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质博物馆
共 3780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4-05-30 15:53
历史沿革
民国四年(1916年),我国开始有组织的地质调查,同年,地质调查所在北京筹备陈列馆,不久建立了岩石矿物、地层系统、煤矿矿产及金属矿产4个展览室。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地质矿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陈列馆。
民国九年至民国十五年(1921年—1927年),增设地层,古生物及非金属矿产陈列室。
民国二十三年八月(1935年8月),由翁文灏筹划、募捐赞助,在南京珠江路700号原珠江路942号)建筑的大楼竣工,陈列馆随地质调查所从北京迁到南京。
民国二十三至民国二十五(1935年9月至1937)年初整理布置,正式开放展出。到抗战前夕已建有:地质构造、矿物、岩石、矿产、燃料、土壤、地史古生物、与史前文化、本馆出版物等12个陈列室。
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地质调查所于1937年11月由南京迁出,先迁湖南长沙,后辗转至重庆。
1952年地质部成立,改名为地质部地质陈列馆,陈列馆工作仍以南京为中心称总馆,北京为分馆。
1954年以后,地质工作中心北移,南京为分馆。
1956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建立全国性的,主要人员及部分标本随之北上。
1957年交华东地质管理局。
1958年交江苏省地质局。
1963年交华东地质研究所。
南京地质博物馆
1979年1月交江苏省地矿局领导。1992年更名为南京地质博物馆。南京地质博物馆属领导,江苏省地质调查院管理。
2004年开始,江苏省政府投资1.68亿元,对南京地质博物馆改造、扩建工程。
2006年10月和2009年12月,南京地质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先后完工。
2010年,南京地质博物馆正式重新对外开放。
建筑布局
综述
地学摇篮展厅
中国石文化展厅
矿产资源展厅
地质环境展厅
恐龙世界展厅
临时展厅
行星地球展厅
生命演化展厅
展出内容
科研成果
科研
科研人员侯江、詹庚申于2012年发表在《地质学刊》的学术论文《民国时期的地质矿产类博物馆》;在古生物学方面发表的学术论文有《华东白垩纪鸭嘴龙类(Hadrosaurs)恐龙蛋化石的发现》,于2012年发表在《地质学刊》上,作者是钱迈平、章其华、姜杨、蒋严根等;于2012年发表在《地质学刊》的学术论文《浙江白垩纪恐龙化石.》作者是钱迈平、应军、姜杨等
科普
南京地质博物馆在开展藏品科学研究的同时,通过对地学常识和地学博览两方面对观众进行地质方面知识的普及,常年开放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不仅展示了数以万计的矿物、岩石、宝石、化石精品,陈列内容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而且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去认识地学空间。
获得荣誉
南京地质博物馆作为国内第一家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20多万人次。本馆现为全国和江苏省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南京市中小学课外科技教育基地、江苏省国际旅游定点单位,2002年,(即南京地质博物馆老馆)被命名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3月30日,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玄武区700号(近路)
开放时间
周三至周五:9:30-16:30(16:00停止入场),周六、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场),周一、周二休息
交通路线
1、公交马标站():6路、52路、59路、80路、91路
2、公交21世纪广场站(龙蟠中路):40路、47路、58路、91路、93路、D8
3、公交小营站(珠江路):6路、47路、52路、68路、80路、91路、313路
4、公交小营站(龙蟠中路):17路、36路、40路、58路、59路、93路、115路、173路、190路、205路、D8
所获荣誉
2021年8月,被评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2022年2月,拟入选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
2022年4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发布《关于命名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决定》,经过初评、终评和公示等程序,南京地质博物馆被评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