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
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
共 2403字,需浏览 5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日本侵略者为镇压中国抗日志士和爱国主义者修建了抚顺典狱。日本战败后,该所被国民党当局作为“辽宁第四监狱”。
1950~1975年间,先后关押、改造侵华日军战犯、末代皇帝溥仪等伪满洲国战犯及国民党战犯等一千多人。
1956年6月至1964年3月间,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关押的日本战犯被分期分批全部释放回国。
1959年12月到1975年3月,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关押的伪满战犯和蒋介石集团战犯也被分期分批全部特赦。
1986年,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对外开放。
2008年4月,各级政府投资3030万元对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进行全面修缮。
建筑格局
主要建筑
主楼
病房、电影室、监区 、监舍外的暖气烟囱、俱乐部、理发室等
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主楼楼高约17米,楼顶设有瞭望塔,可以将全监区各个角落及方圆十余千米周边环境尽收眼底。瞭望塔可以架设重机枪,院内及周边皆在射程之内。监狱的唯一出入口设在主体楼下,封闭性好,便于管控。监狱四周环绕有高4.1米、厚0.5米、总长度为570.6米的青砖围墙,围墙上有约1米高的高压警戒电网,围墙四角各有一个岗楼,由警卫荷枪实弹昼夜看守,戒备森严。
监区
监区
监区一共分为七所:一所,共有8个大监舍,前6间关押伪满战犯,末代皇帝溥仪就曾在这里被关押过;二所,共有32个大小监舍,大监室里设有大木架子,存放战犯的物品,小监舍是管教员的谈话室,这里曾关押过将校级日本战犯;三所、四所,共32个监舍,是关押日本尉级以下战犯的地方。1956年以后,这里成为收押伪满战犯和国民党战犯的场所;五所、六所,共有48个监舍,是关押日本将校级战犯的地方。溥仪在侦讯期间也曾在六所十号室被关押;七所,共有12个监舍,是收押判刑日本战犯的场所。1964年,日本战犯全部释放后,改作国内战犯的病疗养所。
为了保障战犯有一个较好的环境接受管理改造,战犯管理所在接收战犯前夕,进行了相应的改建。这些改建包括:增设了围墙、岗楼设施,安装了电网、通信设备。对全部监舍的房顶、室内、门窗进行了整修或更换,改变了囚室的窗户高度。日伪时代监舍的窗户狭小,只为监视犯人和送囚饭而设,室内即使是晴天也阴冷潮湿,改建后的囚室都安装了大而明亮的玻璃窗,使室内能得到充足的阳光,墙壁也粉刷一新,木板床铺崭新干爽。考虑到东北的严寒气候,各监舍都安装了暖气设施。
附属设施
对监狱附属设施进行了改造,包括犯人医务室,有诊疗室、药房、化验室、注射室、简易外科手术室和换药室;重建了厨房设施,米饭蒸制采用高温蒸汽,新建一座面包房;新建了两栋锅炉房、一栋抽水机房;修建了一栋俱乐部和露天舞台,以及图书馆、阅览室。清除和废除了各种刑具和刑讯室,改作生活学习运动场地。抚顺典狱原来66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有三分之一用于刑讯——刑具库、刑讯室、绞刑室、实验室等样样俱全。经改造后,新建了一座大型浴池、一间理发室,可保证全部犯人每周洗一次热水澡,每月理一次发;杀人刑场改成了室外活动场。同时,还修建了温室花房、两栋警卫营房和一座职工食堂。
保护开发
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
价值意义
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作为当今世界上现存的保护比较完整的一处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后关押和改造战争罪犯的场所,是属世界性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佐证和研究日本侵华战争历史,对外进行和平宣传,对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06年5月,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位。
所获荣誉
2004年11月,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被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5年11月,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14年,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位于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宁远街43号。
交通信息
自驾:自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路程约3.5千米,用时约12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