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华古山寨遗址

庆华古山寨遗址

共 1831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1981年,发现庆华古山寨遗址。
1985年8~9月,庆华古山寨遗址发掘清理出房址2座,灰坑、窖穴各1个,出土各类器物300多件,以陶器为主,还有铜器、骨器、石器。
庆华古山寨遗址愿景
2006年、2008年,对庆华古山寨遗址复查。

遗址特点

综述
庆华古山寨遗址位置图
庆华古山寨遗址高出河面约15米,其北有一条东西向大路,东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由南向北流过注入松花江。围绕遗址有一座楠圆形古城,城周长约650米,城墙顶宽2米,底宽5~7米,城内堆积厚1米余。在城的东、南、北有三个城门址。城与公路之间是经长年雨水冲刷而形成的东西向的断崖。
地层堆积
第一层:耕土层,黑灰色,质地松软,厚约15~20厘米。
第二层:黑灰色,质较硬,厚约0.90~1米。所含遗物以陶器为主,有夹砂褐陶、泥质揭陶、泥质红衣陶、泥质彩陶;器形有鬲、罐、瓮、匜、碗、豆;还有石、骨、铜、铁器和大量的兽骨。房址、窖穴、灰坑均被此层所叠压,打破第三层。
第三层:黑土,质硬,厚约10厘米,出土遗物与第二层一致,数量较少,内有少量碳渣。再下为原生土。
房址
房址,两座。F1位于T2、T4扩方内,大部分已破坏,仅存部分居住面和灶的残部。居住面上发现少量红衣陶片。
庆华古山寨遗址F2平面图
F2,位于探沟北壁东部城墙下。上部被城墙破坏,结构不详。房址为半地穴式,平面呈方形,边长3.40米,残高15厘米。居住面平滑坚硬,被火烧烤过,呈红褐色。房内偏东南角有二块石头,石头下有直径约1米,深20厘米的锅底形灶坑,内堆积有大量的烧土和炭屑等。居住面上发现几片夹砂褐陶片和两片彩陶片以及陶塑猪。
窖穴
窖穴,位于T2、T4探方中部,口为椭圆形,东西长4.85米、南北宽3.9米、深3米。直壁,平底。容穴堆积为黑灰土,土质较松软,内有大量的烧土块、木炭等。发现的遗物有夹砂敛口瓮、双耳罐、实把豆、板状器耳、柱状器耳、彩陶钵、红衣陶壶。
灰坑
灰坑,位于T2东壁及扩方内圆形长2.55米、宽2.05米、深0.75米,斜壁,圜底。发现少量的夹砂陶和彩陶片。

文物遗存

综述
庆华古山寨遗址出上器物共有三百多件,主要以陶器为主,还有铜器、铁器、骨器。
陶器
陶器以夹砂陶为主,约占总数的58%;其次为彩陶,占总数的22%;红衣陶占总数的18%,还有少量的泥质陶。
庆华古山寨遗址陶器图
夹砂陶主要呈褐色,皆手制,多系泥条盘筑法制成,火侯不高,烧制时因氧化不均而颜色不纯,一般呈黑褐色和黄褐色,以素面为主,个别口部饰有附加堆纹,器形有瓮、罐、豆、盆、碗、匜、甑、鬲。
红衣陶器均经磨光,皆手制,多系泥条盘筑法而成,火候较高,烧制前打磨光,器壁较薄,红衣呈橙红色,主要器形有壶、罐。
彩陶主要在黄褐胎上饰红褐彩,纹饰有三角、菱形、几何纹和横带纹,皆手制,多系泥条盘筑法制成,火候较高,个别器物有桥状耳,主要器形有罐、豆、盆、钵、碗、鬲。
庆华古山寨遗址出土云纹陶片
泥质陶主要黄褐色,皆手制,多系泥条盘筑法制成,火候不高,以素面为主,个别饰附加堆纹,器型有罐、豆、盆、小陶盅。
骨器
骨器较多,均为手制。器形种类较多,主要有纺轮、骨锥、骨镞、骨梳等。
铁器
铁器共4件,制法皆为双范合铸,刀背上可看出合缝。

研究价值

庆华古山寨遗址属松花江地区,位于松嫩平原西南部。这一地区是吉长地区与松嫩平原的接触地带,是两个地区原始文化交流的通道,在研究这一地区文化面貌特征,相互交流与影响等问题上,占有一定的位置。遗址除以彩陶、黑陶为其自身特征外,还可以看到周围地区不同文化遗存的因素反映了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当时人们在经济文化、生产技术等方面来往交流的历史情况。庆华古山寨遗址的发掘,为了解这类文化遗存的性质、年代和与已知文化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基础材料。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庆华古山寨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庆华古山寨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庆华村城子屯北200米的北冈南坡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庆华古山寨遗址,路程约8.2千米,用时约17分钟。
浏览 1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