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墩遗址

喀拉墩遗址

共 2626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2:16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瑞典探险家(SvenHedin)在他第二次对西域的考察中,深入到和田沙漠腹地挖掘了丹丹乌里克遗址、喀拉墩遗址。作为和田遗址最早进行探索、挖掘的西方探险家,斯文·赫定对两处遗迹的位置、水文状况的记载,成为此后探险家、考古学家前来探索的重要依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斯坦因据斯文·赫定资料找到了喀拉墩古城,并对古城及其周围的民居进行了发掘。
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对塔里木盆地的考古调查中,对喀拉墩古城进行了短期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疆博物馆李遇春等人于1959年考察了喀拉墩古城,清理了古城附近的两组房址。
199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区划委员会和自治区外办等单位组织的克里雅河及塔克拉玛干科学探险考察队在对克里雅河全线的综合考察中,新疆博物馆黄小江等对喀拉墩古城及附近遗存作了调查,并采集了一些标本。
1993年,由新疆文物考古所与法国科学研究中心315研究所合作,对克里雅河流域的喀拉墩遗址和圆沙遗址进行了长达三年考察。清理了喀拉墩遗址的一座佛塔和两座小佛寺,并在克里雅河下游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发现了汉代以前的墓葬群。发掘出3~4世纪的佛寺遗址,出土了数片石膏质、绘有交脚、跏趺坐佛像的壁画。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对喀拉墩61号、62号佛寺进行了重新挖掘,发现了绘制于6~7世纪罕见的多臂菩萨壁画残片及金银器。

遗址特点

综述
喀拉墩遗址呈南北方向的不规则条带状,古城存在于前2世纪到7世纪的时间内,约为汉朝到南北朝时期,是古于阗国境内“小城数十”中的城堡之一。喀拉墩遗址遗存大致可分为四类:以喀拉墩城堡为代表的中心建筑、民居、宗教建筑—寺庙和反映农业活动的遗迹一灌溉渠道。另外,在固定和移动沙丘间凹地上发现的人工制品,如陶片、石磨盘、残铁器、小件饰品等,皆因风蚀而暴露,地层情况不明。
民居遗迹
两组民居,一处位于城堡南侧(N42),另一处位于城堡东北(N60)。它们均因流沙掩埋而仅暴露出一些圆木立柱。从清理结果看,其基本结构是按照生活需求设计的,即先在地面埋置排列有序的胡杨立柱、作为房屋的主体框架,然后在立柱上编扎芦苇和树枝,最后抹泥进行塑筑,即木骨泥墙形式。房屋内存有喀拉墩人当时使用的炉灶、烟道、土坑等,还残存一些陶器、木器等生活用具及谷物、葡萄籽等。
房屋分为主房和配房两部分。主房包括带有土坑、炉灶的居住和生活房间;配房是用来贮藏物品、饲养牲畜等的房间。木骨泥墙的建筑结构是塔里木盆地南道广为流行的一种建筑形式,与邻近的尼雅及楼兰遗址所见无异。从建筑构件和房屋特征,可以看到中原地区建筑风格的影响。从房屋、特别是墙基的保存现状分析,在房屋废弃之后,这里还曾受到水的侵袭。
佛寺遗迹
N61平面图
佛寺遗迹两座,一座在古城堡东南(N61),另一座在城堡南侧(N62)。两座佛寺所处带亦已沙漠化,为流动沙丘所掩埋。地面只暴露横七竖八的木质建筑构件。经过清理,这两座佛寺,平面均呈“回”字四方形。其建筑结构亦是采用木骨泥墙形式,但墙体很厚。残存建筑的基础部分,高度在0.2~0.9米。倾塌下来的墙体大都堆积在寺庙的中心位置。
佛寺布局是中心为正方形建筑,可能是中心塔,边长2米,只存底部,粘土质。粘土内侧回廊可能与中心塔连为一体,下有垫木。中心塔之外是两道回廊,间隔1.5米。外侧回廊边长8.5米。寺庙的通道或出入口可能在北墙一侧。在中心塔外壁及回廊墙壁内外侧绘有壁画,有些壁画仍清晰。
泥筑建筑遗存
城堡以南一处已被红柳沙丘掩埋的泥筑建筑遗存。其结构呈锥形,残高1.5米、边长2米,中心有木柱痕迹,不见遗物,如系佛塔,这种形制的建筑在喀拉墩及周边地带的佛塔中不见。
灌溉渠道
灌溉渠道,主要分布在城堡南北两侧。渠道的布局大致星南北向,宽1米左右,似乎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一即并行的若干主渠道与分流的密集的支渠相连,是灌溉农业在当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物遗存

壁画
喀拉墩两座佛寺的绘画技术,在平整、抹光的粘土质墙壁表层再施一层石膏,然后绘画,这种技法曾见于米兰佛寺等。壁画使用的颜料主要有三种,即红、桔红和黑三种。壁画画面的布局、绘画内容及风格,从残存的壁画初步分析,所绘制的是佛陀的肖像,分为两种类型,坐佛与立佛。立佛一般绘在墙壁基部,佛赤足,立于两条红、白色装饰带之上,包括一些图案化的花朵和植物。佛足或用玫瑰色绘出,方向朝右;或绘成白色,姿势朝左,立于一个莲花座之上。坐佛保存较好,姿势均为交脚坐于白色莲座之上,右脚迭于左脚之上,其袈娑披于双肩,衣纹线用双线条勾勒,总体风格与健陀罗塑像相似,在新疆米兰和热瓦克遗址亦有相似的发现、其发饰是小型的环形发髻,肉髻突出,面部微笑,杏目眯张,耳垂修长,颈部皱痕明显,某些装饰具有印度佛教艺术之风格。佛像头部用白色绘出一个椭圆形光晕,佛陀左手朝下,持其披巾之下摆,右臂合于胸前,为衣服所掩,只现出手掌。从壁画和塑像的风格看,喀拉墩佛教遗存表现了中亚、印度与中国佛教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它与米兰佛教遗存更为接近,时代大致在3~4世纪前后。

研究价值

喀拉墩遗址内的建筑为犍陀罗风格,出土了大量的壁画、佛像,具有重要历史考古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喀拉墩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喀拉墩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北24千米。

交通信息

自驾: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达里雅布依乡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喀拉墩遗址,路程约24千米,用时约25分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