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崎郭氏墓群

百崎郭氏墓群

共 2029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42

历史沿革

百崎郭氏墓群
2004~2005年,百崎郭氏墓群进行了部分重修,建成陵园加以保护。

遗址特点

综述
伊斯兰教须弥座塔式结构
百崎郭氏墓群包括明代下埭村的百崎郭氏开基祖郭仲远(1348年~1422年)及其妻陈氏墓、里春的二世祖郭仕源(1373年~1407年)及其妻陈氏墓、三世祖郭邦永原配曾氏墓、四世祖郭益钦(1424年~1504年)及其妻王氏和李氏墓、五世祖郭绍(1455年~1526年)墓和清代后海村的第十五世郭淑献(1809年~1875年)及其三子墓。墓均为伊斯兰教塔式结构,除郭淑献夫妇墓为泥灰构筑外,余皆为石构。
郭仲远墓
郭仲远墓
郭仲远墓,位于下埭村北50米处的龙头山顶,坐东北向西南,长14.5米,宽3.15~3.9米。前为半月形墓井,有石埕台三层,坟区中置须弥座式辉绿岩墓盖二具,均为五层。郭仲远墓在左边,墓盖第四层三面阳刻阿拉伯文《古兰经》句,译为“一切均要死亡,唯有真主活着不死。”“凡在大地上的都要毁灭,唯有你的主的主体,具有尊严与大德,将永恒存在。”右边一座是其妻陈氏墓,稍小。因陈氏是汉家女,墓盖不刻经句,只刻云纹与莲花枝叶纹。
郭仕初墓
郭仕初墓,位于百崎回族乡百崎村田吟坑凤髻山坡上。郭仕初,名萌(1371~1449年)仕初为其字,系百崎郭氏肇基祖郭仲远长子。他助父行善举,修路建祠。墓建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1965年墓遭毁,2004年重建。
郭仕初墓
墓坐北朝南,依山麓而建,总占地15亩。墓埕有二级平台,上有“仕初公陵园”四柱三间石碑坊一座,上刻有阿拉伯文,牌坊两边有墙各一道。50米的石砌甬道直达墓前。甬道两边有六柱六角形半球状尖顶亭各一座。墓呈“风”字形,置石墓盖两具,台面宽3.4米,深4.1米,高71厘米。座后为墓碑,高1.08米,宽0.5米,厚0.15米。座上刻有麒麟,为旧构。碑后部有阿拉伯文旧石刻一件,宽80厘米,高30厘米,嵌于墙上。
郭仕敏父子墓
郭仕敏父子墓,位于百崎回族乡下逮村东山仔,在郭仲远墓南侧约150米处,四周皆为民宅。郭仕敏(1376~1455年),郭仲远四子,少入少林寺学艺,武艺超群,明初率乡民歼灭人侵倭寇。
郭干平(1419~1487年),郭仕敏长子,善书画,谙武略。明成化年间,倭寇扰掠,他奋力阻抗,“擒渠魁并党徒,无遗者,自是寇不敢再犯。有司上其功,给冠带(钦赐捕盗官)”。
郭仕敏父子墓
墓共三座,坐东北朝西南,为伊斯兰风格,泥石灰混合质,均为六层塔式,通高76厘米、长212厘米、宽87.5厘米。有阿拉伯文石刻三方,意译为“安拉的确能让他复活苏醒”“对于安拉应忠心敬仰”“安拉永恒长存”。

文物遗存

伊斯兰风格的花纹
郭仲远夫妇墓座刻有云纹、连枝花纹和阿拉伯文《古兰经》句;郭仕源墓座亦雕有连枝花纹;郭淑献夫妇墓碑阴刻阿拉伯文美术字体《古兰经》句。
伊斯兰教之阳雕云月图案
郭干平墓前方存有“大明旨岁成化丁未钦赐捕盗官郭公墓道仲冬月旦立”碑一通,高156厘米、宽51厘米、厚12厘米。

历史文化

据百崎郭氏族谱中的《毅轩公行实》记载:“郭氏,讳仲远,字毅轩,其别号也······公居家勤俭,待物宽宏,铢积寸累而底有成,乃择地筑室于本县二十三都奇山之下,轮焕一新。公生平喜吟咏而尝著作,不浮靡,好施与,而或困乏不责其偿。地连海埭,不时垫溺,公则捐金珠而造石桥,以济人之涉者。自佣砌石路约三百余步,以利人之行者。乡邻死无所归,公则施以棺木而殡殓之。暇则优游泉石而构轩于别业,匾其轩曰‘毅轩’,遂以为号,人亦以其号而号之。”仲远公善举享誉十里八乡。相传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途经泉州,因感其德,而与其结为莫逆之交。
仲远公还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家训,教导后人讲信修睦、善待乡邻等儒家礼法。在其言传身教影响下,百崎郭姓家风世代淳良,回汉民族关系十分融洽。始建于明朝宣德七年(1432年),构筑典丽的郭氏家庙为典型的闽南汉族古厝木石结构建筑风格,但郭姓族裔祭祀祖先又带有明显的伊斯兰教遗俗。郭氏家庙、族规族训等宗族文化形态,象征着回汉民族结构上的文化互嵌。

研究价值

百崎郭氏墓群是数万百崎郭氏后裔的精神依托,是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和中国回汉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象征着中、阿民族的友谊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是研究回汉文化交流、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百崎郭氏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百崎郭氏墓群,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下埭村、里春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百崎郭氏墓群,路程约21.3千米,用时约32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