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寺塔
共 1299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28
历史沿革
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海清寺塔始建。
天圣九年(1031年),海清寺建成。
海清寺塔在金(南宋)、明、民国期间都曾进行过程度不同的修缮。
1974-1975年,海清寺除第九级和塔刹参照河北定县料敌塔复修,余皆保持原样。其后又完成塔散水坡。
1987—1990年,江苏省又先后拨维修费8万元,建护塔围栏、道路等多项工程。
海清寺塔
建筑特点
结构
塔建于山门前、中轴线上。塔后为前山门3间,额名“海清寺”。正殿3间,左右翼以配殿各3间,塔置于正殿前。海清寺塔为仿阁楼式,九级八面,相对高度为40.58米,塔身、心柱、内廊梯级、腰沿、卷刹为砖砌而成。塔门南向。东、西、南、北面各辟券门,外壁内绕以走廊,中央有八边形砖柱,内没梯级。
第一层入口在西南首,第二层在正南首,第三层在西北首,第四层在西北首,再加上各层梯级则形成十字交叉形状。第九层无砖柱,无走廊,易为八边形砖室,上为八角藻井。东首有梯级,折南可攀至塔顶。
海清寺塔从外观看,第一层较高,额名“根深固蒂”,塔的底层为迭涩式腰沿,二至九层均为平座迭涩式腰沿。一层平座斗拱用五铺作双抄偷心造。在转角处栌斗复置角神来承托。腰檐结构以叠涩砖向外挑出,断面成凹线。至第九层高度增大,塔下施斗拱,手法为四铺作。三至八层东西南北四面壁券门,其余四面隐出直根窗。第四、第六两层南面门两侧东西与西南的直根窗置碑石。第九层南北有门。
海清寺塔
特点
海清寺塔每层高度与直径的比例,合理、匀当。塔的外观,稳实健倔。底层有上下叠涩腰檐,二至九层为平座叠涩腰檐,连接断面两侧挑出腰檐各点的弧线,为数学上很规则的抛物线。整个建筑,结构严密合理,线条明快秀逸,作风雄浑古朴。
海清寺塔
文物遗存
佛牙
1975年,拆补海清寺塔第一层踏步时,发现一方形砖室,从中出土的文物,有精雕的砚石函、银匣、银椁、银精舍、鎏金银棺、汝窑瓷瓶,以及舍利若干,佛牙两只。经鉴定,有一只佛牙。系马的上颔第三臼齿。
研究价值
海清寺塔为苏北最早、也是最高的一座古塔。海清寺塔历经千年不倒,从选址到地基、塔身的设计施工,都采用了许多至今仍然可以借鉴的科学方法。
海清寺塔
保护措施
1978年,国家地震局和文物局将海清寺塔列为具有抗震能力的古建筑。
2006年5月25日,海清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海清寺塔是为供养“释迎真身舍利”和“阿育王灵牙”而建,故又名“阿育王塔”。据塔的第五层东南面嵌的碑文记载,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起塔至天圣九年镌名于阿育王塔第五级内安放佛像,天圣九年二月三日完工,已近千年的历史。
旅游信息
地址:海清寺塔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区花果山街道大村水库旁。
海清寺阿育王塔
交通:连云港市内有去花果山的班车,3元/位,也可乘坐10路公交车前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