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

联合创作 · 2023-07-26 02:01

地名由来:据《今县释名):“本鄢,为楚之别都,有鄢城。汉惠帝改今名,有鄢水,一日夷水,桓温父名彝,改日蛮水。”宜城似由夷水得名。

张自忠将军纪念园景区

张自忠将军纪念园景区

张自忠将军纪念园景区

张自忠将军纪念园景区

2022年8月,宜城市入围2021年度中国县级政府政务诚信综合水平百强县。

2022年6月,宜城市被确定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

2022年1月,宜城市被命名为2021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21年12月,2021中部百强县排行榜出炉,宜城市位列第77。

2021年12月,宜城市上榜2021中国数字治理百佳县市,位列第95。

2021年11月,宜城市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襄阳花鼓)。

2021年10月,2021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名单发布,宜城市名列第87。

2021年10月,2021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名单发布,宜城市名列第84。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宜城市人口数量为46.94万人,位列襄阳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6位。

+查看更多宜城市荣誉与相关排名>>

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东界随州、枣阳,南接钟祥、荆门,西邻南漳,北抵襄阳。地处东经111°57′-112°45′,北纬31°26′-31°54′。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53公里,总面积2115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宜城市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7%。少数民族有回、满、壮、苗、黎、瑶、藏、蒙古、土家、锡伯、维吾尔等,人口为0.12万人,约占人口0.23%。分布在全市各镇(办事处),主要集中在流水镇和板桥店镇。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回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

宜城属于扬子区大巴山系,汉江自北而南,纵贯全境,山清水秀,风光宜人,可供观赏游玩的风景名胜众多。鲤鱼湖素有“小西湖”之美誉,镶嵌在市区中心,使宜城成为全省唯一城中有湖的县市级城市,情侣路蜿蜒环绕,库水清澈,春日里桃红柳绿,夏季又是消暑游泳的理想之处;城东避有长白山森林公园,园内森林茂密,古木参天;莺河一库、二库、小南河水库,水光滟潋、绿树掩映,神秘静幽;野杏岭上春花如雪,漫山遍野,尽显奇异之美。

宜城人文景观比比皆是,境内具有较高开发和科研价值的古迹达67余处。宋玉故里举世景仰,庞居洞祠隔江相望,楚皇城遗址气势宏大,蜿蜒百里的白起渠壮丽雄浑,罗家岗东周车马坑,形体完整,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上将及同难官兵墓巍然屹立十里长山。

宜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独具魅力,高品位的人文景观与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无不使游人陶醉在“楚歌催晚醉”的仙境之中。

宜城市主要革命遗址有:新街豫鄂边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1931年)、新街十里长山张自忠将军殉国处(1940年)、刘猴陈家堂红军堂旧址(1930年)、城区内革命烈士陵园等。

行政区划:宜城市现辖7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区、1个发展区。小河镇、郑集镇、孔湾镇、刘猴镇、王集镇、板桥店镇、流水镇、鄢城街道办事处、南营街道办事处、宜城经济开发区、大雁工业园区、雷河发展区。

宜城自然地理: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东界随州、枣阳,南接钟祥、荆门,西邻南漳,北抵襄阳。地处东经111°57′-112°45′,北纬31°26′-31°54′。东西宽76公里,南北长53公里,版图呈“蝴蝶状”,总面积2115平方公里。整个地势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属鄂中丘陵区,其地形分为三种类型:东部和西南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在150米以上,面积为431.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4%;中部和西北部为岗地,。海拔在50至150米之间,面积为162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6.8%;汉水两岸为冲击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面积为5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水系以汉水为骨干,构成“树枝状”。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3条,蛮河是汉江的最大支流。地貌组成大致为四山一水五分田。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无霜期240天左右,年降水量在850至1000毫米之间,年日照1800至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至16°C,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

宜城这块古老的土地,人才辈出。古有宋玉、向朗、向庞、马良、马谡、钟亮、王凝、周仁寿、鲁桂元、王万芳等仁人志士;近代、现代涌现出王全芝、胡天经、谭籍安、王全成、胡培洲、王文锦、杨世健、杨有鸿、杨有鹏、范家义、胡东之等许多革命英雄。宜东新街有豫鄂边区临时省苏维埃政府遗址和红军-子弹厂、红军被服厂、红军医院以及张上将自忠殉国处、张上将同难官兵公墓等革命遗址。

(adsbygoogle =window.adsbygoogle ||[]).push({});

历史沿革:

周(前1046-前221)为罗、鄀鄢地。

春秋时(前770-前476)并于楚,为巳阝、鄀、鄢3邑。

秦时为鄢、巳阝、鄀3县,隶属南郡。

汉惠帝三年,改鄢县为宜城县。

唐天宝七年又改名宜城县,宋、元、清名因之。

1945年,为纪念抗日将领张自忠殉国,更名自忠县,隶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7年12月以后,汉水以东地区隶属中共襄枣宜县。

1948年7月后,汉水以西地区隶属中共荆钟宜县。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中共湖北省委撤销襄枣宜县、荆钟宜县,恢复宜城县建制,隶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关于湖北省地市行政体制改革方案的批复》国函〔1983〕字164号,撤销襄阳地区,所属的宜城县划归襄樊市领导。

1994年6月10日,《关于湖北省撤销宜城县设立宜城市的批复》民行批〔1994〕93号,撤销宜城县,设立宜城市(县级),以原宜城县行政区域为宜城市行政区域,由襄樊市代管。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