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岭墓群
沙岭墓群
共 2026字,需浏览 5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2005年,发现沙岭墓群。
遗址特点
M7
沙岭墓群共发掘12座(M1~M12),砖室墓2座、土洞墓10座、出土器物200余件。其中11座已回填,只有M7原址保护。
M7,坐东朝西,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墓,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年)建造。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位于甬道的西端,平面呈长方形斜坡状,上口略窄于墓道底,斜坡平缓,坡度18度,残长10米、宽1.2~1.4米,内填黄褐色五花土,土质疏松,未经夯打。在墓道的东端,南北两侧向外扩展加大了宽度,然后以平砌错缝顺砖两层,上砌立丁砖一层交替上升的方式,垒砌了长1.4米,厚0.28米的两堵砖墙。南北两墙现存高度分别为1.23米和1.12米,上部全部为生土壁,这样既防止了墓道的坍塌又加强了封门的稳固。墓道与甬道相接处是一砖砌的封门墙,里外两层,用砖比较随意,一行中既用顺砖也用丁砖(丁砖为半块砖),全部横砌而成,总厚度0.28米。里层比外层高0.2米,超过了起券洞口的内顶。外层宽2.1米、高1.96米、厚0.14米,形状略呈弧形。
M7墓道、甬道、封门墙
M7甬道长1.6米,宽1.14米、高1.8米,左右墙体采用平砌错缝顺砖两层,上砌立丁砖一层的垒砌方式,相间五组后开始起券。甬道顶部呈拱形券顶,采用顺砖竖砌的方,用黄泥黏接。在甬道西口拱形券顶之上砌有封门罩,以平砌丁砖(或顺砖)两层,上砌立丁砖一层的方式交替垒砌,宽2.3米,厚0.28米、残留高度约0.5米,地传呈”人”字形铺设与墓室相连。
M7顶部封门罩
M7墓室位于甬道的东部,砌筑于东西长4.2米,南北宽3.4米的长方形土扩内。墓室平面呈弧边长方形,东西长3.42米、南北宽2.86米。墓室的残留高度为2.24米。四壁略向内倾,以平砌错缝顺砖两层,上砌立丁砖一层的垒砌方式,六组交替上升之后逐渐加大叠涩内收,上部至顶全部是丁砖横砌,厚0.28米。墓顶上部早已破坏,根据形状判断应为四角攒尖顶。地砖呈“人”字形铺设与甬道相连。墓室内盗扰破坏严重,西北部距墓底06米处,回填土中开始出现残碎漆皮和木头碎渣直至墓底。木质葬具可辨认的只有几段棺侧板,棺底有一些木炭,用以防潮。在墓室的西北角保存一个北魏墓中惯用的石灰枕,平面略呈椭圆形,两端尖微上翘。从墓室上面的回填土直至墓底始终未见人骨架,在墓室的东部保留了两段牛腿骨。M7中使用的墓砖全部为青灰色长方形条砖,大多为素面,也有一部分是单面细绳纹砖,规格以长28厘米、宽14厘米、厚5厘米居多,但尺寸不太规范,加工也显粗糙。灰砖之间用黄泥黏接,大的缝隙用修整过的小砖块塞紧。
文物遗存
M7出土器物
M7,共出土器物27件。釉陶壶5件,灰陶罐5件,灰陶壶6件,铁器1件,铜杆首1件,铜泡钉1件,铜牌饰1件,银圆片饰6件,漆耳杯1件。
所获荣誉
沙岭墓群被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研究价值
沙岭墓群M7漆画中的墨书铭记篇幅较长,内涵丰富笔道道劲,使用了岁星纪年,是已发现的北魏定都平城时期年代最早的文字资料,为研究北朝美术考古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16年6月,沙岭墓群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沙岭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沙岭墓群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水泊寺街道沙岭村东北约500米。
交通信息
自驾:自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沙岭墓群,路程约7.1千米,时间约19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