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遗址
傅家遗址
共 1715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傅家遗址地上
1980年,傅家遗址被发现。
1980年10月,惠民地区组织各县文物干部对傅家遗址首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骨器、石器、陶器和瓷器等。
1985年5月25日至1985年6月10日,广饶县博物馆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傅家遗址进行第一次抢救性发掘。
1985年10月13日至1985年11月25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傅家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125平方米。
1986年4月25日至1986年5月25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组织了发掘,扩方发掘面积40平方米。
1995年 11月10日至1995年12月6日,广饶县博物馆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傅家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点4个。
1996年10月13日至1996年11月16日,广饶县博物馆、省文物考古所对傅家遗址进行了收尾发掘,发掘面积共92平方米。
遗址特点
傅家遗址立碑
傅家遗址中部高,四周低,俗称“傅家顶盖子”或称“摩天岭”。它的平面为椭圆形,东西长750米,南北宽500米,总面积37万平方米,中心部分18万平方米。地址表层为黄色土,下层呈中褐色或灰褐色,文化层厚约1.5米—3米,自上而下含有汉代、商周、大汶口文化层,但以大汶口文化堆积为主。
文物遗存
傅家遗址发现4眼时期的水井,底部发现有汲水用具壶及部分石、等。水井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们的一项重大发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墓葬分布集中,叠压关系复杂,墓穴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单人葬,二次葬和迁葬较多见,其中双人叠葬为同类文化诸遗址中所仅见。多数墓葬无葬具,少数有棺椁。人骨头向多朝东北,少数向西南。
从傅家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有、双孔和等。装饰品有、玉镯、玉坠和骨笄等。另外还发现较多的动物骨骸和蚌壳,均破碎,是当时人们食物的残骸或加工骨器的余料。这些骨骸以野生动物为主,以鹿类为多,水生动物有鱼类及蚌类,其中等为栖息在海水盐度较低的河口“两和水”区域的贝类。
研究价值
傅家遗址出土文物展览
从傅家遗址出土的文物,将鲁北地区的文明史上溯到5700年以前,不仅填补了鲁北地区史前考古工作的空白,而且为研究中国大汶口文化的起源、类型、分布等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傅家遗址面貌特征同鲁南地区大汶口文化有明显区别。因此,傅家遗址可能代表了鲁北地区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它的发现和发据,为研究这一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地方类型和文化分期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深入探讨黄河下游地区的古代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在傅家遗址里的392号墓中,发现墓主生前曾施行过开颅手术,且术后长时间存活。这是中国所见最早的开颅手术成功的实例,距今5000年以前,比中国以前发现的开颅术实例提前了1000余年。
保护措施
1981年5月,傅家遗址被广饶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1992年,傅家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被公布为第二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傅家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获奖荣誉
2021年10月,该项目入选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主办,山东省考古学会承办的“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