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梵寺塔
清梵寺塔
共 162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09:59
历史沿革
唐贞观元年(627年),建此塔,称清梵寺塔。
宋代,此塔改称保宁寺塔。
此塔历经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多次修葺。
文革时期,塔内直通塔顶的转角楼梯被烧毁。
经风雨剥蚀和2008年汶川地震影响,塔体出现多处裂隙,塔檐各层常有砖块脱落。
2017年夏,对塔体实施了维修。
建筑特点
清梵寺塔兼具唐宋建筑风格,为楼阁式砖结构,平面为八角形,共七层,塔壁厚2.8米,通高38.6米,底部每边长4.35米,无塔刹,塔体中空,塔身略有倾斜。塔身底层内设八角形塔室,底边长1.84米。塔壁作仿木结构,每面一间,以砖隐出角柱、阑额,向上逐层收分。层间叠涩出檐,施两排菱角牙子。塔的第一层、第四层、第五层、第六层、第七层每角都有仿木结构的砖砌柱,第二层、第三层的每角还做有转角和补间斗拱一攒。四层以上仅做菱角牙子。塔的每层连接处均叠涩出檐,从下至上,塔体直径逐渐缩小。塔的每层南北均有砖砌券门,第二层、第四层、第六层的东西两面和第三层、第五层的南北两面为砖砌假券门。塔顶为八角攒尖。
清梵寺塔
文物遗存
清梵寺塔现存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立《重修保宁寺并建万寿宫碑》1通。碑文楷书,由谢天爵撰文,傅应旗书丹。碑文记载清梵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敕赐改额为保宁寺及募资补修大雄宝殿和创修万寿宫等事宜。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因为此塔原为清梵寺内建筑,塔随寺名,所以名为清梵寺塔。因为后来梵清寺改称保宁寺,塔随寺名,所以称保宁寺塔。因为此塔所在地是兴平市,原来有两个塔,此塔相对位置位于北边,所以当地人称之为兴平北塔。
传说轶事
传说清梵寺最早建于汉代,而清梵寺塔则建于唐代。北塔原来的顶是用黄铜铸成的,下半部为半圆形;上部顶端为尖锥形。当时寺院的住持每天让人用布把塔顶擦七七四十九遍,塔顶光滑锃亮,太阳一照,远远望去,光芒四射。有一次,一个浩浩荡荡的骆驼队要到西安大雁塔朝圣,路过兴平清梵寺,住了一宿,早上忽然发现塔顶金碧辉煌,光芒夺目,骆驼队的首领是个喇嘛,他想:这塔顶不是黄金便是宝物。他凡心一动,立即念动咒语,将一个黄亮亮、金灿灿的塔顶轻轻地放在了地上。然后,火速备好骆驼,将塔顶绑在骆驼身上,迅速向东北走去。那位喇嘛高兴非常,边走边欣赏这个庞然宝物。可越看越不对劲。终于在兴平北门董永与七仙女相会的“遇仙桥”下弄清了这个塔顶并非黄金,而是普通黄铜,只是擦得锃亮而已。一气之下,便将塔顶倒置在桥旁。却说这塔顶不偏不倚,正好堵住了桥下的一个泉眼,因这泉日流千顷,夜聚胭脂河,水龙王大怒,将那个喇嘛化为一个土坑,永远接受泉水的冲刷,以洗罪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塔顶被埋在地下,早已不知去向。而高达十三丈的塔身历经千年风雨,仍然巍峨高耸。
文物价值
清梵寺塔对于研究中国唐代的建筑艺术及防震避雷的科学技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清梵寺塔亦是佛教东传、丝路西通的纪念塔,对于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有着重要的坐标价值,是现代研究建筑发展史和宗教传播史的宝贵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1957年5月31日,清梵寺塔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清梵寺塔的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院围墙内。一般保护区为塔基周围外延4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80米。
2013年3月5日,清梵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8月,兴平市文物旅游保护局立碑保护清梵寺塔。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