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2-01-01 00:00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努力克服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确保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进一步提高,胜利完成了年初制订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初步测算,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为28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2%(按可比价,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99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01.81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0亿元,增长10.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265元,比上年增加604元。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2.4:35.6:42.1,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与上年持平。

推进“三化”取得成效。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订单农业、示范农业、龙头企业获得新的发展,抓龙头、创品牌、建基地取得新的成绩。农产品商品率和优质品率稳步提高,在省第四届农博会上,获金牌18枚,银牌3枚,最畅销产品奖3个,获奖牌数居全省第二位。工业在调整中强劲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6.5%,居全省前列,比上年快1.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16%,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为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小城镇发展到86个,比上年增加1个;城市化水平为29.2%,比上年提高2.58个百分点。

郴资桂一体化进展顺利。四市(县、区)国内生产总值148.94亿元,增长13.0%。高出全市1.8个百分点,四市(县、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两个确保”继续加强,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企进中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率均达100%。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扩大到69463人,增加12850人。年末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6.5万人。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3.1万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劳务输出65万人,新增6万人,劳务经济收入39亿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和再就业矛盾突出,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00.21亿元,增长3.6%。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为51.80亿元、6.21亿元、37.80亿元和4.40亿元,分别增长4.2%、10.1%、-0.06%和13.7%。200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90.20万吨,减少2.1%;棉花0.50万吨,与上年持平;油料4.54万吨,增长5.8%;烤烟6.62万吨,增长5.8%;茶叶0.18万吨,增长0.2%;水果38.17万吨,增长8.3%;出栏肉猪498.45万头,增长3.2%;出栏牛12.01万头,增长15.5%;出栏羊32.21万只,增长17.6%;水产品产量7.46万吨,增长11.7%。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34.26千公顷,比上年调减1.95千公顷,其中早稻调减3.88千公顷;优质稻面积100.62千公顷,增加7.37千公顷。经济作物中,麻类、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0.06千公项和1.7千公顷,蔬菜和果用瓜面积60.27千公顷,增长17.05%。生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家禽和各特优水产快速增长。畜牧水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得为42%,比上年低1.9个百分点。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94.63亿元,增长9.5%;其中:乡镇工业增加值60.29亿元,增长11.9%。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全市计划开工各类水利工程4.36万处,已完成项目4.203处,投入资金2.47亿元,新增灌溉面积0.51千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8.78平方公里,农业机械总动力194.26千瓦,增长9.5%。全年人工造材1.13万公顷,年末有林地面积达102.78公顷,活立木面积量为3854万平方米,立竹20432万根;森林覆盖率为62%。

扶贫工作取得成效。2002年,全市投入扶贫资金2.07亿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220多个,受益人口近25万人,年内又有1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8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6亿元,增长19.7%;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43.55亿元,增长14.3%。
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0.17亿元,增长15.3%;重工业增加值31.68亿元,增长20.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17.26亿元,增长3.9%;集体工业增加值9.56亿元,增长26.2%;股份制工业增加值6.23亿元,增长26.8%。

工业技改力度加大,新产品开发取得好成绩。2002年全省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0.55亿元,增长34.3%。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11.36亿元,新产品产值率9.9%,比上年高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水泥312.4万吨,增长18.9%;原煤504.91万吨,增长22.4%;发电量42.59千瓦小时,增长6.5%;十种有色金属10.58万吨,增长9.8%;化肥16.67万吨,增长34.7%。

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市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57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0.93亿元,分别增长67.1%和增长92.2%;企业亏损面为 10%,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加快,企业效益好转。2002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6.67亿元,增长23.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09亿元,增长26.3%。其中国有经济完成投资40.00亿元,增长16.7%;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57.09亿元,增长34.0%。基本建设投资38.93亿元,增长37.6%;更新改造投资13.50亿元,增长9.9%;房地产开发投资6.32亿元,增长28.7%。地方项目投资49.83亿元,增长41.1%;中央项目投资14.98亿元,增长16.2%。年内新开工项目727个,比上年增加15个,竣工项目508个,比上年减少207个。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工业建设步伐加快。在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全部工业完成投资30.58亿元,增长52.1%。以煤炭、黑色有色金属为主的采掘业投资2.84亿元,增长50.6%;制造业投资10.21亿元,增长40.6%;重点电力工业完成投资17.54亿元,增长60.1%。

2002年,全市实施项目654个,其中产业项目340个,是“九五”以来项目建设力度最大的一年。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4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占全部产业项目的20%;技改项目110个,完成技改投资13.5亿元。郴资桂经济一体化区域重点项目42个,投资总额58.85亿元;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翻一番;非国有投资产业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分别增长60.8%和102.4%。鲤鱼江电厂扩建、钻石钨冶炼、郴丰鞋业二期、商用汽车城、高纯铋精加工、程江口电站、永兴二级电站、汝城万年桥电站等一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创兴高密度人造板、绿丰竹地板、高斯贝尔电子、玛瑙山磁铁锡铋综合开发、博利昌数控切割设备、王仙岭度假山庄、天堂温泉、五岭大市场、明桂园等25个重点产业项目竣工投产或投入营业。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有所增长。2002年,全社会货物周转量498906万吨公里,增长3.9%。其中:公路运输495111万吨公里,增长3.4%;水运3795万吨公里,增长45%。2002年全社会旅客周转量286949万人公里,增长7.5%,其中,公路284699万公里,增长7.1%;水运2250万人公里,增长96%。
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16002万元,增长34.4%。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51万户,增长8.5%;固定电话普及率11%,比上年高0.8个百分点。移动电话、互联网快速发展。移动电话用户38.8万户,增长86.7%;国际互联网用户6.8万户,增长17%。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商品市场销售活跃,200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4亿元,增长11.0%。其中城市70.1亿元,增长11.5%;农村(县及县以下)61.3亿元,增长10.5%。分行业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1.89亿元,增长11.6%;餐饮业16.18亿元,增长15.1%;其他行业43.28亿元,增长8.6%。分经济类型为,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30.7亿元,增长4.4%;非公有经济100.7亿元,增长13.2%。
市场物价稳定。200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6%,商品零售价格指为100.7%。其中食品类上升了0.4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下降了0.4个百分点;衣着下降了3.5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下降了4.4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4.6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下降3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升了2.9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0.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0.4%。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进出口平稳增长。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6171万美元,增长51.1%。其中出口4501万美元,增长15.8%;进口1669万美元,增长8倍。一般贸易出口额为4050万美元,增长21.4%;加工贸易出口额451万美元,增长123.2%。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386万美元,增长15%;纺织品及服装1569万美元,增长201.7%。

招商引资形势喜人。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0106.75万美元,增长31%;实际利用外资15423.45万美元,增长4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423.45万美元,增长41%。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440.3万人次,增长22.3%;旅游综合收入20.78亿元,增长33.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2002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1.83亿元,增长1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38亿元,增长14.1%;上划中央“两税”4.45亿元,增长15.1%。地方财政支出29.53亿元,增长24.3%。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7.23亿元,新增31.58亿元,增长16.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5.90亿元,新增23.08亿元,增长15.1%;企业存款余额31.36亿元,新增1.78亿元,增长6.0%。贷款投向重点突出了抓大扶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2.98亿元,新增17.95亿元,增长15.6%,其中工业贷款余额21.78亿元,新增4.7亿元;农业贷款余额16.94亿元,新增2.51亿元;基本建设贷款和住房贷款23.58亿元,新增3.14亿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保费收入5.27亿元,增长43.1%,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02亿元,增长9.3%;寿险收入4.25亿元,增长54.5%。全年保险赔付额为0.84亿元,同比下降35.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兴郴进程加快,科研成果显著。郴州科技工业园已通过专家评审论证,成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市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87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18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列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0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现价)20.54亿元,创利税1.96亿元,全市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单位有8家,过亿元的4家。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和农业示范园建设加快。东江库区工程鲫(鲤)鱼和东江银鱼年产鱼苗3500万尾,年产值达1000万元;汝城优质水果组织培养育苗项目已被国家科技部立项,获10万元无偿支持资金;苏仙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北湖区"稻仙园",资兴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农业新科技园区初具规模;全市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200余项。专利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专利申请数180项,同比增长20%,其中授权专利96项。全年签订技术贸易合同5248项,合同成交金额2.4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0%和16.1%。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54万人,比上年增长2.9%。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全市科学事业费支出4289万元,比上年增长32.2%。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全市普通高校招生0.4万人,比上年增招1129人,在校生达0.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27万人,在校学生5.78万人,比上年增加8000多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迅速。全市职业学校35所,中专中职招生1.14万人,在去年扭转连续三年下滑局面的基础上继续上升;全市有9917人报考成人高校,共录取5133人,录取率为57.5%;自学考试全年毕业3100人。全市“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的比例分别达100%和99%,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2年,我市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郴州艺术节;圆满完成了(飞天山)生态旅游节和纪念黄克诚诞辰100周年文艺演出的创作、排练、演出;引进揭批"法轮功"文艺演出团和朝鲜平壤艺术团来郴州访问演出,活跃了郴州演出市场;开展广场主题文化活动17场,放映电影10场,参与群众30余万人次,推出了“欢乐广场”特色文化品牌;各专业剧团艺术演出1200余场,其中下乡演出816场次。文艺创作和艺术人才不断涌现。2002年,全市共创作剧(节)目近300个,其中音乐剧 《啊!队长》和大型花鼓戏《药都传奇》深受群众喜爱;张富光、傅艺萍荣获文化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雷子文、余茂盛荣获文化部颁发的"长期潜心昆曲艺术事业成就显著"奖,傅艺萍还荣获全国戏剧表演梅花奖。

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发展迅速。2002年来全市拥有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4座;有线电视入户28.07万户;全市城乡有线广播站达256个;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1.8%和92.5%,比上年增加1.3个和0.6个百分点。广播电视新闻意识更加突出。郴州电视台综合频道《郴州新闻联播》由15分钟增加到20分钟,由原来每周6期增加到7期,《天天播报》、《新闻晚报》节目大大扩展了新闻信息量;电台时政综合频道还推出《整点新闻》和《娱乐新闻》,不断满足群众需要。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2002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29个,卫生技术人员13121人。全市卫生机构床位数10593张 ,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数2617张。此外,还有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4865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2年,我市周小平率宁赛礼等三名选手参加韩国远南运动会荣获四金一银优秀成绩;在全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我市代表团获团体第六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全省第九届运动会上,取得了14枚金牌。此外,我市还成功地举办了"郴州市第八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和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竞赛活动,如篮球赛、门球赛、象棋赛、乒乓球赛、地掷球赛等,极大地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2年,全市环保监测站12个,环境监测人员501人,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9个,投资额1462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43.5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2.63平方公里。全市年末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自然环境保护区1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86.15千公顷,增长71.2%,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4%。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2年末全市人口为458.24万人,比上年增加2.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34.2万元, 城镇人口比重为29.28%。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60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4.8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6364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698元,增长9.2%,其中交通及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和居民消费支出分别为604元、890元和501元,增长20.3%、37.5%和26.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9元,同比增长3.7%。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8.2%,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2年,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2.44万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3.7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5万人;参加女职工生育保险12万人。还积极开展了低保扩面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居民、企业下岗职工、困难职工月收入不满130元的纳入低保范围。全市已享受城市低保的对象6.95万人,全年下拨低保资金3493万元。

时光轴

RAG15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努力克服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确保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进一步提高,胜利完成了年初制订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初步测算,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为28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2%(按可比价,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99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01.81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0亿元,增长10.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265元,比上年增加604元。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2.4:35.6:42.1,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与上年持平。RAG-ES2024-09-10
推进“三化”取得成效。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订单农业、示范农业、龙头企业获得新的发展,抓龙头、创品牌、建基地取得新的成绩。农产品商品率和优质品率稳步提高,在省第四届农博会上,获金牌18枚,银牌3枚,最畅销产品奖3个,获奖牌数居全省第二位。工业在调整中强劲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6.5%,居全省前列,比上年快1.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16%,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为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小城镇发展到86个,比上年增加1个;城市化水平为29.2%,比上年提高2.58个百分点。郴资桂一体化进展顺利。四市(县、区)国内生产总值148.94亿元,增长13.0%。高出全市1.8个百分点,四市(县、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两个确保”继续加强,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企进中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率均达100%。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扩大到69463人,增加12850人。年末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6.5万人。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3.1万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劳务输出65万人,新增6万人,劳务经济收入39亿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和再就业矛盾突出,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RAG-ES2024-09-10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00.21亿元,增长3.6%。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为51.80亿元、6.21亿元、37.80亿元和4.40亿元,分别增长4.2%、10.1%、-0.06%和13.7%。200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90.20万吨,减少2.1%;棉花0.50万吨,与上年持平;油料4.54万吨,增长5.8%;烤烟6.62万吨,增长5.8%;茶叶0.18万吨,增长0.2%;水果38.17万吨,增长8.3%;出栏肉猪498.45万头,增长3.2%;出栏牛12.01万头,增长15.5%;出栏羊32.21万只,增长17.6%;水产品产量7.46万吨,增长11.7%。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34.26千公顷,比上年调减1.95千公顷,其中早稻调减3.88千公顷;优质稻面积100.62千公顷,增加7.37千公顷。经济作物中,麻类、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0.06千公项和1.7千公顷,蔬菜和果用瓜面积60.27千公顷,增长17.05%。生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家禽和各特优水产快速增长。畜牧水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得为42%,比上年低1.9个百分点。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94.63亿元,增长9.5%;其中:乡镇工业增加值60.29亿元,增长11.9%。RAG-ES2024-09-10
浏览 6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