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谯楼
南谯楼,在歙县县城内,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后历代均有维修(据地方志记载,此楼宋、明二代多次重建)。楼三重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下为门厥,门阙宽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围1米余,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虽历经风雨,多次修缮,但古制古风依旧,为江南一座有名的古谯楼。
文化
建筑特点
南谯楼的城门洞,不是拱门,而是方形的。其门洞上宽下窄。
历史
建筑历史
南谯楼,在歙县县城内,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后历代均有维修(据地方志记载,此楼宋、明二代多次重建)。
历史沿革
南谯楼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就是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古建筑,就是当年徽州府的南谯楼。谯楼,古时建筑在城门上用以了望的楼,夜间在楼上击鼓报更,所以也称鼓楼。南谯楼始建于隋代末年,宋宣和年间重建,明弘治十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中辟方形门阙(宋代风格),底层砖石台基,上木构高台建筑,二层楼阁,副阶周匝,悬山顶,型制奇特。唐代以前,城台均以土夯建筑,所以建筑门楼,必须在门阙靠壁立柱,南谯楼共立柱二十六根,中门阙门扇隐去二根,只显出二十四根,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二十四根柱”。古时楼上置有铜壶,用以滴漏定时,还有鼓具,以及察看星象推算历法的仪器。据说南谯楼历史上曾几经开关,原因是有位甚信风水的知府说,谯楼正门对着“五魁山”(谐音五鬼山),其兆不祥,会招灾引祸,便下令关了谯楼。继任的知府不信邪,下令打开城门……,关关闭闭,几经反复。我们现在见到的南谯楼,是1997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重建的,它基本保持了木构清代风格,门阙为宋代风格。
主要景点
东南邹鲁
“东南邹鲁”额题在南谯楼门外牌坊北面。“邹鲁”原指春秋时期的邹国和鲁国,因孟子生于邹,孔子生于鲁,故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受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徽州社会风气历来崇文好儒,百姓尊奉“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宋室南迁以后,这里文教昌盛,书院私塾遍布城乡,“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