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休遗址
共 2159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1:45
历史沿革
哈休遗址考古现场
2000年8月、2003年4月、2005年12月,阿坝州文化局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指示和四川省文物局的安排由阿坝州文管所、马尔康县文体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大渡河上游考古队三次对大渡河上游进行全面调查,发现和确认了10余处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及采集点。
2006年3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州文物管理所,马尔康县文化体育局等单位联合组成大渡河上游考古队选择马尔康沙尔宗哈休村哈休遗址进行了试掘。该遗址地处茶堡河北岸三级台地上,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中心部分面积近万平方米。
遗址特点
综述
哈休遗址位于阿坝州马尔康市沙尔宗镇,是大渡河上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遗址地处大渡河上游脚木足河的一级支流茶堡河北岸三级阶地上,海拔约2840米、高出河床约80米,东南距沙尔宗镇政府驻地约1500米,东西长约380米,南北宽约260米,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北靠八谷脑山,西临布尔库沟,南面隔河为沙(尔宗)马(尔康)公路,地势略呈缓坡状,地表常年种植小麦、胡豆、土豆等农作物。遗址的文化堆积可分为秦汉时期遗存和新石器时期遗存,其中秦汉时期遗存主要位于遗址南部台地边缘,破坏程度严重;新石器时期遗存分布面积较广,其中心部分位于遗址西北部台地上,面积近1万平方米,局部因晚期改土受到破坏。哈休遗址的年代为距今5500~5000年间。哈休遗址文化因素包括本土土著文化,仰韶晚期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其中土著文化因素所占比例较高。哈休先民的经济形态是定居农耕为主,以狩猎、采集业为辅。一定数量涂朱石器的出土,表明尚红习俗是哈休先民精神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
文化层堆积
哈休遗址的文化层堆积为:第一层为农耕土;第二层可分为两个亚层,为秦汉时期堆积;第三层至第五层为新石器时代堆积,第三层和第四层之下均为灰坑等遗迹。
灰坑
哈休遗址主要遗迹时灰坑,灰坑的开口平面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类,多数为口小底大的袋状坑,个别坑口及坑底铺盖石板。坑内填土多为灰黑色。灰坑H10近底部还发现较硬的烧结面,灰坑H2出土有涂抹朱砂的双孔石钺,泥质灰陶双唇式十口尖底瓶等遗物,人工埋藏痕迹较为明显。
文物遗存
石器
陶器
哈休遗址出土的陶小口尖底瓶
陶器包括泥质灰陶、泥质红陶、泥质褐陶、泥质黑皮陶、夹沙灰陶、夹沙褐陶等。纹饰包括线纹、粗细绳纹、泥条附加绳纹,绳纹花边口沿等,还有少量彩陶器。彩陶均为黑彩,图案题材包括弧边三角纹、长条叶片纹、圆圈纹、圆点纹、网格纹、水波纹、粗细线条纹等,底色有红褐、灰褐色之分。器型以平底器为主,还有少量夹底器,包括侈口罐、小口瓶、卷沿盆、敛口盆、折腹钵、敛口钵、碗、杯、纺轮、环、丸、哨等。部分陶器璧上有穿孔。
骨角器
哈休遗址出土的镶嵌石刃的骨梗刀
骨角器包括锥、簇等,骨质细腻、坚硬,部分鹿角表面有切割痕。灰坑还出土了一件骨梗石刃刀,通体磨光,有镶嵌细石叶的纵向缺槽,背后切割出三道装饰性的凹槽。
玉器
玉器可分为礼器和装饰品两类。礼器主要为淡绿色的斧形器,单孔凹背玉刀,锛刀形器等。装饰品包括较宽较窄的大理石环镯器、白色穿孔珠等,个别环镯表面有穿孔。还出土了少量穿孔蚌器、云母片。
动植物遗存
动物骨骼,包括鹿、猪、牛、狗、马、獐等种类,部分应为家养牲畜。灰坑填土浮选,发现有粟、大麻等作物种籽。
陶塑人面像
哈休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头像
时代,新石器时代;质地,陶;尺寸,高3.9厘米、宽2.6厘米。现收藏于阿坝州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州博物馆)。泥质灰陶,系陶容器(瓶或罐)腹片上的装饰物。表面保留有交错绳纹。长方脸,头顶微平,眼深凹,高鼻较挺,阔嘴,圆下颚,造型简练。陶塑人面像是古人在陶器上塑造自己或者祖先形象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是先民内心精神世界的写照,是早期雕塑技术的源流之一,反映出原始艺术的萌芽。
研究价值
哈休遗址说明了大渡河上游新石器时代中期及晚期早段的文化基本面貌,为探讨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哈休遗址为大渡河上游的地域文化中心之一,表明本地区早在5500年前就有人类定居并创造了较为发达的古代文化。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哈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哈休遗址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沙尔宗乡哈休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沙尔宗乡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哈休遗址,路程约1.9千米,用时约4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