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居于可能性
本书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选集,亦是复旦大学文学翻译研究中心和美国狄金森国际学会(Emily Dickinson International Society)联合发起的“狄金森合作翻译项目”的项目成果。包含了狄金森诗作104首,每首分为英文诗、中文诗、注释 和解读四部分,并配有狄金森手稿图片。
中方合作者既有狄金森和美国诗歌的译者和研究者,如董恒秀、李玲、刘守兰、罗良功、周琰等,也有一批活跃在当代文坛的诗人,如冷霜、王家新、杨炼、周瓒等,而北美合作者主要由一批狄金森资深学者组成,除两位学界领袖米勒教授和史密斯教授之外,还有狄金森国际学会两位副主席莫斯伯格(Barbara Mossberg)和德普曼(Jed Deppman)、《狄金森百科全书》主编埃伯温(Jane Eberwein)、狄金森权威传记作者哈贝格(Alfred Habegge...
本书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选集,亦是复旦大学文学翻译研究中心和美国狄金森国际学会(Emily Dickinson International Society)联合发起的“狄金森合作翻译项目”的项目成果。包含了狄金森诗作104首,每首分为英文诗、中文诗、注释 和解读四部分,并配有狄金森手稿图片。
中方合作者既有狄金森和美国诗歌的译者和研究者,如董恒秀、李玲、刘守兰、罗良功、周琰等,也有一批活跃在当代文坛的诗人,如冷霜、王家新、杨炼、周瓒等,而北美合作者主要由一批狄金森资深学者组成,除两位学界领袖米勒教授和史密斯教授之外,还有狄金森国际学会两位副主席莫斯伯格(Barbara Mossberg)和德普曼(Jed Deppman)、《狄金森百科全书》主编埃伯温(Jane Eberwein)、狄金森权威传记作者哈贝格(Alfred Habegger)、狄金森信封诗和晚期手稿权威专家维尔纳(Marta Werner)、《狄金森学刊》前任主编斯托(Gary Stonum)、《狄金森学刊》现任主编理查兹(Eliza Richards)等。
本书不仅实践了狄金森诗歌翻译,还探讨了相当多的翻译技巧,对翻译理论或国内狄金森研究而言,都具备相当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有以下几个特色和突破:第一,首次为中文读者提供了狄金森手稿图片(共128幅),并提供了手稿相关信息,展
示了狄金森诗歌的创作原貌。第二,首次呈现了狄金森诗歌文本中的异文和替换词,以展示狄金森诗歌的开放状态以及“选择不选择“的诗学策略。第三,提供必要的注释和解读,为难点和关键点加注,同时精选合作者之间的研讨记录,邀请读者亲历狄金森诗歌翻译现场,以进一步敞开狄金森诗歌的多种可能性。第四,首次以图文的方式翻译和介绍了狄金森的信封诗11首。
作者:
艾米莉·狄金森(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国传奇诗人。出生于律师家庭。青少年时代生活单调而平静受正规宗教教育。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女尼般闭门不出,在孤独中埋头写诗三十年,留下诗稿一千七百余首;生前只是发表过七首,其余的都是她死后才出版, 并被世人所知,名气极大。狄金森的诗主要写生活情趣,自然、生命、信仰、友谊、爱情。诗风凝练婉约、意向清新,描绘真切、精微,思想深沉、凝聚力强,极富独创性。
主编:
王柏华,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复旦大学文学翻译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文学翻译工作坊“奇境译坊”发起人和主持人。发表译著多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艾米莉·狄金森传》《多元文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哈代长篇小说《心爱的》等。近年来主攻狄金森诗歌和中外诗歌翻译研究,与狄金森国际学会(EDIS...
作者:
艾米莉·狄金森(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国传奇诗人。出生于律师家庭。青少年时代生活单调而平静受正规宗教教育。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女尼般闭门不出,在孤独中埋头写诗三十年,留下诗稿一千七百余首;生前只是发表过七首,其余的都是她死后才出版, 并被世人所知,名气极大。狄金森的诗主要写生活情趣,自然、生命、信仰、友谊、爱情。诗风凝练婉约、意向清新,描绘真切、精微,思想深沉、凝聚力强,极富独创性。
主编:
王柏华,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复旦大学文学翻译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文学翻译工作坊“奇境译坊”发起人和主持人。发表译著多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艾米莉·狄金森传》《多元文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哈代长篇小说《心爱的》等。近年来主攻狄金森诗歌和中外诗歌翻译研究,与狄金森国际学会(EDIS)共同发起和主持“狄金森国际合作翻译项目”。主编“十九首”世界诗歌批评读本丛书(第一辑约16种)。
Martha Nell Smith:马里兰大学英语系教授,马里兰大学人文科技研究所创建者和所长。美国狄金森国际学会会长。代表作:《泛舟伊甸园:重读艾米莉·狄金森》( Rowing in Eden: Rereading Emily Dickinson ,1992),编著《小心地打开我:艾米莉·狄金森与苏珊·狄金森的私密书信》( Open Me Carefully:Emily Dickinson's Intimate Letters to Susan Dickinson ,1998)、合编《艾米莉·狄金森的喜剧力量》( Comic Power in Emily Dickinson ,1993. coauthored with Cristanne Miller and Suzanne Juhasz)、《艾米莉·狄金森导读》( Companion to Emily Dickinson ,2008. coedited with Mary Loeffelholz)、《艾米莉·狄金森实用手册》( Emily Dickinson,A User's Guide ,2014);她还是“狄金森电子档案”(Dickinson Elctronic Archives<http://emilydickinson.org>)的协调人和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