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池遗址

血池遗址

共 3304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4-05-24 09:58

历史沿革

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郊外作,祭,为秦雍四畤中的吴阳上畤。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在秦上畤的基础上建立祠,为汉雍五畤中的北畤。
2008年,合作开展“关中秦汉时期离宫别馆调查”项目,在血池村附近台地采集到零星建筑材料,判断其为一处汉代遗址。
2015年,考古专家对血池村东台地进行了初步勘探,在一处长约120米、宽约20米的台地就发现祭祀坑34处,并钻探带出1件完整玉器。
2016~201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血池遗址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考古发掘和勘探工作。累计勘探面积25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1671处。血池遗址的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2016年发掘雍山夯土台和血池村祭祀坑,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2017年发掘北斗坊村祭祀坑和建筑遗迹,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2018年血池祭祀坑和道路遗迹,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
血池遗址地貌环境与结构布局图

建筑结构

建筑遗迹

建筑基址位于血池遗址东山梁动物祭祀坑发掘区东侧山梁之台地之上,受台地面积所限,诸多建筑因保存不好而未发掘。建筑基址受雨水冲刷及近现代梯田耕种破坏,地面之上部分已不存在,仅残留基础部分。平面近长方形,东西长19.3米、南北宽14.1米,面积近300平方米,残存深度0.6米。建筑基址内分布一定数量长方形小坑,长0.9~1.5米,宽0.5米。其内填土较致密,夹杂碎陶片,推测可能为柱础。建筑基址外为生土,建筑内填土较疏松,包含大量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
祭祀坑发掘区

雍山夯土台

雍山夯土台位于雍山东侧山梁上的小山头之上,其北侧有一个更高的山头,后经历年平整,现为雍州山道观所在。该夯土台地处雍城西北郊外,调查时疑与“郊祀”有关,除位置外,还与周边地形符合“高山之下,小山之上”的地貌关系,同时夯土台本身地形存在落差与文献“坛三垓”的记述相似,推测为“郊祀坛场”遗存。坛场由中心坛与周边广场构成,遗存占地总面积约1600平方米。
“坛”(夯土台)为圜丘状,通高5.2米、基座直径23.5米,下部为粗夯,夯层厚度0.35~0.4米,上层为密实夯,夯层厚度0.06~0.08米。围绕“坛”是一个圜状“琎”(即环围夯土台的围沟),据勘探整个环“地”近圆形,直径31~43.7米,探方内发掘区域呈口大底小状,口宽5米、底宽4.1米、深1.5米。在“琎”的外侧为“场”(较为平整的场地),宽度11.8米,作为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其功能可能为祭祀物品摆放,祭祀乐舞表演、燎祭等祭祀活动的场地。“场”外为“三垓”(即三重台阶平地),中一层台地宽15.3米、二层台地宽12.6米、三层台地宽28米,作为祭祀时不同级别参祭人员站立之处,由于历代耕种,“三垓”所在台地的踩踏面几近消失。
夯土台遗址复原图

血池祭祀坑

血池祭祀坑分布于血池村东侧山梁,即中山梁上。结合近年来勘探情况,中山梁面积约32万平方米,共勘探祭祀坑570处(组),考虑祭祀坑之间打破关系较为复杂,勘探不易辨别,实际推测该道山梁祭祀坑近千座。
2016年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共发掘察祀坑198座。2018年在2016年发掘区南部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清理祭祀坑51座。2016年和2018年两次发掘的祭祀坑类型基本相同,均为车马坑,整体朝向为西北一东南向。
其中形制较大车马祭祀坑,有三种不同形制,其一为较大的竖穴深坑,长3.5米,宽2米,深3~4米,坑内有由四壁侧板、底板及顶板组成的木箱,箱内装有车马一套;其二为窄长形的直筒竖穴坑,长2~2.5米,宽0.8~1.2米,深1~1.5米;其三为竖穴带洞龛坑,部分大小与窄长形竖穴坑相近,坑前带有洞龛,坑壁近洞室口处两侧均设有凹形封门槽,洞龛多已坍塌,部分竖穴土圹近方形,深度略深,洞龛进深0.5~0.8米。的车马坑普遍埋葬真车、真马, 其“木偶”性的明器(专门祭祀鬼神的礼器)化特征突出,显然在当时应该专门有一个行业或者一群人在从事这类礼器的制造。从“车马”祭祀坑展现出的不同形制分析,这应与文献记载历代持续对雍畤祭祀的背景有关。

北斗坊祭祀坑

北斗坊祭祀坑发掘现场
北斗坊祭祀坑位于血池遗址东山梁,该山梁与中山梁隔沟相望,顶部为夯土台所在地,山梁由北向南走势减缓,形成扇形缓坡,祭祀坑即位于山梁南侧缓坡地带,该区域勘探发现祭祀坑数量较多,既有与血池祭祀坑类型相同的车马祭祀坑,也有仅在该区域发现的动物祭祀坑。
2017年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共发掘祭祀坑41座,其中动物祭祀坑27座,车马祭祀坑14座。车马祭祀坑与血池祭祀坑类型相同。动物祭祀坑包括排列整齐的长条形马坑、长方形马坑、小长方形坑、东西向长方形坑等。此类祭祀坑埋葬动物以马为主,部分埋有牛和羊,相对于此前在血池村发掘的车马祭祀坑出土的大量玉器和铜器,该类祭祀坑内出土器物较少,说明两类祭祀坑的瘗埋形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北斗坊B型祭祀坑T0253K1清理后情况

道路及兆域遗迹

文物遗存

研究价值

坛、壝、场、建筑、祭祀坑等各类相关文化遗存所构成的较大分布范围的“畤”完整功能结构的“畤”遗存则属首次发现,它以实际文化内涵印证了雍城这座从秦国迁都之后,历经秦代至西汉武帝时期,它仍继续作为秦皇汉武时期“圣都”,以举行国家最高祭天礼仪活动之功能区的存在,填充了既往整个雍城遗址唯缺郊外以畤祭天遗存的空白,进一步明确了雍城遗址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
对血池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不仅系正史记载中关于在雍地开展的一系列国家祭祀行为之印证,而且成为从东周诸侯国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祭祀活动的最重要物质载体和实物体现,从“透物见人”的角度,此次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对于深化秦汉礼制、秦汉政治、中国古代礼制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于此同时,通过今后以雍山遗址考古成果为契机,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对于当代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通过祭天礼仪以达到“与天滋润,强国富民”之祈愿。据古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先后在雍都郊外置鄜畤、密畤、吴阳上、下诸畤,使这里一度成为国家最高等级的祭祀圣地。汉高祖承秦制,在秦四畤基础上增设北畤,形成雍五畤祭祀系统,规定以皇帝亲往郊祀雍畤作为当朝最高祭礼。尽管文献多有记述,而作为功能结构趋于完整的“畤”文化遗存在雍城却属首次发现。
秦汉时期在雍地创制的成套畤祭礼仪不仅本身蕴含着政治理念、哲学思想、地形地貌、传统规矩和堪舆法则,而且对于古代祭祀制度演变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血池遗址不仅系正史记载之佐证,而且成为自东周诸侯国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祭祀的重要物质再现,从“透物见人”的角度,这批考古资料对于深化秦汉礼仪制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保护措施

2018年7月18日,血池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血池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位置

血池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柳林镇血池村。

交通

公交:乘凤翔36路至沟西站下车,步行1.4千米达到血池村。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