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表情将成为“呈堂证供”?!(文末送书)
共 191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2-07-06 09:06
大家好,我是老朋友牙牙。
微信作为一个拥有着十亿用户的国民社交APP,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布置工作任务、亲戚们维系感情、交友等等都在微信上。
所以,微信的聊天记录在很多案例中都成为了断案“证据”~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小小的表情也能成为关键“证据”。
你还别说,还真有微信表情成为关键证据的案例,并且还不少。
根据近日江苏高院公布的数据,2018年以来,全国共有158起以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
其中2018年8件;
2019年23件;
2020年66件;
2021年61件。
并且,江苏高院还列举了两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在广东地区一起房屋租赁纠纷案中。租赁期满后,房东多次提醒、提出加租意愿,但租客既不表示继续租,也不表示搬离,只是回复了一个“”表情符号。后双方就该表情是否代表达成加租合意产生分歧,房东起诉至法院并据此主张租客同意加租,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还有,在一起人格权纠纷案中,被告因与原告发生矛盾,便通过微信向原告发送了多个“”的表情符号表达情绪。原告认为该表情系人身威胁之意,于是诉至法院要求被告进行赔礼道歉,后双方在法院调解下达成和解。
说实话,这两个案例真的:
谁能想到还有人因为表情去起诉人家呢~
众多网友看到这个消息直接emo了。
“我经常发打人头的表情怎么算?会被起诉网暴吗?”
“我这种非主流讲完话总喜欢加些无意义的emoji怎么办”
“表达的意思和官方不同怎么办”
“以后不敢乱发表情了”
还有网友认为:
“一些犯罪分子为了交流用emoji代替文字,每个表情代表一句话,比如怎么交易在哪里碰面去做什么,被抓住的犯罪分子这些也会成为证据。”
总之,要是犯罪分子的特定的表情,用来作为证据这个很好理解。
但普通人发个表情就被起诉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咱也就是说,每个人对表情的定义都不相同,解读出来的也不相同。
比如父母辈的发的“”就真的是微笑的意思,而年轻人的“”更多包含了无语冷笑的意思。
难道你能因为一个年龄大的人给你发了“”,就去起诉人家对你冷笑,对你进行了人身攻击吗??
显然,不是很合理!
所以,江苏高院也表示:
“表情符号的表意解读具有较强主观性,缺乏统一标准,法院难以精准“翻译”当事人的真实意思。”
只能说,我们在发表情的时候要因人而异,对于容易起纠纷的关键信息尽量少用表情,意思表达明确,不然万一被起诉,法官也很为难的~
认为因表情起诉是小题大做的在右下角点个“在看”~
来源:这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科技宝藏”,一个百万手机达人的聚集地。关注他,让你轻松玩转手机。
参考资料:江苏高院
Python自动化测试实战
推荐理由:
系统教程:以实战项目为核心,多种测试框架+测试工具为基础的入门教程。
内容丰富:包括Selenium、Appium、Postman、Charles等10多种工具。
图示讲解:包括300多个图解展示,加快学习进度。
实战案例:包括100多个实战案例,让你拿来就用。
机器学习线性代数基础:Python语言描述
推荐理由:
传统教材的不足:传统教材的风格偏重理论定义和运算技巧,想以此高效地打下机器学习的数学基础,针对性和可读性并不佳。
《机器学习线性代数基础:Python语言描述》的优势:本书以机器学习涉及的线性代数核心知识为重点,进行新的尝试和突破:从坐标与变换、空间与映射、近似与拟合、相似与特征、降维与压缩这5个维度,环环相扣地展开线性代数与机器学习算法紧密结合的核心内容。
人工智能算法基础
推荐理由:
算法是学习人工智能的基石,全书通过116个典型范例+86个AI经典算法+40道经典习题+42道面试真题+42个高手点拨+4套算法职位招聘真题+19个项目,用算法解析人工智能,并以Python为工具进行算法思想和解决方案的有效实践。
活动截止时我们将从本文的留言中选出5位幸运粉丝赠送书籍~
注意哦,每人每月仅限一本书籍~
活动截止时间:2022 年 7 月 7 日 16:00 整
兑奖截止时间:2022 年 7 月 8 日 16:00 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