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涅水洪教院
共 1585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据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沁州志》载,南涅水古为蔡皋狼之地,汉置涅水县,晋称涅县,后周改阳城县,北魏设乡郡,隋称甲水,唐入潞州,宋隶威胜军,金元明清归沁州铜鞮管辖。南涅水曾为县邑治所,历史悠久,文化昌盛。东汉永平十年(67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南涅水已建起了佛教寺院。初名“弘教寺”,取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之意。
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寺院规模日趋扩大,佛教僧侣骤增,信佛居士遍布城乡。这一时期兴起了凿造石刻、石窟寺的高潮,著名的“沁县南涅水石刻”就是在北魏永平元年(508年)由佛教僧侣和信士捐资捐刻的,一直延续到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后寺院建筑毁于兵火。石刻、石像则埋于地下保存。
金代重建寺院,金大定九年(1169年)敕于“洪教三院”,木制牌匾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之前。
元至元八年(1271年),重修。
明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重修。
清康熙三年(1664年)亦重修。
清民时期及建国后也曾多次修葺。
建筑格局
南涅水洪教院现为三进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89.3米,东西宽27.8米,占地面积2483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向北有:天王殿、二佛殿、大雄宝殿及其两侧的伽蓝殿、关帝殿。现存大雄宝殿为元代遗构,天王殿、伽蓝殿和关帝殿为明代,二佛殿为清代。
主要建筑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前檐斗栱为五铺作出双杪,重栱计心造,第二跳华栱做假琴面昂,跳头出斜栱,琴面昂耍头及云状耍头共存,补间铺作隐刻。后檐斗栱不出跳。殿内厅堂构架,六架椽屋前后搭牵用四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相交直抵脊槫。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柱头科三踩单昂,五檩中柱式构架,脊檩下单材襻间,连身对隐,金檩下用捧节令栱。二佛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檐下设斗栱,为一斗三升交麻叶,脊檩处有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建题记。伽蓝殿、关帝殿面宽均为一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檐下设三踩斗栱。院内现存有金代牌匾,元代《洪教院记》碑碣和清碑碣各1方,清代重修碑2通,民国十年(1921年)重修碑1通。
观音阁
在洪教院西北200米处,保存着一座观音阁,俗称水阁凉亭。一池清泉昼夜萦廽,清澈见底。池内游鱼嬉戏,历历可数。泉水冬暖夏凉,饮用甘甜。水池占地面积百余平方米,正方形池墁由50根望柱、栏杆圈就,中间镶嵌着栏板,精雕细刻,图案精美。砖、石、木结构的观音阁,坐落在深插水中的12根石柱之上,每面四柱三门,隔扇花菱,玲珑剔透。斗拱支檐,木方额穿插,飞檐凌空,古朴典雅。屋顶单檐歇山顶,筒瓦覆盖,脊兽皆备,给人一曲线柔和的飘逸美感。观音水阁内保存着: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和十八罗汉的彩塑,个个形象生动,造型各异。梁架及其他构件上“观音救八难”、“太子游四门”等壁画,色彩庄重,勾勒传神。
南涅水洪教院
研究价值
南涅水洪教院建筑规模较大,格局基本完整,历史沿革可考,尤其是保存着金元交替时期的木构建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南涅水洪教院
2013年5月,南涅水洪教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南涅水洪教院位于长治市城北30千米的南涅水乡南涅水村北隅。
交通信息
自驾前往南涅水洪教院:从武乡站出发,路程大约18.6千米,约需24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