燃,但连续遇到两任编辑老师离职


    幸运的是,最终得到了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回复,人民邮电出版社的钱老师加了我微信,按流程提交了选题资料,并顺利评审通过,最终和人民邮电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出版签合同签订之后,我开始继续校修订第一本书的书稿,走后续的出版流程,但是没过多久,突然有一天,钱老师拉了一个三个人为微信群,说自己要离职了,把我的书稿交接给另外一位编辑孙老师负责;我继续一边写第二本书,一边改第一本书的书稿,直到半个月后,再次问孙老师书稿进度时,孙老师又拉了一个三个人的微信群,说自己也要离职了,后续交接给李老师,李老师会继续负责我的书稿。我当时在想都蒙了,怎么负责我的书稿的老师一个接一个的离职,按道理这两年疫情,大家宅在家里,经济下行的话,出版行业应该会逆行而上,怎么搞的跟这个行业不行了一样,汗!
    李老师接手后,让我继续改稿,然后走三审三校的流程。我改呀改,后来才知道,原来老师们都很忙,忙着离职,忙着排队处理其它书稿,我的书权重没有那么高,所以就一直拖着,这个也能理解,每位编辑老师都有很多选题和书稿要处理,书籍出版排队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我也不关心时间长短,时至当时,第一本书已经一年半还没有出版了,我也没有抱希望,就想着继续写第二本书,沉浸在输出中学习的乐趣之中。
    就这样,几个月又过去了,突然有一天,编辑老师发来了三张图片,如图1-6所示,问我的意见,选哪个比较好,真正的看到自己第一本书的封面时,我猜觉得,似乎是有希望出版了。于是问了一些圈子内同事朋友的意见,大家比较倾向于白色的封面设计,比较符合目标读者群体的审美倾向,于是最终定下来第一本。
图1-6:第一本书封面设计
    事实上,回过头来看,觉得整套的封面设计还是太粗糙了,完全反映不出这本书的主题,但是我当时想的是,只要这本书有机会出版,任何问题我都愿意改,主观的不满意,我也能忍受和接受。这背后的逻辑决策支撑依然是心智引擎中的一种工具,叫做“成熟的理想主义者”,即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会为了理想慷慨赴死,但是一个成熟的理想主义者,会为了理想,苟且的活着。我得先苟,不能让自己的主观不满成为这本书的阻碍,把第一本先出版出来,才能为了后面的书,争取话语权。
    又过了一个月,我终于收到了出版社寄来的样书,如图1-7所示,直到我亲手拆开快递时,才意识到,原来真的出版了。时至当时,我的第二本书已经完成了初稿,第一本书终于出版,前后历时两年。
图1-7: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样书

第五幕:《产品经理方法论:构建完整的产品知识体系》这本书写了什么


    说来挺有趣,当初选择成为一名产品经理最直接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一句话和一个比喻。张小龙在《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演讲中说:“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在《乔布斯传》里,乔布斯把产品经理比喻成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家,指挥着弦乐、打击乐、木管、铜管以及特色乐等,带领乐队为观众演奏出动人的作品。
    在那个时候,“上帝身边的人”和“指挥家”的形象,就在我的心中埋下了小小的种子,希望自己大学毕业后能成为一名产品经理,设计出伟大的产品来改变世界。时至今日,回顾当初的想法,虽然显得年轻稚嫩,却是点燃自己产品经理职业生涯的火种,值得被长久地守护。
    工作后不久,基于平时对产品工作经验的思考和总结,我开始写一些文章陆续发表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网站以及自己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上,至今已经累积了数几十万的阅读量。其中一些读者留言,希望我可以写一本书来系统的介绍产品经理的基础知识体系和能力模型等相关的内容。受到读者的认可是一件倍感鼓励和开心的事情,其实自己一直有写书的想法,经验和思考被文字承载以书籍的方式传播出去影响一些人,对于自认为是文艺青年的我来说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
    于是,2020年年初,我便开始投入到这本书的写作之中,算是对自己产品工作和学习的一个总结,也算是对那些寄予我厚望的读者们的一个交代。
    写书就像做产品,读者就是用户,书的内容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彰显其价值。在本书写作的初期,我一直在想,处于职业成长阶段的产品经理们,到底会想要阅读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这也是构建这本书的内容框架时,花费最多时间思考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发现大多数产品经理在职业成长过程中都存在这样三个方面的需求:
    (1)没能形成产品经理所需要的完整知识体系,普遍存在学习完整知识体系的阅读需求;
    (2)缺乏学习产品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论,普遍存在掌握学习方法的阅读需求;
    (3)对产品经理职业进阶路径,以及每个阶段所需具备的能力模型没有清晰的认知,普遍存在如何进行产品职业进阶规划以及产品能力建设的阅读需求。
    所以,整本书的内容结构也是围绕着解决以上三大需求点而设计的,本书分为16章。
    第1章主要介绍整个产品体系的基础概念,明确了用户、需求,产品这几个元概念的基本定义,其次对产品经理的角色定位、好产品的定义,以及产品产品知识体系做了详细介绍。
    第2章主要介绍如何撰写产品文档,明确了三大文档的基本定义的同时,给出了可以直接在产品工作中套用的模板。
    第3章以流程图是什么、为什么要画以及如何画为内容框架,介绍了产品流程图的定义、作用、和画法,并结合实际案例来讲述如何画好一般流程图和泳道流程图。
    第4章主要介绍如何画好产品原型图,除了介绍画产品原型图必须遵守的目录结构规范、原型设计规范,以及原型注释规范外,还推荐了常用的原型设计工具,并对产品原型设计过程中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第5章主以画好产品架构图为核心,并对业务架构图、功能架构图、信息架构图,混合架构图做了详细的画法介绍。
    第6章的重点是用户研究,介绍了问卷调研、用户访谈,以及构建用户画像的方法。
    第7章以需求管理为核心,介绍了如何挖掘真是需求的方法,以及如何评估需求价值、分配需求优先级、拆分需求,构建需求池的方法,并对需求研发中和上线后产品经理应该做的事项做了详细的说明。
    第8章主要介绍产品的设计、分析和体验,提出了产品模型库的概念,并对完整性、内聚耦合性等设计原则,以及交互设计定律做了详细介绍,最后给出了进行产品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模板。
    第9章讲述如何进行数据分析,总结了数据分析的方法,并对无埋点技术和漏斗分析模型做了详细的介绍。
    第10章以技术理解为核心,明确了产品、业务、技术三者的关系,对比了产品思维和技术思维的差异,介绍了产品经理如何学习技术知识并培养技术思维,以及如何与技术人员更好的沟通。
    第11章的重点是项目管理方面的内容,强调产品经理要懂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对瀑布和敏捷模型进行了说明,并对如何建立一个完整需求,以及跨部门协作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第12章主要站在商业和行业的角度,介绍如何做好行业分析和商业分析。
    第13章介绍产品设计实践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CRM系统、账号体系、权限体系、会员体系的产品设计思路,同时介绍了支付业务体系的基本逻辑。
    第14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产品工作中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论,以及一些优秀职业进阶方法,帮助我们更加有效的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取得更快的进步。
    第15章主要介绍产品经理职业成长的路径,以及各阶段要求的能力模型,同时对如何对转行做产品经理,以及产品经理面试求职等问题,进行了回答和总结,其次还说明了产品经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要求,并提出结构洞的产品职业进阶概念,最后介绍了产品经理到产品总结的进阶瓶颈和进阶方法。
    第16章主要介绍产品工作和学习之外的一些方法和理论,包括如何理解职业成长过程中的秩序和混乱;如何学习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如何甄别优秀的书籍和课程,并推荐了一份适合产品经理阅读的书单,以及介绍了如何避免变得油腻和平庸,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慵常工作的方法。
    本书的写作初始,我内心一直交织着有两种心态,这两种心态分别决定本书会以一个怎样的内容框架来面对读者。一种是“工人心态”,以工人的心态写本书,就好像机床车间里的大师傅传授一些个人的经验和方法给小师傅一样,在这种心态下“how”比“why”更重要,只需拼凑平时产品工作零碎的思考分析和经验总结,输出内容,并稍加分类以构成目录,方可成书。无需总结全面的知识体系,以及具体产品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方法论,这样做自然也是轻松的。
    但我内心更倾向于另一种心态:“学者心态”,以学者的心态来完成这本书,工人心态注重1+1=2的使用,注重零散的经验和方法的总结,而学者心态注重1+1=2的证明,注重整个知识体系的完整发生和闭环,面对从概念到基础、从基础到中阶、从中阶到高阶,以及职业和成长这样的结构,写作起来自然也是不易的,但我始终觉得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读者,这样的写作都是有价值的。
    自1927年,美国P&G(宝洁)公司出现第一名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以来,标志着产品经理这个职位诞生于商业和市场,整个知识和技能体系都受到行业、商业和市场的驱动而发展。就像电子商务一样,最初是诞生于商业和市场,但后期被高校引进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并反向社会输出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
    介于此,我始终对未来抱有一种不成熟的期待,假如产品经理所需要的整个知识体系,最终形成一门学科叫作“产品学”,并和电子商务一样进入高校作为一个主修或选修课程,那么这个课程一定会有教科书级别的教材,那时候产品、需求,用户这些概念就不能只停留在一说大家都明白的基础上了,一定需要被严谨的定义和使用。也会出现大量的,被严格定义的概念、完整的理论、规范的方法,标准的技能出现在教科书上。这是一个诞生于商业和市场,在组织分工过程中形成的泛化的知识体系,逐渐严肃化、学术化,从而走向专业化的过程,能为这个过程做一点贡献,这也是我选择用学者心态来写这本书的初心和动力。
    读者也许也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工人心态”,只关心经验,技巧和方法的习得,不关心这些知识本身内在的生发机制,实用就行,不求甚解。另一种是“学者心态”,抱着求知、解惑,追智的心态,去塑造自己整个产品知识体系的框架。
    我更希望读者以学者的心态来阅读这本书,以学者的心态来学习产品知识,短期来看在实用性层面也许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这种在学过程中的溯源精神、求知精神,追智精神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思维和习惯,也必将在职业成长这个长期的过程中体现它的价值。
    同时也希望未来的“产品学”和项目管理学、品牌营销学、软件工程学等学科一样,作为一种工具,培养的是学习这门学科的人的专业知识,以及这门学科带给他的思维方式。学习产品的同学,毕业后并非要做产品经理,但是他一定很懂产品,具备产品视角和产品思维。就好像学习软件工程专业的同学,毕业后不一定要做程序员一样,但是软件工程的知识,那些0和1的设计思想,注定会影响他的思维方式,让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更加多维。
    希望正在读这本书的产品经理们和想成为产品经理的读者们,在追求成为或者做好一个产品经理这个单一的目标基础上,试着把目标格局放大一点,追求产品知识本身来带的产品思维和产品观。以学者的心态作为学习和成长的武器,让优秀成为一种长期主义。
    产品经理是一个有趣的职业,可以学到多样的知识,并培养自己多元的能力,产品之路是一条充满创造和创新的道路,这是一条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走下去的道路,我也在这条路上与大家一起前进着。在阅读过程中要带着批判和质疑的态度,在自有知识、经验和认知与书中内容碰撞的过程中,获得思考和收获,书中有误之处还望各位读者雅正。

第六幕:写书的两年带给了我什么


    (1)让我对产品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刻和完整

    这很多看似复杂的知识体系,往往都是建立在一些基础的概念或理论之上衍生出来的,了解并掌握支撑整个知识体系底层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打开通往这个知识体系大门的最好方法。例如,经典力学建立在“牛顿三定律” 的基础上;整个几何学建立在几条不证自明的公理之上;进化论建立在“生存斗争” 和“自然选择” 这两个核心观点的基础上。
    事实上,产品经理的知识体系也是建立在 3 个基本概念所形成框架之上,这个底层的框架
支撑了整个产品知识体系的发生和发展,它就是:用户—需求—产品框架,我们来看看整个产品知识体系是如何围绕这个基础框架而展开的。
    1.从基本概念展开
    首先,围绕着用户这个基本概念,可以衍生出用户挖掘、用户分析、用户调研、用户访谈,用户画像等知识。
    其次,围绕着需求这个概念,可以衍生出需求识别、需求分析、需求真伪评估、需求价值评估、需求评审、需求优先级评估,需求池管理等知识。
    最后,围绕着产品这个基本概念,可以衍生出产品定位、产品分析(竞品分析)、行业分析、商业分析、产品设计、产品管理,产品数据分析等知识。
    2.从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展开
    首先,从用户和需求的关系展开,用户产生需求,产品经理需要掌握如何挖掘用户需求,并撰写用户需求分析报告等知识。
    其次,从需求和产品的关系展开,需求到产品的过程,指的是需求分析、产品设计,以及产品研发的过程,整个过程中,产品经理要掌握基础文档的撰写方法,以及产品原型图、流程图,架构图的画法等知识;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和技术、设计、测试,以及运营等人员协作,所以也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测试、设计,运营等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掌握从需求分析到产品设计再到产品研发上线,整个过程中所需要的项目管理知识。
    最后,从用户和产品的关系展开,产品经理不仅要掌握用户体验的知识,还要掌握产品上线后的数据分析、用户反馈,版本迭代等知识。
以上内容,从几个基本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衍生出的知识模块,构成了产品经理所要掌握的产品知识体系的所有内容,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整本书的内容结构也是基于这个基础框架而设计的。无论是刚入门产品经理行业的读者,还是已经工作了好几年的产品经理,都可以试着用用户-产品-需求这样的基础框架,从基本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触发,审视自己目前所掌握的产品知识,哪里不会补哪里,逐步为自己打造出完整的产品知识体系

    (2)提升了文字驾驭能力-拥有读者视角

    写完了两本书后,我的文字驾驭能力感觉比之前提高了不少,很多内容逐渐可以描述的详略得当,收放自如。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站在读者的视角,而不是作者的视角,努力去掉自嗨的用词和句式,最简洁易懂的文字去写作,以读者的阅读体验为第一视角,来审视自己所写的内容 。

   (3) 重新认识耐心、勤奋,坚持这些优秀的品质

    长时间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需要耐心;面对部分领域知识的匮乏,一边学习一边写作,需要勤奋;面对短暂的挫折和失败,需要坚持。少一样,获取都不会有这本书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4)让我更加相信长期主义的价值

    荷花的盛花期在7-8月份,大概持续1个月左右,在这1个月中,一个荷花面积每天翻倍的池塘,经过 27天才覆盖荷塘一半,但是只要再多3天,就会覆盖整个荷塘。
    竹子用了四年的时间仅仅涨了3厘米,从第5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用了6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
    荷花开花也好,竹子生长也罢,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总会在突破了一个临界点的时候,给你足够的回报。

    (5)提高幸福指数,获得鲜花和掌声

    第一本书出版后,很多微信群里的小伙伴,买到后在群里发照片@我,一些同事和朋友也在问我要购买链接,说要表示支持,一些朋友发朋友圈帮我宣传。我也把这本书单做圣诞节礼物送给许多帮助过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图1-9:送出的礼物(1)
图1-10:送出的礼物(2)
    由于第一本书评价不错,我也顺利收到了好几家出版社的约稿,这次的约稿甚至连选题流程都不用走,直接可以签出版合同,让我意识到,写书不仅是写书,也是在背书。
    被认可、被尊重、被需要,被坚定的选择,以及掌握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带来的安全感、胜任感、掌控感以及目标感,都让我觉得牺牲短暂的即时满足快乐,追求长期主义带来的幸福,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

第七幕:追求更宏大的目标


    事实上,第一本书上市后,第二本书写完了且顺利拿到了出版合同后,鲜花和掌声的喜悦感过去后,有一种目标达成后的,新目标的缺失感。人生引擎的心智引擎还有一个工具叫做“务实的浪漫主义”,这个工具告诉我,不迷恋掌声,就不惧怕迷失,初露锋芒时去无留意,盛赞之中审视虚荣。写书已经不能满足长期主义过程中维护幸福指数所需要的目标感,我需要更宏大的目标,如果写一本书需要1年,那么下个目标至少应该是3年。
    至此,写书的目标就告一段落,未来3年去努力实现另一个宏大的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在朝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享受它带给生活的秩序感和幸福感。至于啥目标呢,这里就卖个关子,不说了,生活的哲学告诉我们“事以密成,言以泄败,潜龙勿用,才能现龙在田”,没做到的事情,先不要说,到时候做不到就尴尬了,嘻嘻。

第八幕:给大家一些祝福


    2021年只剩下最后一个星期了,最近看到一个抖音的文案,写的真不错,我也将它摘抄下来,作为送给大家的祝福语: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 ,做一个“掠夺者”,疯狂的掠夺一切美好的东西,知识、认知、智慧、身材、思维、胆识、勇气、人脉、能力,金钱;愿大家相信努力、勤奋,坚持的意义,明白长期主义的价值 ,送大家“朴素的英雄主义”“成熟的理想主义”“务实的浪漫主义”的引擎工具,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起攀登,顶峰相见。

第九幕:送大家一些礼物


    最后,送大家三本签名书籍,当新年礼物,大家可以在文章底部留言,然后进行集赞,收到点赞最多的前3名小伙伴每人可以获得一本亲笔签名书,如下图所示。
图1-11:参与活动的亲笔签名书(1)
图1-12:参与活动的亲笔签名书(2)
图1-13:参与活动的亲笔签名书(3)
    其次,《产品经理方法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本书中有150张用Axure画的插图,如下图所示,这些插图就像工具一样,可以随时在工作中拿出来参考和使用,大家也可以在我的源文件基础上进行优化,形成自己的方法论。想要这些插图Axure源文件的同学们,可以点看,点赞,朋友圈分享此文,然后加我微信私聊领取。
    以上小活动在2021年12月31号凌晨12:00结束,到时候会最终统计结果,届时集赞最好的前三名小伙伴可以联系我获取签名书籍。
图1-14:插图源文件展示图(1)
图1-15:插图源文件展示图(2)

终章: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生活美妙体验之一种是,想法和想要,能一步一步实现和得到,如果说这是一种能力的话,我把它称之为:让现实发生的能力!现在我在预想的时间和地点写完了这篇文章,是午后,有阳光,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愿读到这里的你们,2022年,心中所想,必会所现,与君共勉。给大家建了一个产品经理读书学习群,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多多交流。

图1-16:读者群二维码

PS: 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姓名,均为化名,按照百家姓“赵钱孙李”依次排列。
浏览 7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