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里镇吴家洼村
吴家洼村位于莱城西北26公里,寨里镇最西10公里处。地处丘陵。村西与泰安祝阳乡公家汶接壤,北与寨里镇金井村为邻,东为郝家沟,南为燕家汶。人口671人,耕地910亩。
据《吴氏家谱》载,明洪武年间吴姓建村,因地势低洼,故名吴家洼。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凤鸣乡•吴家洼。”吴家洼从1911年至1955年归水北区即第九区管辖;1955年归凤鸣乡管辖;1958年吴家洼归属寨里人民公社管辖,现为寨里镇。
吴家洼最早由吴姓开荒建村,但人丁不旺,后渐渐消失,后刘、杨、赵三姓迁入渐成大姓,今共有刘、杨、赵、周、陈、王、李、江、倪、姚、景、徐、公、薛、张、马、曹、孙18姓。吴家洼富有之家主要出自刘家和赵家。在清未,刘世增曾有1000余亩土地,超过今天全村的土地面积。赵其洲曾有土地400亩。在清末,吴家洼尚不足400人口。在大面积的土地上都修建了水井,后期还配备了水车等水利工具。刘家还经营油坊酒厂等,那时已是牛、马、驴若干,生意十分兴隆。刘家所修建的四合院别具一格。
1929年赵其洲创办新式学堂,时称“洋学”。新式学堂结束了“四书”、“五经”的文言文教学,采用白话文教学,开设国文、历史、自然、地理、算术等学科,分甲、乙、丙、丁四个班教学,先后任教老师有:刘祥增(吴家洼)、彭树亭(止风村)、倪正乾(祝阳金井村)、郝登选(杨庄埠头村)、张玉叁(杨庄高庄村)等。上述教师大都是五四运动后在济南求学的文化人,后来大都参加了革命。其中刘祥增从济南回家后,第一个剪去大辫子。“洋学”的创办为吴家洼及周围村培养了大批开明进步人士,如刘金亭完成学业后参加革命。
在清道光年间,刘平木中了贡生,杨清田是清末秀才,因家境贫穷,将功名换了白银,以养家糊口。
1937年“七七事变”,社会政治动荡不安。1938年冬吴家洼受仲宫柳埠道会门影响,建立“黄门红沙会”亦称“红枪会”,用强身健体的晃子蛊惑青壮年入会,起初起了看家护院的作用,后被反动派势力景大马子和汉0沙里红利用,破坏抗日,1941年阴历正月14日夜到15日下午,被香山后八路军四支队消灭,这次战斗中,吴家洼27人丧生。
吴家洼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40年前,吴家洼就有地下党的活动,0香山后八路军地下情报员刘德增,为八路军在水北区的活动提供了大量情报。1940年秋,吴家洼村人用智谋和勇敢,除掉了汉0公芝蓝。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吴家洼公杰泉、杨清岭、杨清松等,为新政权建设和支援前线做了大量工作。1946年有十几名优秀青年积极参军上前线。
建国后,吴家洼村在互助组高级社时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1970年,新一届村领导班子上任后,村里建起了寨里镇第二大苹果 园,面积百余亩,年产苹果50万斤,产值高峰时期收入30万元。村里还办起了粉坊、磨坊。在计划经济时期,利用大量苹果作原料,建起了村办果酒厂。在20世纪80年代,桃园、山楂园相继建立。就以山楂作原料建起了罐头厂,较早实现了产销一条龙服务。后因市场的变化,又将原两厂改建为白酒厂。现在莱芜市吴家洼酒厂已通过上级达标验收,年产值60余万元,利税10多万元,成为较强的民营企业,现有酒品种10多个,其中以高粱、银杏叶为原料的银杏酒十分畅销。
吴家洼村历来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早地解决了通电问题。打井15眼,修扬水站两座,对全村的耕地,三天就可浇一遍水,各种耕作机械配套齐全。水利建设走在全镇前面。近年来,吴家洼村的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建立百余亩桑园,户户实行大棚养蚕,养完蚕后种芹菜,收了芹菜种土豆,一棚三用,年收入过万元,《莱芜日报》曾介绍。
1992年,吴家洼拆除旧小学,在村东新建吴家洼小学,占地10多亩,造价20余万元,为市级规范化学校,为本村和邻近郝家沟、燕家汶村适龄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吴家洼村先后有28人升入大专院校,其中清华大学一名,复旦大学一名,中专和高中生70人。
村庄规划之后的吴家洼村,呈十字街四方阵格局,南北12巷,东西14户,村民们安居乐业,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吴家洼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