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境内烽燧群

昌吉州境内烽燧群

共 3032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4-05-24 12:18

历史沿革

昌吉州境内烽燧群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开始修建,之后历朝历代的君主们,都为确保西北地区的安全,组织大量的人力不断修筑长城和烽燧。
2008~2009年,国务院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及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昌吉州有12处烽燧及守捉被列入国家长城资源项目之中,即塔西河古堡烽火台、烽火台村烽火台、楼南古城烽火台、阿克木那拉烽火台、土墩子烽火台、西泉烽火台、西泉七队烽火台、东地唐疙瘩烽火台、五工台烽火台、八家地烽火台、冯洛守捉遗址、沙钵守捉遗址。
2012年7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古迹保护中心承担,并与兰州大学文物古迹保护中心合作,对昌吉回族自治州的部分烽燧遗址进行勘查工作。
2013年3月,由26处烽燧及驿站组成的昌吉境内烽燧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增的烽燧有木垒县的色皮口烽火台、三十里墩烽火台、一碗泉烽火台、三个泉子烽火台、奇台县的西坎尔子青疙瘩烽火台遗址、吉木萨尔的老台烽火台、城北烽火台等,驿站有木垒县的色皮口驿站、三十里墩驿站,一碗泉驿站、三个泉子驿站、沙河子驿站,吉木萨尔县的下叶家湖遗址和阜康市的唐朝路。
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实施了五工台烽火台主体加固、主体修复、围栏建设等保护工程,对烽火台进行了更好地保护。
昌吉州境内烽燧群
2021年4月,昌吉州对13处烽燧进行了抢险加固,对25处长城遗址新建、更换了保护围栏、保护标志和警示牌,围栏总长8304米。

遗址特点

昌吉州境内烽燧群分布图
昌吉回族自治州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西长约541千米,南北宽约285千米,总面积约7.3万平方千米。自治州地势南高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部是天山山地,中部为广袤的冲积平原,北部为浩瀚的沙漠盆地,此区域为横亘南部的天山的北坡,习惯称之为“天山北坡”。昌吉回族自治州烽燧遗址分别位于州辖区的2个县级市,5个县境内,共20处分布点。其中,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分布烽火台4处,奇台县分布烽火台2处,吉木萨尔县分布烽火台2处,阜康市分布烽火台3处,昌吉市分布烽火台1处,呼图壁县分布烽火台2处,玛纳斯县分布烽火台6处。昌吉州境内烽燧群在边疆地区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发挥其预警防御作用,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夜晚放火,成为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昌吉州境内烽燧群
昌吉州境内烽燧群建筑工艺多样,有天然土夯筑、红柳或梭梭加筋夯筑、块石围砌等。由于其多为夯土建造,雨水侵害再加风的作用,境内大部分遗址极为脆弱,裂隙发育、坍塌、生物破坏、地震、人为破坏等作用下,昌吉州境内烽燧遗址遭受严重的破坏,这些遗址体被侵蚀得千疮百孔,夯层出露、石块出露和加筋层出露。雨水、雪水的作用下基础掏蚀,引发裂隙发育及扩展、引起错落及崩塌。
五工台烽火台
五工台烽火台位于呼图壁县五工台乡五工台村南偏东约2.5千米处,地处乌伊公路南侧。该烽燧为夯筑,土质纯细、夯打结实、夯层较匀,一般厚5.5~6厘米,烽体上椽木孔甚多,有一定的排列秩序与方向,共残存6层。在烽体南壁上,自地表向上75厘米为一层,木孔方向为南北向,孔径8~10厘米,孔距15~22厘米;其上约1.85米又为一层,孔眼方向与下层同;从第三层起,每层孔向与下层互相叠压垂直。底部南北长约15米,东西宽约8.5米。残高7米。五工台烽火台为唐代烽火台,形体大;烽体上有成排的橡木孔,夯筑坚固。
老台烽火台
老台烽火台位于吉木萨尔县老台乡政府西北约500米处路西侧。烽火台为四方棱锥体,底部边长5.6米,残高约7.5米,夯筑,层厚10~13厘米。夯筑时,四壁外表斜插小木桩,夹有吉芨芨腰子,以加固拉筋。烽台顶部以土坏垒砌,外抹草泥,底部有土块修补痕迹。老台烽火台为清代烽火台。清代烽火台的建造特点是一般呈正方棱锥体,也有长方形锥体,四棱棱锥体的,形体都较小;烽体表面常见到木楔及芨芨草束拉筋;夯筋质地疏松;地表多见清代遗物。
三十里墩驿站
三十里墩驿站
三十里墩驿站,位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大石头乡克孜勒加尔塔斯村西8.3千米的戈壁滩上,S303公路319号界桩南侧。S303公路北侧为三十里墩烽火台,西距沙河子驿站遗址约14千米,东距色皮口烽火台及驿站遗址24.6千米。遗址面积约8602平方米,建有两座房屋。1座位于驿站西侧,平面呈长方形,坐西向东,南北长约77米,东西宽约45米,门道设在东墙中部。另1座位于驿站东侧,平面亦呈长方形,坐南向北,东西长约68米,南北宽约61米,门道设在北墙中部。两座建筑墙体均为黄色粗砂土建造,内部结构不详。驿站损毁严重,房屋均已倒塌,墙基呈土垄状,宽约1.5米,高0.3米~0.5米,房基内部地表较平坦,无任何遗迹迹象残留。
沙河子骚站
沙河子骚站
沙河子骚站,位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博斯坦乡阿克卓勒村东,大石头乡与博斯坦乡交界处的沙河子河岸台地上,东距三十里墩烽火台及驿站遗址约14千米,西距三个泉子烽火台及驿站约16千米。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40米。骚站建有1座院落,分前、后两院。院落内房屋建筑及布局不清。轻站已严重损毁,房屋建筑均已倾圮,存土垄状墙基,宽约1米,高0.1米。
色皮口烽火台
色皮口烽火台
色皮口烽火台位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与巴里坤交界处的山间谷地,清代东西交通线路附近。谷地西高东低,地势较为狭窄平缓,地表多黄色粗沙土,含碱量大,植被较为稀少,仅有少量沙漠碱生植物。西、北侧低矮的山体相连,地形复杂。东约50米处有牧民住房2座,东南约150米为色皮口驿站遗址,西紧邻色皮口碉堡遗址,南距木一巴公路约500米,四周为色皮口细石器遗址。烽火台西距三十里墩烽火台及驿站遗址24.6千米。色皮口烽火台原平面应为方形,截面梯形,立面覆斗形。已全部坍塌,原形状、大小、结构均不保留。现呈圆丘状土墩,直径约6米。高约1米,占地约28平方米,裸露于地表上,由黄色粗沙土构成,夯层等建筑结构及台体原貌均无法得知。根据土墩形状、位置及其与驿站遗址的关系推测,是一处清代烽火台遗址,与驿站共同使用。

文物遗存

五工台烽火台采集夹砂红陶或灰陶残片。三十里墩驿站地面采集有青花瓷碗、黑釉碗、罐、钵、盆、缸等器物残片。沙河子骚站遗址内曾采集有康熙、乾隆、嘉庆朝钱币,以及绿釉、黑釉陶片,青花瓷片及铁马掌、木轮车钉等遗物。

研究价值

昌吉州境内烽燧群
昌吉州境内烽燧群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形成了有干有支,浑然一体的军事防御体系,为维护西域稳定,保证东西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研究自唐以来各时期中央政权经营西域、军事防卫、东西方的交通、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建筑形制、民俗风情等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五工台烽火台
2013年5月,昌吉州境内烽燧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昌吉州境内烽燧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阜康市、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境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昌吉州境内烽燧群(五工台烽火台),路程约58.7千米,用时约1小时。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