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连城遗址
共 3306字,需浏览 7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龙原府,又称栅城府,号东京。为渤海十五府之一。府名龙原当取义于为王时曾以东京为王都,栅城之名乃因袭高句骊栅城旧名。领庆、盐、穆、贺四州。治庆州。其地为渤海与日本交聘通道,史称“日本道”。栅城产豉,是渤海著名物产之一。辽灭渤海后府废。其所领庆州永安县民被辽太祖徙置今内蒙古敖汉旗东北,大部分府民被辽太宗移住今辽宁凤城县和岫岩县一带。
民国十三年(1924年),鸟山喜一调查八连城遗址,认为城址与渤海国有关。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鸟山喜一、藤田亮策对八连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测绘,并发掘了位于内城北部的两座建筑址及城址东南方的一处渤海寺庙遗址。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鸟山喜一根据考古调查、发掘的成果,结合文献记载及史地考证,推定八连城为渤海国东京龙原府故址。其后,渤海史地研究者多认同其观点。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斋藤优对八连城遗址进行调查、测绘,并对内城北部的七座建筑址、内城南门址等遗迹进行了发掘。斋藤优认为,现存的八连城遗址仅为渤海东京龙原府故址的内城遗存,他根据八连城南面两处渤海寺庙址与城址的位置关系,以及八连城遗址外围存在其所认定的道路迹象,推测八连城遗址外侧存在边长3000米的外城。
1950年以后,吉林省文物考古部门开始对八连城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
1958年,珲春县文教科调查八连城遗址,建立了保护档案,开始对八连城实施有组织的保护工作。
1960年,延边州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八连城遗址进行调查,为遗址保护提供了详细的考古学资料。
1979年,吉林省考古训练班调查、测量八连城遗址。
1983年,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组织的珲春县文物志编写组对八连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
2004至2008年,、吉林大学、珲春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城址进行了主动发掘。主要清理了一、二号宫殿基址及其附属建筑遗迹,城门址等。出土大量砖、瓦类建筑构件。
遗址特点
八连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分外城和内城,城墙均为分筑。城内大部分已辟为农田,外城多为水田,内城基本上是早田。
外城周长2894米,南北长746米、东西宽712米。现存东墙南端、西墙北端和北墙,高约1米、宽约4~5米。外城有城门四处,分别设置在各墙的中部,隐约可看到遗迹。城外有护城壕。
八连城遗址南城墙
内城周长1072米,南北长318米、东西宽218米。城垣保存较好,现高1~2米、基宽6米。南墙中段内折5米。有城门三处,分别建于南、东、西墙的中部,其中南门北部保存较好。在内城南北中轴线的中部有两个殿址,南殿址应为主殿,筑于高台之上。高台东西长45米、南北宽30米、高2米,用河卵石和黄土夯筑而成。高台上础石成群,多数被移动,难以辨认原来的序列。础石一般长0.6米、宽0.5米。此殿应是大钦茂在位时的朝殿。殿址北面尚有一处建筑址,应是当时大钦茂的寝殿。两殿之间由32米的长廊连接,两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三处殿址,其遗迹至今仍可辨认。
文物遗存
八连城遗址考古发掘出土遗物绝大多数是陶质建筑材料,主要有灰陶板瓦、筒瓦、瓦当、花纹砖,红陶绿釉筒瓦、瓦当、脊饰等。遗物往往集中出土于建筑遗迹坍塌后形成的堆积层中尤以一号建筑基址的北侧、中廊的东西两侧和二号建筑基址东、西朵殿的北侧出土数量较多。
板瓦多为泥质灰陶少量为夹砂灰陶。瓦身呈等腰梯形。凹面印有布纹,并有竖向抹痕。部分板瓦宽端瓦沿饰一排指压纹,檐头板瓦则将宽端瓦沿加厚,饰多种形状的戳印纹和栉齿纹。宽端瓦沿饰一排指压纹,窄端凸面有戳印阳文“昌”字。瓦体长43、前端宽33.5、后端宽28、厚2厘米。宽端瓦沿凸面加厚,瓦沿中央有两条横向凹槽。凹槽之间戳印一排圆孔凸面一侧饰斜向栉齿纹。瓦体长41、前端宽32、后端宽25、厚1.6~2厘米。
筒瓦多为泥质灰陶少量为夹砂灰陶。瓦身前后两端等宽,凹面印有布纹。横剖面多呈半圆形瓦唇有直节型和曲节型两种。檐头筒瓦前端套接瓦当,后端瓦唇中央有一钉孔。瓦唇为直节型,表面中部有刻划“本”字。瓦体通长37、宽13.3、厚1.8厘米。瓦唇为曲节型,前窄后宽,中部横向刮出一道凹槽,形似竹节。残长20.4、宽14.2、厚1.8厘米。瓦唇为曲节型。瓦舌中部有戳印阳文。通长36.2、宽17.6、厚2.2厘米。折腰筒瓦。瓦身后部两侧有半圆形凹缺,后端残。瓦唇为曲节型,中部有一钉孔。残长26.4、宽13.8、厚1.2厘米。瓦身较窄,剖面大致为四分之一圆弧,瓦沿微上翘。残长19.4、宽11.6、厚1.2厘米。
此外,还有绿釉筒瓦。一般要比泥质陶规格稍大。泥质红陶,质地较软。瓦唇为曲节型。瓦身凸面施绿釉,凹面印有布纹。通长40.4、宽22.5、厚1.8厘米。
瓦当多为泥质灰陶,少量为夹砂灰陶。模制。圆形,外缘有边轮。当面纹饰以莲纹居多,少数为花草纹。当心为半球体乳突,乳突高出边轮。乳突外侧环绕六颗连珠纹,主体纹饰为对称分布的六个莲瓣,莲瓣间饰萼形纹。直径17.6、厚1厘米。造型与前者相同,但形体较小。直径13、厚1.2厘米。乳突外侧环绕八颗连珠纹(两个残缺),连珠外侧有一周凸弦纹。直径14、厚1厘米。当心为半球体乳突,外侧环绕两周凸弦纹。凸弦纹之间排列八颗连珠纹,主体图案为对称分布的八朵连枝侧视莲花纹。直径14.6、厚1.2厘米。形制同上。直径13.7、厚1.3厘米。当心为半球体乳突,外侧环绕两周凸弦纹。凸弦纹之间排列八颗连珠纹,主体图案为对称分布的六枝侧视花草纹。直径14.2、厚1.5厘米。已残。八瓣仰莲纹瓦当。当心为半球体乳突,外饰两圈凸弦纹。凸弦纹外饰一周等距分布的连珠纹,连珠外侧饰一周凸弦纹。直径11.6、厚1厘米。
此外,还有绿釉瓦当。纹饰为对称分布的六个莲瓣,莲瓣间饰萼形纹。直径约18厘米。瓦身一侧边平直,另一侧边切割成舌状。残长36、宽18、厚1.4厘米。条形平瓦多数两端同宽,平面为长方形,少数呈梯形。长方形,剖面微弧。残长24.5、宽11.5、厚1.8厘米。宝相花纹砖夹砂灰陶。方形,一侧边缘微残。纹饰面中心为八瓣宝相花纹,四边中部各有一朵六瓣宝相花纹,并与四角处的侧视宝相花纹连枝。边长37、厚5厘米。脊饰多为残块。ⅠT0503④∶75,为较完整的狮首形套兽。通体施绿釉。长31.5、宽19.5、高25厘米。套兽角残块,施绿釉。残长14.8厘米。
文物保护
1992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八连城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1961年,吉林省政府公布八连城遗址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八连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月12日,渤海遗址(八连城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八连城遗址位于吉林省珲春市国营良种农场西南部。
交通路线
珲春→新安路→龙源西街→1400县道→089乡道→八连城遗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