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

联合创作 · 2023-08-03 09:39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70公里房山区境内的白带山下,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中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

特征

文化特征

云居寺中的石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极其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建筑特征

云居寺的南北有两座辽塔对峙,南塔又称藏经塔,地下有藏经穴,塔已无存。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这种造型的辽塔,十分少见。

历史

建筑历史

云居寺始建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由僧人静琬创建。

至辽圣宗时期(公元983年至1011年)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

20世纪50年代末,利用三年时间对石经进行发掘整理,并组织专家对房山石经进行研究。出版了《房山石经影印本》和《房山石经题纪汇编》等一批研究著作。

1987年10月,云居寺作为社会历史类专题遗址博物馆对国内外游人开放。

2019年9月9日,“中华文化奇迹——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在故宫太和门东侧崇楼开幕。

文物保护

1961年云居寺塔与石经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石塔

石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至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间所建。五塔形成一个整体,为中国金刚宝座塔(五塔)的早期实例。寺内及周围山上还有唐、辽、明各代建造的砖、石塔十余座,其中以石刻大藏经创始人静琬的墓塔——琬公塔和为纪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经事业而建的金仙公主塔最为著名。

四座唐塔都有明确的纪年,塔的平面呈正方形,七层,分单檐和密檐式两种,而造型大致相同。塔身上雕刻着各种佛像,其中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所建的石塔,内壁雕刻有一个供养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断应为外国人形象,这与当时唐代与中西亚交流广泛、大量任用外族为官有直接关系。雕刻的服饰十分华丽,线条细腻流畅,反映了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藏经

纸经藏22000多卷,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包括明南藏、明北藏和单刻佛经等。而其中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妙莲寺比丘祖慧刺破舌尖血写成,被誉为“舌血真经”,尤为珍贵。

《龙藏》木经始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存77000多块,内容极为丰富,是集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来译著之大成。堪称我国木板经书之最。世界上现存两部汉文大藏经,一部为云居寺现存的《龙藏》,另一部是韩国海印寺的《高丽藏》。

石经山海拔450公尺,山腰有9个藏经洞,其中雷音洞为开放式,洞内宽广如殿,四壁镶嵌经板大都是静琬早期所刻。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佛像1056尊,故称千佛柱,九洞共藏经4196块。石经山现存唐塔两座,还有石凿古井、隋唐碑刻等大批历史遗存。

景点指南

最佳游览时段

全年

用时推荐

3小时以上

营业时间

9:00—16:00

占地面积

7千多平方米

地址

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

交通

自驾出行:从北京市自驾出发,全程行驶80.9公里,途经西六环路、京昆高速,再沿云居寺路行驶7.3公里即可到达景区。

门票/收费

40元/人(具体价格请咨询景区)

联系方式

010-61389612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