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襄城遗址

共 185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20

历史沿革

南襄城遗址
20世纪90年代,南襄城遗址被发现。

遗址特点

地理环境
南襄城可能是早期楚城。南襄城遗址历史地理环境与楚人早期聚居地地望可互为印证,据此推断,南襄城有可能是早期楚城。
南襄城遗址
南襄城遗址位置图
南襄城遗址,位于荆山余脉东南,地处沮河上游南岸,北距漳河直线距离21千米、距蛮河直线距离58千米,东距汉水直线距离约90千米,南距长江直线距离约89千米。南囊城西北距景山(荆山之首,沮水发源地)直线距离约63千米,距荆山(漳水发源地)直线距离约36千米。东北距宜城楚皇城遗址(战国晚期楚城)直线距离约86千米。南距枝江万福城遗址(周代聚落遗址)直线距离约96千米。东南距当阳糜城遗址(周代权国都城)直线距离约82千米,距当阳季家湖城址(春秋中、晚期楚城)直线距离约93千米,距荆州纪南城城址(春秋晚期与战国早期楚城)直线距离约115千米。
南襄城遗址
南襄城遗址坐落在南襄社区“百担丘”盆地之中,四面环山,临沮河南岸构筑,坐南朝北,海拔162.4米。
城址
南襄城城址平面布局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垣四角为圆角,四边略向外侧凸出,尤以北垣凸出较为明显;东西长500~580米,南北宽280~410米,周长约1600米,面积0.1933平方千米。该城置四门,西城门和北城门遗迹尚存,城门宽9~10米;北城门面临沮河约140米,有土路直通河岸;东门被洪水冲毁,南门被现代民居叠压。城外四周有沮河、垒石坝沟河、野鸡沟河、笕口河等四水相拥,未见濠沟。
城垣
城垣现存6段,残长共约709米。其中地表现存1段西城垣,高出周边农田1.1~23米,长约185米,距地表深约02~04米;土底宽约9~24.3米,顶宽约1112.6米,厚约1.0~3.38米。其他5段均叠压在地下,长约524米,距地表深约0.3~0.5米,夯土残宽约2~12米,残厚约0.2~1.5米。城垣为人工夯筑而成,构筑在自然砾石和褐红砂岩层之上,其底部未发现早于城垣的文化层;每层夯土厚0.2~0.25米;构造形制为内缓外陡土垣,内坡平缓、坡度14°,外壁陡峭、坡度77°,垣顶未见跺墙,其形制不详。
文化层
南襄城遗址内文化地层堆积较厚,一般厚度在1.5~2.2米,最深遗迹距地表约5米。
遗迹
南襄城城址遗迹分布图
南襄城遗址内现已探明夯土台地7处,祭祀台1处、水塘1处、灰坑遗存11处和长方形排房式建筑遗迹1处。
城址周边遗迹
城址周边分布众多古遗迹。北城门外东北侧有一古陶井和窑址,再东为墓陵岗古墓群和军事要塞南襄堡;西城门外西侧为金包岭古墓群,再向西有一单券石桥,名“火石桥”,俗名“和氏桥”;城北沮河北岸山顶有朝廷观、白鸡寺等古建筑遗址和团包烽火台遗址。由此城沿沮河而下的20千米范围内,两岸分布有从新石器至唐代遗址17处。值得注意的是在南襄城下游发现如此多的墓群,特别是距南襄城南约4.5千米的老君观遗址采集的“西汉蹄形扁腹铭文铜鼎”和“战国窄身直柄铭文铜剑”以及距南襄城遗址东南17千米的双路遗址出的玉柄铜剑和玉器,其等级之高,为王所属,不排除附近有楚王居所的城邑和楚王陵的可能性,亦可与南襄城有关。

文物遗存

南襄城遗址陶片
南襄城遗址采集若干板瓦、筒瓦、陶片及铜块,陶质以泥质夹沙灰陶为主,泥质夹沙红陶、泥质夹沙黑灰陶次之。可辩器物有鬲、豆、盂、壶、釜、盆、罐、瓦等,纹饰主要有细绳纹、粗绳纹、戳印纹、橘皮纹、方格纹、布纹、弦纹等。属于早期楚文化范畴的包芯柱足鬲、盂、盆、罐、甗为代表的陶器群,以及属于西周晚期的细绳纹板瓦、筒瓦等大型建筑构件等均有出土。还出土有青铜剑40余把,最长的一把达62厘米。

研究价值

南襄城遗址所在位置是楚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城址内遗存丰富,对于研究楚国历史文化具有较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南襄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南襄城遗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南襄城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南襄城遗址,路程约35.5千米,用时约51分钟。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