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汉魏时期的都城遗址。遗址由三个城圈组成,从内到外依次是宫城、内城、外郭城。其中轴线的萌芽和形成,是都城规划发生的一次转折性变化,影响后代都城规划长达千年,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它是位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核心地区的重要古都遗址。
历史
建筑历史
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都城。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
东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国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也是秦都咸阳通往东方各地的要道。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洛阳城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宫城、内城、外郭城。
196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汉魏故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汉魏洛阳故城北魏宫城太极殿遗址进行了发掘。
文物保护
1961年,国务院公布汉魏洛阳故城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确定了汉魏洛阳故坡的文物保护重点,并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地区文物部门和偃师、孟津文物部门在重点保护处竖立了标志牌。
1999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了永宁寺塔基的保护方案,东汉灵台遗址的保护方案,也已上报国家文物局。该方案在保护灵台遗址的前提下,注重了展示的功能。
遗址特色
城墙遗址
汉魏洛阳城外郭城现存平面为长方形,南城墙因洛河北移被水冲毁。北、东、西3面城墙保存较好。城墙夯土版筑,版筑夹棍眼的痕迹尤存。在部分城墙上还发现有向城外突出的墩台,西墙北段有4座,北墙东段有3座。墩台间距为110~120米,类似后世城墙所筑的“马面”。
城门遗址
阊阖门巍峨壮观,是一座面阔七间、有三个门道的殿堂式建筑。这是迄今为止发掘所见最早的宫城门阙,开启了隋唐洛阳宫城正门应天门乃至故宫午门门前置双阙的先河。阊阖门阙的形制、结构和建筑技术对于中国古代所特有的门阙制度的研究无疑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宫城遗址
金墉城遗址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内城西北角,今孟津县翟泉村东北一带。一共有三座小城连在一起,从北往南依次为甲、乙、丙三城,平面略呈“目”字形,南北长约1048米,东西宽约255米,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
永宁寺塔
永宁寺塔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内,寺址北距宫城前门阊阖门仅一里之隔,东临洛阳城中轴线铜驼大街。寺内的标志性建筑是九层永宁寺塔,“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文物遗存
北魏泥塑佛面造像
北魏泥塑佛面造像是一件残缺的北魏泥塑佛面造像,像残缺双臂的维纳斯一样,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佛面舒展光洁,鼻子端正秀美。佛面表情从容慈祥,笑容含蓄沉稳,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出土于汉魏洛阳故城太学遗址,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一体石经,系东汉末年蔡邕等奉诏,为正定经本文字以隶书一体写成,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刻石立于洛阳太学前,不久即毁于战乱。
辟雍碑
辟雍碑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汉魏洛阳故城的辟雍遗址上发现的西晋巨碑。碑通高3.22米,上书“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后来碑身、碑座合而为一,成为一件完整的文物,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景点指南
最佳游览时段
四季皆宜
用时推荐
1~3小时
营业时间
全天
占地面积
100平方千米
地址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金村
交通
自驾:从洛阳市出发,全程28.5公里,途经三川大道、中州东路,再沿连共线行驶3.2公里即可到达。
门票/收费
具体详情请咨询景区
联系方式
0379-6525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