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会馆

张掖会馆

共 176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历史沿革

清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客商赵世贵、赵继禹、张朝枢等建山西会馆。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民勤会馆始建。
民国十年(1921年),民勤会馆由民勤商贾复集资修葺。
1997年,民勤会馆由张掖市文化局主持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部分梁、檩、隔扇、窗等构件进过补配更换。
2012年,文物部门立项对民勤会馆文物本体进行全面修缮。为更好的利用和保护这座百年会馆,在甘州区政府的推动下,开始在修缮后的会馆筹建甘州国学书院。
2013年5月,甘州国学书院建成并开院;同年,会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景点也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张掖会馆包括山西会馆和民勤会馆。
山西会馆坐西朝东,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四合院式,是一祠庙型会馆,供奉关羽为神。现存建筑有山门、戏台、观戏楼(看楼)、牌坊、钟楼、鼓楼、厢房、拜殿(前厅)和大殿。各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整个建筑气势雄伟,素有“三不见”之说,即站在山门上看不见牌坊、大殿和后楼。
民勤会馆占地面积1461平方米。现存建筑有牌坊。钟鼓楼、大殿、配殿及厢房等建筑,保存较为完整。

主要建筑

山西会馆

山门面阔五间,两边砌八字墙,墙上分别镌刻“忠”“义”二字。突出了公馆建筑的文化意蕴。
戏楼分上、下两层,上为戏楼,下面是会馆大门。砖木结构重檐山歇山顶,台口两侧有排箭式栏杆。在戏楼和正殿之间有一院落,南北两侧各有七间看楼,上下两层结构,每间看楼的后墙上有清代、民国时期当地书画名人绘制的书画,共十四幅。看楼与戏楼之间架天桥相连通。在两看楼的西端有钟楼、鼓楼各一座,如双峰对峙。钟楼、鼓楼之间有一大牌坊,四柱三间三楼式,面阔8.3米,商10米。
拜殿单檐卷棚顶,檐柱间施以雕饰繁级的雀替,檐下悬挂“乃大丈夫”匾,殿内塑关羽立像。
大殿位于最后,面阔三间13米,进深15米。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殿内原有刘备、关羽、张飞泥塑像,今已不存。大殿前有一座长方形抱厦,檐柱为八角形,前檐雀替透雕二龙戏珠,椽枋上金粉彩绘三国故事。
山西会馆

民勤会馆

牌坊四柱三门,正楼大,左右次楼小,总面阔11.2米,歇山顶式,券口上雕刻有二龙戏珠、大象、海马、麒麟,神态生动。正楼正面刻行书“福荫苏山”、背刻“膏流瀚海”,左右次楼嵌板上刻有八字楹联一副。
牌坊左右排列钟鼓楼,平面长方形,面周6.2米,上下两层,四面坡攒尖项,一层或东或西正中开门。牌坊东西两边为对称的厢房。最后正中为大殿,平面正方形。两侧为东西配殿,规模较小,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整体建筑布局严谨。
民勤会馆

历史文化

明清时,晋商曾建立了覆盖中国的约400座山西会馆,就连西藏、新疆等地都有其存在,“凡商贸繁华处必有晋商,有晋商居处,必有会馆”。所有山西会馆的共同特征有二:一是都拜关公,有关帝庙或关公殿;二是都有戏楼。山西会馆是明清商人会馆的典型代表。

文物价值

张掖山西会馆和民勤会馆是保存完整的公馆建筑,融祠庙、礼仪、居住、娱乐戏楼建筑为一体,是研究古代会馆文化的典型材料。对研究晋商在河西的兴衰、古代建筑、张掖经济、文化交流等具有较高的价值。

保护措施

1981年,山西会馆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7月5日,民勤会馆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25日,张掖会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