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起点遗址
共 1953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09:59
历史沿革
秦直道示意图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为消除边患,命大将带兵30万北击匈奴,尽取河南地及黄河一线,设为四十四县,重置九原郡,从内地迁徙民众戍边屯田。次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阴山、北假,控制了阴山地区。之后,秦又新筑长城,西段沿用秦昭王旧长城,中段和东段则因用赵、燕长城的故址加以增葺,首启临洮,循贺兰山、阴山山脉,东抵辽东,长城东西绵延万余里。同时,秦始皇又命蒙恬修筑直道,遣长子扶苏监其事。直道与长城呈“T”型相交,加强了秦都咸阳所在的京畿关中与北方河套地区的联系,使得匈奴不敢轻易南下进犯,对维护秦国统一安定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秦直道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2006年,秦直道作为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的重要项目立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了秦直道考古队及课题研究组,承担了该项目的考古研究工作。
遗址特点
秦直道起点遗址
自起点云阳县(淳化县秦汉时期称云阳县)林光宫至终点包头市西的九原县,是全长900千米的古代世界级高速道路,平均宽约45米。这条道路工程艰巨,逢山开山,遇沟填沟,走向大体取其近捷,南北直通,因此,历史上称“直道”。秦直道是秦帝国继万里长城之后的第二大国防工程,被称之为“古代世界交通明珠”,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直道修建的主要目的是北御匈奴。秦直道在淳化县境内长约15千米,境内文物古址有秦直道起点、益延寿观、汉武帝庙、甘泉宫、露寒观、鬼门口、迎风观等遗址。
秦直道起点遗址介绍
秦直道起点遗址所在地云阳县,位于咸阳市淳化县西北,秦始设云阳县;西汉因之,隶属;晋以后时有废置,元朝初年并入泾阳。秦汉时期,靠近山区的云阳虽已远离以咸阳、长安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独立于西北一隅,但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作为秦直道的起点,它加强了阴山以南的北部边疆与关中地区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抵御了匈奴的进攻。另云阳城西北方向的甘泉山以险要著称,在战国时就起着屏蔽咸阳的作用,秦汉时期甘泉山南麓为秦汉离宫所在地,在此设有秦林光宫和汉甘泉宫。因沟壑交错、森林密布、山高气爽,甘泉山成为天然避暑胜地。随着国都转运至东都洛阳,云阳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文化
秦直道及相关记载
秦直道是秦始皇为抵御战国纷争时坐大的匈奴势力而兴筑的,与秦长城一样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工程。秦直道工程肇始于秦始皇而成于秦二世时期,历时约五年,其中前两年多(从前212年到秦始皇驾崩)为第一期工程,主持修筑工程者为蒙恬,其时道路虽基本可以使用,但仍然“道未就”;后两年多(胡亥即位到秦亡)则为第二期工程,秦二世继续“治直道”,意图完成遗留工程,负责人则为王离与李斯。因秦末战乱,秦直道工程最终停工。《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秦始皇的遗体在秘不发丧的情况下悄抵九原,然后沿秦直道回到咸阳。
《史记·孝文本纪》载,三年(前177)“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为寇。帝初幸甘泉”;六月“辛卯,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见过群臣,皆赐之”。司马迁经行秦直道后感慨万千。《史记》载,“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见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由此可见,秦直道当年不但全线贯通,而且成为交通要道。《史记·孝武本纪》记有汉武帝在元封元月(前110)的巡边诏令,“朕将巡边陲,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率师焉。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振匈奴……”
秦直道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从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出发,沿子午岭北行,穿越甘肃省正宁、合水、华池等县,直达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南,全长1800里。
研究价值
秦直道起点遗址
秦直道为保卫边疆、抗击匈奴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汉唐时期,为联系沟通南北政治、文化、经济繁荣的交通大动脉,发生了汉武帝北征、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蔡文姬归汉等重大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秦直道起点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21年11月,秦直道起点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十四五”时期大遗址。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秦直道起点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铁王镇梁武帝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陕西省咸阳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秦直道起点遗址,路程约24.7千米,用时约31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