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山西会馆

联合创作 · 2023-08-06 13:06

张掖山西会馆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小南街,是清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客民赵世贵、赵继禹、张朝枢等建。他们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经营的实力范围,于是结帮会、设会馆,将始建于雍正二年的关帝庙改建为山西会馆,修建费用都由客商募捐。解放前,曾设私立三晋小学。解放后,得到妥善保护和多次维修,并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张掖市文化馆驻地。

文化

文化特点

所有山西会馆的共同特征有二:一是都拜关公,有关帝庙或关公殿;二是都有戏楼。山西会馆是明清商人会馆的典型代表,其内在的商业议会、资本运作体制等等对今天的商会、商人会馆等等的运作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辞海》解释说,会馆是“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

遍及全国的山西会馆,是数代晋商在外创业的精神纽带,是面对忠义神灵誓盟诚信的场所,是“报神恩、联乡谊、诚义举”的载体,更是山西人在他乡温暖的“家”。虽然远离故土,但对家乡的忠诚之心未变。正因此,多数会馆都依照山西风格,有的会馆甚至全部用家乡的建材所造。

在这里,能看到关公的圣像,能听到梆子腔的乐声,能品到家乡的陈醋,能喝到家乡的老酒。

可以说,会馆撑起了晋商的精神世界,使诚信成为了近乎神圣的经商准则,为其家乡的产品开拓了巨大的市场,将山西文化传到了四面八方。

建筑特点

张掖山西会馆,其大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

古朴斗拱,保存完整。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布着牌坊,钟鼓楼,大殿,配殿,厢房等,既对称,又陪衬,高低错落,气势雄伟。

木牌坊为四柱三门,正楼大、左右次楼小,总面宽11.2米,歇山式顶,券口上雕刻二龙戏珠、大象、海马、麒麟,神态生动,正楼正面刻行书“福阴苏山”,背刻“膏流瀚海”,左右次楼嵌板上刻有8字楹联一副。牌坊左右,排列两座钟鼓楼,平面正方形,边宽6.2米,上下两层,四面坡攒尖顶。

下层或东或西正中开门,过牌坊东西两边为对称的厢房,各宽9间,深1间,悬山式顶,最后正中为大殿3间,平面正方形,宽14米,深14.6米,单檐歇山顶,两侧为东西配殿,规模较小,各宽3间,深1间。整个建筑主次分明,构成了古建筑物的特色。

历史

建筑历史

张掖山西会馆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在张掖二中院内,是一座古典寺院建筑,是民勤县商人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作为聚会议事祭神的地方。大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古朴斗拱,保存完整。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布着大殿、陪殿、厢房、钟鼓楼、牌坊等,既对称,又陪衬,高低错落,气势雄伟,构成了古建筑物的特色。解放前在前院设私立民勤小学,馆舍至今保存完好。

据考证,中国最早的会馆可上溯到明朝永乐年间。最初的会馆,主要为客居异地乡人的聚会场所。山西人在异地建立会馆,最早的始于明朝隆万年间。据《藤荫杂记》卷六《东城》记载,明朝隆万年间,一个叫做贾仁元的山西万泉人,当时为兵部左侍郎。他把自己宅院南边的部分辟为三晋会馆,这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三晋会馆发端。

有文字可考的晋商会馆全国约有400多座,西藏、新疆等地也有晋商会馆存在。现存晋商会馆,最东面到达山东聊城(山陕会馆),东南面至江苏苏州(全晋会馆);最西面抵甘肃张掖(山西会馆);西南面为云南晋宁(二街圣宫);最北面则为辽宁海城(山西会馆);而保存最完整的是河南省社旗县的山陕会馆。

文物保护

2006年,张掖山西会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山西会馆

张掖山西会馆将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融为一体,形成起伏开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院落群体。沿一条轴线依次排列着,如山门、戏台(上下两层,上为台,下为通道)、看台(上为台,下为廊)、牌楼、钟鼓楼、大殿、后楼等。造型奇特,威严凝重。殿宇楼阁,庭院花木,使整个建筑绚丽多彩。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泥塑,遍布全馆,交相辉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所有建筑除陪殿已拆除外,其余保存完好。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