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大观楼

联合创作 · 2023-08-06 01:53

宜宾大观楼地处四川省宜宾市中心的西街口,建于明代(一说是唐代韦皋所建),又名谯楼(古时筑于城门上用以燎望的楼),因为形似北京的天安门,在当地有“小天安门”之称。其是宜宾市的标志性建筑,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

文化特点

谈及宜宾的文化标志,非大观楼莫属。毫不夸张地说,从古至今,大观楼一直是宜宾人生活中的主角。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坐标,更是因为它承载着宜宾的文化,见证着戎州历史,经历了4个世纪的风雨洗礼。

建筑特点

宜宾大观楼高28米,长31.6米,宽20.4米,呈长方形,整个楼分四层。底层用石砌,中有十字形通道,可容车马通行。楼西,有两道各29级的石梯,直通楼厅。上面三层,全系斗拱木质结构,四角飞檐,凌空翘首,四崐周棂窗,高敞明丽。在二楼东檐端,挂有“大观楼”三字匾额,每字见方1.5米,酣畅淋漓,挺拔雄健,是乾隆年间知府托隆的幕僚冀宣明所书;西檐下,有“西南半壁”四字匾额,潇洒流畅,俊秀苍劲,为清代华阳顾汝修书,整个楼形建筑精美典雅,巍峨雄壮,保持了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形似北京的天安门。

历史

建筑历史

宜宾大观楼建于明代(另有唐代韦皋建之说),清嘉庆年间焚毁,乾隆乙酉年(1765年)重建。解放前,大观楼年久失修,楼台窗棂残破不全,栋梁屋檐腐蚀,楼下通道成了乞丐栖息之地,楼上则为观火报警和关押“壮丁”之所,整座楼宇萧瑟凄凉。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葺大观楼,使之焕然一新,比以前更加雄伟壮观。游人既可到楼内图书馆看书,又可登楼欣赏古建筑的精湛艺术(该楼以封闭,无法入内参观)。文化大革命期间,大观楼曾改为东风楼,文革后,恢复大观楼名称。1981年8月,大观楼被宜宾地区行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

2013年5月,宜宾大观楼升级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宜宾的“东街”、“西街”两条主干道正是以大观楼作为分界,毫不夸张地说,大观楼就是宜宾的一座地标性建筑。有关“大观楼”一名的由来则有这样一个说法:当时宜宾城区很小,高楼并不多,除了水东楼、鼓楼街的鼓楼,大观楼是整个宜宾最高的,站在楼上,可观三江汇流,一览整个宜宾城区。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