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子城遗址
共 1817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1985年8月,考古人员对顶子城遗址的第二生活区进行了一次试掘。
1992年,顶子城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7月,顶子城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顶子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
遗址特点
顶子城遗址
顶子城遗址区域呈不规则的圆形。周长315米,总面积为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2.5米。遗址中现存数重用石头垒砌的半圆形矮墙和一些平坦的圆形、方形、长方形生活区。生活区周围有石头垒砌的矮墙,最高有2米,最低0.4米。该遗址还有内围墙和外围墙之分,间距为40米。围墙基高3米,垒墙用的石料大小不等,均为当地青灰石质不规则石板和石条,墙基宽窄不均。遗址内属黄砂土质,没有植被。
文物遗存
在顶子城遗址中采集的遗物有陶器、石器、铜器等。陶器以褐陶和灰黑陶为主,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和划纹,器形有鬲、氟、豆、瓮、大口尊、钵、筒形罐等;石器有石斧、石杵、石锛、石球等;发现铜斧1件及勺形器1件。
在遗址北侧山根还发现石板墓群一处,但经多年雨水冲刷,均已被毁,仅存散乱石板,石板长约10—60厘米,厚约10——20厘米。从散乱的石板中发现铜勺形器一残碎片和一件完整的玉壁。
研究价值
顶子城遗址是平泉几百处“夏家店文化”上、下层遗址中内涵最丰富、器物类型最典型的遗址。采集到的遗物有很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它的发现为研究平泉历史乃至承德及东北地区夏商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城墙是城市发展的显著标志之一,中的筑城史十分悠久,顶子城遗址出现了以数重石头垒砌的半圆形短墙,石头短墙高0.4——2米,垒墙所用石料大小不等,墙基宽窄不匀,说明城墙建造得还很不成熟。
历史文化
夏家店文化
夏家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于1960年在赤峰市郊区五家店乡夏家店村,首次发现代表商朝早期的中国北方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期,夏家店文化时期遗址,在平泉县13个乡镇都有发现。
山戎族
山戎族
顶子城遗址,位于平泉县茅兰沟乡北山之上,根据史料分析。此城是春秋、战国时期山戎族的居住生活地。春秋时代,燕国的北部、东北部分布着山戎族,因其居住在深山峡谷中,故被称为山戎;又因其居住在中原北部,又被称为“北戎”。山戎、北戎,指的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也称为山戎国。山戎族以“射猎禽兽为生,随畜牧而转移,各分散溪谷,勿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山戎族是个游牧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性骠悍,善骑射。顶子城石砌城墙,主要用于人居住防止野兽袭击,或用于圈马之用。顶子城东北的小王子城又称“马圈子”,即为圈马之处。山戎族原来主要活动于燕山以北地区,即今河北省承德地区,以及与之毗邻的辽宁省朝阳地区。进入春秋时代,中原诸侯国互相征战,争当霸主,无暇顾及边疆其他民族的袭扰,山戎族便乘机发展强盛起来。山戎族的军事势力,已经越过燕山,到达秦皇岛卢龙县,以及迁安、滦县等地区,并频频袭扰燕国。公元前664年,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给山戎族以重创。燕国收复了无终、令支、孤竹等属国。山戎族从西周到春秋时代,延续了400多年。春秋晚期,其势力已大为削弱。燕昭王时,燕将秦开率兵袭破东胡,拓地千余里,连同山戎族的残余部落一同消灭。至战国时期,山戎族已销声匿迹。
保护措施
1993年7月,顶子城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制定了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以顶子城遗址最外一道墙向四周各外扩50米。
建筑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的边线为基线向外四周再各扩5米(西南到悬崖边)。1993年7月,顶子城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顶子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顶子城遗址位于河北省平泉县茅兰沟乡烧锅营子村东山顶,西南为陡崖,西北山脚下为黄土坡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