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产品方法论?
方法论定义:MBA智库百科,定义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方式、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产品经理的方法论定义:根据方法论定义以此类推,产品方法论就是产品经理根据自己对互联网以及产品设计的认知,在进行产品工作时总结出一套具有通用性,可复用性的一般方法,最终通过什么方式和方法来处理产品问题。
减少试错成本:方法论提供之前验证过的路径,会让我们快速进行试错,即使验证不可行,也可以快速的调头,减少探索路径的成本;
帮助透过现象看本质:方法论往往都是产品经理对产品以及产品工作的抽象和归纳,能产品经理通过更深层次去发现内的本质,而不单单被表象所迷惑;
提高确定性,降低不确定性:区别于项目经理,产品经理需要面对太多的不确定性,产品方法论是基于实践,经验总结的一般规律,对于同类产品,类似行业,形同用户,方法论提供一套可移植性,可以提高确定性,降低不确定性;
让产品更有节奏感:由于知道马拉松的整个距离是多远,运动员不需要在开始的时候就耗尽力气,而会合理规划自己的配速,产品方法论由于提供确定性和可借鉴的路径,从而可以按照roadmap进行规划和迭代;
有利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的方法论,会不断填充自己知识体系;
MVP:在产品规划阶段践行最小产品可行性设计,只要精品不要全品;
基于业务目标:产品规划要基于业务目标,有了目标才好衡量,业务目标要符合smart原 则;
产品规划,不超过半年:raodmap最好不要超过半年,由于在从0到1阶段,市场需要探索,产品需要打磨,用户需要调研,规划太久大概率也会推翻;
10,10,1000:除非你有天生同理心和洞察力,否则用户需求没有捷径,需要长时间用户接触,用户分析;
宽进严出:需求池管理需要宽进严出,市场,客服,运营,老板等需求提出的需求都进入需求池,但是需要进行深度分析,是否符合产品定位,是否有更好的方案,再决定是否把业务需求转化成产品需求;
需求池管理及时更新:需求池需要定期及时更新;
面对面沟通效率最好: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最好当面沟通,往往效率最好;
邮件沟通:邮件沟通往往是主要问题都已经确认,邮件再来确认以及留底,方便查询和追溯;
沟通忌带情绪:沟通中如果让情绪占主导定位,往往最后双方纠结不是问题的本身了;
会议记录:开会要及时做好会议记录,并通过邮件或聊天工具做发给业务相关方确认,虽然很多时候对方也不看,确实能降低沟通成本;
三色原则:产品设计颜色最好保持在3种以内,三色的构成包括主色,辅助色,点眼色;
一个页面一个主题:一个页面只解决一个问题,或是只有一个主题;
符合用户使用习惯:产品设计要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不要重复发明轮子;
设计样式服务于功能:不要追求炫酷表现,设计要服从于功能,服从于业务;
轻原型:项目背景,项目价值,目标用户,业务流程,都梳理清楚了,最后再画原型;
找到关键干系人:项目管理关键要找到关键干系人,比如老板,业务方负责人,找到关键干系人才能更好满足业务需求;
信息同步:定期项目进度汇报,让利益相关方(如老板)知道目前进度,不能到了项目上线日子才告诉项目才干一半,对方肯定会跳起来;
适当降低预期:在合适的时候需要降低业务方的预期,不至于项目交付时与业务方期望差距过大;
要有自己知识库:包含原型,PRD模板等,不在多,要精,具有很强的复用性;
坚持学习:看学习资料,每天坚持参与每日话题讨论表达个人观点;
定期复盘: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项目需要定期复盘总结;
产品运营不分家:尤其C端产品需要了解运营,培养流量意识;
运营推广要分阶段:在产品打磨期,不要推广,否则可能花精力拉的流量也留不住;
用户数量与用户质量:在产品初期,用户质量大于用户数量;在产品增长期时用户数量大于用户质量;
项目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经历真实项目,在项目中对自己的产品认知进行验证;
碎片化积累:通勤路上、上班摸鱼时、下班回到家时,想到、看到好的知识要积累下来;
系统看书:有针对性的去看书,缺什么就看什么,不建议漫无目的的去看别人认为的好书;
同行交流:经过深度思考与同行交流或是与大咖交流,会提供不一样的视角,有时会让你豁然开朗;
生活启示:万物皆产品。互联网产品本质还是产品,只不过借用互联网这种形态,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进行产品思考;
定期复盘:定期对项目,产品,认知进行复盘总结,总结经验,积累教训,把东西写出来,结构化的输出往往会方法论进一步总结与提升;
方法论一定要经过实践,没有经过实践验证过的方法论,不能称为方法论;
方法论积累需要时间:方法论的积累需要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
方法论不是万能的:方法论都需要特定的场景,用户,不是万能的,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都适合你;
方法论需要持续更新:10年前的方法论放到现在可能不在生效,产品方法论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迭代更新
·································EN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