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2008年 2月 28日 )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区域性“双中心”战略目标,抢抓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湘西地区开发等重大机遇,实现了国民经济加快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繁荣兴旺的又好又快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GDP)为408.30亿元,增长12.6%,是1987年以来我市最高增长率,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6.37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5.36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6.57亿元,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为8971元,增长12.3%。我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6:33.2:43.2。全市城镇化率由上年的31.1%提高到33.1%,工业化率由上年的28.4%提高到29.3%。
物价指数涨幅偏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5.6%,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类指数104.3%,食品类指数114.1%,烟酒类指数103.5%,家庭设备用品类指数102.3%,医疗保健类指数99.9%,交通和通讯工具类指数10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指数100.4%,居住类指数105.1%。零售物价指数为105.0%,其中食品类指数115.1%,饮料和烟酒类指数103.2%,服装类指数99.1%,家电类指数98.2%,日用品类100.3%,体育娱乐用品类100.5%,交通和通信用品类97.0%,燃料类100.2%,建材和五金电料类111.1%。
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新建了天星东路、湖天南路等骨干路网,亮化了迎丰路、人民路、红星路等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新修了天星广场等市民休闲设施,启动了太平溪综合治理工程,第二垃圾处理场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即将投入运行。市区建成面积扩大到40平方公里,新增城市绿地 648 公顷 ,城市人口增加到42万,城市管理力度加大,管理重心逐步下移,社区建设有序推进。有3个县城获得国家和省级卫生县城称号,建制镇发展到87个。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有序推进。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全面取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有效展开,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以会计集中核算、部门预算、政府采购为重点的财政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行政审批事项大为减少。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城区规划与土地实行高度统一管理,城市综合执法与公用事业管理实现分离,城市建设融资能力大为增强。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土地、矿产、技术、产权等交易行为逐步规范。培育资本市场取得突破,辰州矿业成功上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据初步测算,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07亿元,增长14.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50.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77.9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92.1亿元,增长14.8%。
落实“8件实事”圆满完成。通过省政府考核验收,全市落实省政府为民办8件实事的目标任务全部达标,23项考核指标已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各级人大积极履行立法和监督职责,各级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积极参政议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审计工作,试行行政问责制,实施行政效能监察和执法监察,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政府勤政廉政建设取得实效。大力推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村民自治,持续开展普法教育。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立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安全生产和环境治理。国防教育不断深入,双拥共建活动广泛开展,怀化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能源消耗,节能减排形势较为严峻;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政府及其部门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91亿元,增长5.1%;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6.37亿元,增长5.2%。全市大宗农产品优质率达到52%,比上年提升4.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28.9%,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农产品价格总体上进一步提升,粮油、畜禽、木材等大宗农产品特别是名优特新农产品价格涨幅达10%以上;非农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非农收入占52.2%,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
主要农作物产量稳步提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05.7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81.52万吨,比上年增产4.3万吨。油料播种面积136.26万亩,油料产量11.69万吨,增长4.0%;棉花播种面积26.1万亩,棉花产量1879吨,增长10.5%;蔬菜播种面积129.08万亩,蔬菜产量147.05万吨,增长9.2%;中药材播种面积15.32万亩,中药材产量5.59万吨;茶园面积8.27万亩,茶叶产量1585吨,增长6.7%;果园面积128.27万亩,水果产量91.21万吨,增长15%。
畜牧业平稳增长。全年出栏生猪396.53万头,增长2.2%;出栏牛20.53万头,增长4.1%;出栏羊66.29万只,下降4.2%;出笼家禽4971.6万羽,增长7.7%。肉类总产量40.25万吨,增长3.9%。
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全市投资1.66亿元,完成水利工程18940处,改造中低产田8.1万亩,新增灌溉面积4.2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63万亩,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人口12.33万人。完成县到乡公路改造 180公里 ,农村公路通畅工程 1361公里 ,农村公路通达工程 390公里 ,组到户道路硬化 184公里 。全市共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1183万元,完成工业原料林造林面积43.2万亩,新建沼气10180户。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危房改造如期完成年度任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14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教材费。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全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9346.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9456.2万元,中央信贷扶贫资金2800万元,农民小额贷款3335.5万元,社会扶贫资金3754.9万元。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开发、扶贫培训和农村能源建设等四大扶贫开发项目,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市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达到1876元,比上年增加140元,增幅为8.1%。共有4.08万人脱贫,其中1.16万人解决了基本温饱,2.92万人稳定脱贫,超额完成了确保4万人脱贫的任务。
三、工业
规模工业增长提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7.22亿元,增长22.1%,比上年加快4.1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49.24亿元,增长12.7%。其中,中央企业完成增加值7.89亿元,增长31.3%;省属企业完成增加值23.89亿元,增长9.4%;市属企业完成增加值4.87亿元,增长15%。
综合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20.59%,比上年提高34.76个百分点。规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62亿元,增长48.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1亿元,增长13.0%;亏损企业亏损总额7151万元,增长12.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6863万元,增长16.3%。实现利税总额16.73亿元,增长53.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23亿元,增长30.8%。
主要产品产量继续增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原煤产量130.74万吨,增长22.8%;大米16.35万吨,增长59.3%;配混合饲料21.16万吨,增长62.3%;人造板75.15万立方米,增长31.9%;机制纸10.22万吨,增长16.4%;水泥460.51万吨,增长7.9%;日用陶瓷6638万件,增长19.7%;发电量110.29亿千瓦时,增长30.9%,其中水电107.60亿千瓦时,增长31.5%;黄金 4341千克 ,增长20.9%;有色金属6.19万吨,增长20.6%。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全社会投资增长迅猛。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72亿元,增长30.5%。其中,城镇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74亿元,增长31.5%;农户固定资产投资7.98亿元,增长15.7%。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更新改造投资41.70亿元,增长52.2%;房地产开发投资15.58亿元,增长24.6%。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显著。怀化火车站站房改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站前广场正在改建。邵怀和怀新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完成县到乡镇公路建设 459公里 ,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 2294公里 。芷江机场公路路面安装工程、大伏潭电站首台机组、华中电网有限公司5000伏输变电工程、芷江正和水电公司长泥坪水电站等重点项目已经竣工投产。
重点项目进展较为顺利。全市亿元以上投资项目中,托口水电站本年完成投资5.30亿元,怀新高速公路完成投资7.78亿元,泰格林纸40万吨纸浆项目完成投资8.11亿元,大洑潭水电站完成投资5.07亿元,铜湾水电站完成投资4.10亿元,清水塘水电站完成投资3.39亿元,泰格林纸原料林基地完成投资6.91亿元,20万吨PVA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完成投资5.32亿元。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5.9亿元,增长11.9%。房屋施工面积382.36万平方米,增长50.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06.97万平方米,增长97.4%;房屋竣工面积62.75万平方米,增长11.9%,其中住宅竣工面积40.61万平方米,增长29.3%。
五、商务、贸易和旅游
社会消费屡创新高。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33.34亿元,增长17.9%。分地域看,市零售额43.38亿元,增长16.2%;县零售额46.81亿元,增长21.5%;县以下零售额43.16亿元,增长15.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9.84亿元,增长18.1%;餐饮业零售额20.08亿元,增长19.3%。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3841万美元,增长61.5%。其中,出口2595万美元,增长12.1%;进口1246万美元,增长1846.0%。
招商引资实现突破。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3个,实际利用外资2652万美元,增长38.5%;引进境内投资项目230个,到位资金88亿元,增长24%。全年到位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40个,其中过亿元的10个。
旅游产业迈上新台阶。洪江古商城、会同高椅古村分别入选首届“中国十佳古城”、“中国十佳古村”,芷江、通道、新晃入榜“中国最佳旅游休闲县”。成功策划组织了“穿越高速画廊、寻梦古韵怀化——千辆自驾车畅游怀化”主题活动,中新社、湖南卫视、湖南日报等30余家主流媒体跟踪报道,引爆了长株潭旅游客源市场。芷江结合20周年县庆举办了第三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会同举办了粟裕大将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靖州结合20周年县庆活动推出了苗族歌鼟等民族文化精品,沅陵、溆浦举办了国际龙舟大赛和“中国首届屈原文化节”,这一系列活动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全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8.5万人次,增长22.6%;实现旅游总收入27.3亿元,增长32.4%。
六、交通、邮政和通信
交通运输大幅增长。全年完成货运周转量(不含铁路部分,下同)35.18亿吨公里,增长34.7%;完成客运周转量27.13亿人公里,增长4.8%。
邮电业务迅猛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6.23亿元,增长34.2%。其中,完成邮政业务量1.72亿元,增长21.2%;完成电信业务量24.51亿元,增长35.2%。
七、财政与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攀升。全市财政总收入26.43亿元,增长28.3%,比上年加快8.4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17.21亿元,增长27.2%,比上年加快4.3个百分点。其中,国税部门入库2.65亿元,增长30.2%;地税部门入库7.36亿元,增长27.1%;财政部门入库7.19亿元,增长26.2%。上划所得税2.68亿元,增长29.6%;上划中央“两税”6.54亿元,增长30.5%。全市财政支出68.92亿元,增长39.5%。
金融运行平稳健康。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98.19亿元,比年初增长20.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4.86亿元,比年初增长35.4%;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1.47亿元,比年初增长15.7%。各项贷款余额202.51亿元,比年初增长16.8%。其中,工业贷款余额14.51亿元,比年初增长15.1%;商业贷款余额19.27亿元,比年初增长13.3%;消费信贷贷款余额9.81亿元,比年初增长22.9%。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415.21亿元,现金支出1402.96亿元,全年净回笼货币12.26亿元。
证券市场交易火暴。全年股票交易成交额297.21亿元,增长408.7%。
保险市场加快增长。全年保险业务收入9.61亿元,增长43.4%;保险业务支出3.54亿元,增长80.2%。
八、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技产业蓬勃发展。全年共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34项,争取省级以上配套项目资金672万元,同比增长30%。取得各类科技创新成果35项,其中国内领先水平6项,国内先进水平23项。评定2006年度市级科技进步奖19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项。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36.4亿元,上缴税金1.7亿元,分别增长33.2%和33.6%。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组织实施“PVA超强纤维开发”、“富贵锑多金属回收”、“新药升白颗粒三期临床研究”等工业科技计划项目21项。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湖南中药谱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怀化市生物育种与加工技术实验室、怀化市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正好技术中心等企业技术研发进一步充实科研力量。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有2522所,其中普通高校3所,成人高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56所,普通中学379所,小学941所,小学教学点910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幼儿园229所。全市在校学生数为61.90万人,拥有专任教师4.17万人,招生人数21.09万人,毕业生数15.67万人。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为99.91%,小学升初中率99.53%,初中升高中率97.58%;小学辍学率为0.39%,初中辍学率为2.1%。
九、广播、文化、卫生和体育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提速。全市广播综合覆盖人口457.5万人,广播综合覆盖率91.5%,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电视综合覆盖人口480万人,电视综合覆盖率96%,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干线总长 5859公里 ,比上年增加 459公里 。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3.12万小时,制作广播节目时间8098小时;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7.57万小时,制作电视节目时间1.35万小时。全市卫星接收站1.02万座,增加114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2座,增加3座;调频发射机19部,增加8部;发射功率37.8千瓦,增加11.5千瓦。
文物保护及艺术创作成果不断。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15个,图书馆13个,博物馆8个。完成市博物馆安防工程二期建设,规划了龙兴讲寺等6个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保护方案,做好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准备工作,完成了全市革命文物情况调查。完成了安江农校袁隆平杂交水稻纪念园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参加三峡库区的考古工作,共发掘面积 1500 平方米 ,出土器物200多件。老年舞蹈《婆婆辣》参加全省老年文艺调演获得金奖,参加全国第八届艺术节获全国群星奖表演奖。版画作品《兴旺》、书法作品《道德经》、摄影作品《醉了,瑶山》被推荐参加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复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进展顺利。开展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推荐通道侗锦、侗戏、侗族芦笙、侗族琵琶歌、大戊梁歌会、靖州苗侗芦笙节、沅陵龙舟赛、鹤城上河阳戏、麻阳盘瓠祭、溆浦花瑶挑花等12个项目参加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推荐辰河目连戏等5个“国保”项目9名代表性的传承人参加全国评选。沅陵辰州傩《三妈土地》、沅陵山歌、通道铜锦参加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展演”。
卫生工作取得新成就。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扩展到8个,实际覆盖农村人口237.97万人,覆盖率59.7%;参合农民183.1万人,参合率77.0%。全市各类卫生机构467个,其中医院68个,卫生院330个,采供血机构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4个,专科防治院(所、站)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4个,卫生监督所13个,实有床位12328张,卫生工作人员16544人,卫生技术人员14514人,其中执业医师3718人,执业助理医师2194人,注册护士3900人;每千人拥有医生1.05人,每千人拥有床位2.71张。
积极备战省十运会。加强重点项目训练基地建设,全力办好“皮划艇、游泳、射击”三个基地,实行集中食宿、集中训练、集中管理,打造拳头竞赛项目。落实业余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比赛、伙食补贴等项费用。有针对性的做好教练员选拔和培养工作,落实业余教练员岗位责任制,逐步建立机制灵活、奖优罚劣、鼓励竞争的良性管理机制,鼓励各县(市、区)及社会力量兴办训练点。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依照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7年末全市在册总人口为502.32万人,比上年增加2.32万人,增长0.46%;常住人口为455.80万人,增加1.3万人。在册人口中,分城乡看,市镇人口166.34万人,乡村人口335.98万人;分性别看,男性人口258.15万人,女性人口244.17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5.7:100。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99‰,死亡率为6.74‰,自然增长率为7.25‰,计划生育率为94.5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17元,增长9.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742元,增长7.8%;人均食品支出2928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80元,增长7.7%;人均现金支出2361元,增长14.5%;人均食品支出1394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9.0%。
就业和再就业力度加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31万人,援助“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1094人,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1.5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1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5524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3万人,其中跨省转移就业4.60万人。实现技能培训10.17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培训3.92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80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实际缴费人数1.44万人,征缴基金、清收欠费4.36亿元。失业保险新增参保2.15万人,征缴基金3001万元。医疗保险新增参保2.77万人,征缴基金2.97亿元。工伤保险新增参保4.76万人,征缴基金1558万元。生育保险新增参保3.19万人,征缴基金1188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13.17万人,征缴基金5.62亿元。
城乡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低保金1.04亿元,救助116万人次,比上年增发资金2366万元。全年新增城市低保对象6102户1.18万人,取消3976户8157人,调整7.2万余人次。全年财政下拨救灾资金3731万元,接受社会捐赠480万元,帮助7652户受灾户兴建新居。救助城市医疗患者1994人,支出金额197万元。救助农村患者5.90万人,资助参加新农合5.62万人,累计支出金额480.6万元。城乡医疗救助共支出677.6万元。农村低保人数增加到8.07万人,增加4.38万人,全年发放56.9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479.4万元。
十一、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生态示范市建设成效显著。芷江县、会同县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专家组现场考核验收,成为我市首批通过验收的全国生态示范县。对照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26项考核指标,其中25项已基本达标。市级生态创建“十件事实”全年完成投资6.62亿元,项目总进展率87.8%。实施怀黔、怀芷、杨村入城口绿色景观长廊建设工程,栽植绿化大苗4000余株。确定了金大地、华中水泥、湘维公司、辰森电力等10家市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其中洪江纸业已完成了验收。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8万亩、产品认证18个,绿色食品认证10个。
市区三大环保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医疗固体废弃物处理项目已经点火试运行,现已向省相关部门提出了验收申请。市第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防渗、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建设已经验收通过并正式投入运行。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投资累计完成8895万元,厂区内日处理10万吨的四组生化池土建工程已经完工,并进行试水。连接厂区与城区的截污干管已经铺设完毕。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中心城区燃烧散煤锅炉、大灶进行了治理,目前1吨以上锅炉治理全部完成, 1吨以下锅炉治理完成16台;原煤散烧大灶20台,已取缔18台。市区6条主干道的餐饮业灶台在外清理整顿工作已完成。取缔、规范主要路段夜市摊点,拆除违章建(构)筑物和城区内所有电话亭。全市列入搬迁、关闭范围的154个“路边矿窑”,已有136个搬迁或关闭。全市创建市级绿色学校28所,绿色生态小区7个,绿色医院6家,绿色宾馆19家,绿色机关59个。怀化市一中被授予国家级绿色学校称号,另有16所学校已申报省级绿色学校。
安全生产形势继续好转。全市各类事故死亡235人,比上年下降10.7%,亿元生产总值事故死亡人数为0.58人,下降24.7%;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24.7人,上升48.4%;煤矿百万吨事故死亡人数为6.03人,上升67.5%;全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73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10.68人,减少2.42人。
注:1、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均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率按可比价计算。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 2008年 2月 28日 )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区域性“双中心”战略目标,抢抓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湘西地区开发等重大机遇,实现了国民经济加快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繁荣兴旺的又好又快的良好局面。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GDP)为408.30亿元,增长12.6%,是1987年以来我市最高增长率,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6.37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5.36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6.57亿元,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为8971元,增长12.3%。我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6:33.2:43.2。全市城镇化率由上年的31.1%提高到33.1%,工业化率由上年的28.4%提高到29.3%。 | RAG-ES | 2024-09-11 |
物价指数涨幅偏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5.6%,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类指数104.3%,食品类指数114.1%,烟酒类指数103.5%,家庭设备用品类指数102.3%,医疗保健类指数99.9%,交通和通讯工具类指数10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指数100.4%,居住类指数105.1%。零售物价指数为105.0%,其中食品类指数115.1%,饮料和烟酒类指数103.2%,服装类指数99.1%,家电类指数98.2%,日用品类100.3%,体育娱乐用品类100.5%,交通和通信用品类97.0%,燃料类100.2%,建材和五金电料类111.1%。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新建了天星东路、湖天南路等骨干路网,亮化了迎丰路、人民路、红星路等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新修了天星广场等市民休闲设施,启动了太平溪综合治理工程,第二垃圾处理场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即将投入运行。市区建成面积扩大到40平方公里,新增城市绿地 648 公顷 ,城市人口增加到42万,城市管理力度加大,管理重心逐步下移,社区建设有序推进。有3个县城获得国家和省级卫生县城称号,建制镇发展到87个。 | RAG-ES | 2024-09-11 |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有序推进。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全面取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有效展开,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以会计集中核算、部门预算、政府采购为重点的财政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行政审批事项大为减少。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城区规划与土地实行高度统一管理,城市综合执法与公用事业管理实现分离,城市建设融资能力大为增强。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土地、矿产、技术、产权等交易行为逐步规范。培育资本市场取得突破,辰州矿业成功上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据初步测算,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07亿元,增长14.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50.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77.9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92.1亿元,增长14.8%。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