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淖尔城址

共 163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08

历史沿革

怀朔镇最早建于北魏太武帝始光年间(424~428年),当时属朔州管辖。孝文帝正光四年(523年)于怀朔镇置朔州,管辖大安、广宁、中川、太平、附化五郡,共十三县。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朔州内迁,怀朔镇城遂废。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随西北科学考察团途经这里时,曾对古城做过调查,怀疑古城可能是汉代稒阳县故址。
1979年,包头市文物管理处的刘幻真与固阳县文化馆任永利对古城做了初步调查和文物标本收集。同年10月,刘幻真再次对这里进行详细勘测,完成了《固阳县城圐圙北魏古城调查》一文,认为 “城圐圙古城遗址即是北魏怀朔镇故城”。
1980年和1982年,内蒙古自治区考古所与包头文物管理所曾对怀朔古城城址西区靠南的一处建筑物废墟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座佛教殿堂遗址。
2018年,在古城西面河槽建了护坝,以防河槽里的水将古城淹没。
2023年4月初,固阳县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故城遗址周边耕地逐年蚕食城墙本体,导致四面城墙毁损。
白灵淖尔城址

遗址特点

白灵淖尔城址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地势北高南低,现存的墙体仅为一道低矮的土垄,墙体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城墙的东北、东南和西北隅,均保留有角楼台基的遗迹。怀朔古城的东墙长934米,北半段的遗迹尚存,南半段已被河水冲毁;南墙长1416米;西墙长1167米,尚存,南半段被河水冲毁;北墙长1150米,墙体筑于一道岗梁之上,被河水分割为东、西两部分。
城址中可以见到的地面建筑遗迹都集中在西区。这一带地势较高,虽经耕扰,但地表上仍然可以看到瓦砾堆和建筑基址。基址上遍布瓦砾,有筒瓦、板瓦和瓦当等时常随耕地被翻出,并有石柱础夹杂其间。与之相邻的几处建筑遗存虽规模略小,但也都是砖瓦结构。据此推测,这一带应该是当年衙署和官员居所集中地段。
城内西北角加筑有子城,平面呈长方形。东南角有一佛寺遗址。现今还能看到东、南、北三门。在东、南、北三门内,都有街道通至城内,南街与东街在城中心会合,形成丁字街;北街与东街又在其东会合,形成又一处丁字街。古城南现有三眼古井遗迹。

文物遗存

白灵淖尔城址曾发现一尊铜铸小佛像和一批泥塑佛像残片、陶器残片,还发现各种建筑材料,其中有三角形莲花纹砖、莲花纹瓦当。古城遗址中发现的遗物时代特征都很明显。生活器皿中的陶器,装饰纹样有压光暗纹、水波纹、弦纹等,这几种纹饰都是北魏时期特有的风格。建筑材料中的板瓦,瓦身前沿都有手捏成型的滴水槽。莲花纹瓦当的花瓣有瘦长型和宽型两式。前者具有北魏早期特征,后者则流行于北魏平城时代晚期。

文物价值

白灵淖尔城址历史价值重大,故事众多,典型人物突出,是研究古代南北朝历史特别是北魏历史的重要实物佐证。怀朔镇是北魏六镇中规模最大的军事重镇,并且是六镇中唯一有确切置镇年代的军镇。该城址是研究北魏时期军镇规划布局以及防御体系的重要实例,城址内的寺庙遗址是研究北魏时期木结构建筑的重要实例。城址周边分布的墓葬对于研究北魏时期的丧葬风俗以及墓葬形制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白灵淖尔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沿城墙四周向外延伸100米。
建设控制地带:沿文物保护范围向四周延伸200米。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