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

大观楼

共 3698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4-05-24 11:59

历史沿革

康熙二十年(1682年),湖北僧人乾印和尚在近华浦创建观音寺。
大观楼长联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路过此地,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鸠工备科相继修建了近华浦的摧耕馆、观稼堂、牧梦亭、漏月亭、澄碧堂和大观楼,沿堤先后辟浴兰渚、唤度矶、涤虑湾、问津港、送客岛、适意川、忆别溪、合舟亭,聚渔村等亭、台、楼、阁、夹种桃柳,点缀湖山风景,楼阁建好后,他发现站在楼上,一眼望去,碧波荡漾,渔帆点点,心旷神怡,大有观,于是取名大观楼。
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觐光主持重修大观楼,将原来的二层增建为三层。观音寺僧净乐重修观音寺时,又于寺后建华严阁五间三层,高于大观楼丈馀。净乐善诗联,华严阁落成时撰刻一副长联,世称“净乐长联”。
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帝奕詝询兵部侍郎、云南晋宁人何彤云滇池湖势,何彤云“历陈大观情形”,咸丰遂题赐“拔浪千层”匾。
咸丰七年(1857年),云南“回民起义”,由东、南、西三面进攻昆明,迤东回民马德新、马如龙、徐远吉一道率领滇南回民起义军进攻昆明。5月21日,滇南起义军进围昆明时与守城清军开战,南城外六街三市火光冲天。南面由滇池乘舟进攻的回民路过近华浦时,放火将大观楼及其后的观音寺、华严阁一并烧毁。
同治三年(1864年),云南提督马如龙主持重建大观楼,历时两年,并亲自为重建落成后的大观楼题写了《重建大观楼记》手札。现存大观楼即为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
清光绪二年(1876年),近华浦大水,两廊皆圮,楼亦倾斜,光绪九年(1883年),总督岑毓英重修。
大观楼

建筑格局

结构

大观楼为一座三重檐攒尖顶云南传统古建筑,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底层建筑面积为140平方米。四周设有月台,南面面水,月台东西方向宽21.30米,进深4.75米,台高1米,设有石栏杆,通过七级台阶下到地面,使大观楼的正面蔚为壮观。月台南北方向长18.90米,北面月台因西面缩回,宽18.60米,进深2.40米,由于北面地坪抬高,月台仅0.15米高。整个月台周边为石灰岩方整石所砌,上墁石板,建筑西面和长廊相接(长廊为后建)。
大观楼的平面布局简洁,主要入口在南北向,东西向各有两道拱形小门。两座楼梯在建筑东西两侧,从底层上楼到二层,经过廊再进入室内,走廊和室内用樘板门窗分隔;三层没有外廊,通过楼梯直接进入室内。
大观楼主体为三层全木框架穿斗结构,定底层室内地坪标高为±0.00米,则二层楼地板标高5.45米,三层楼地板标高9.70米,屋顶标高(含宝顶)17.30米。台明为石砌,略宽出墙面,高0.51米。方形布局的柱子分为檐柱、金柱两层,金柱由四根间距为5.2米、柱径0.4米、收分0.7%的通天柱从底层直伸到三层屋面,和梁架一起构成支撑建筑的主体框架。
大观楼

特点

大观楼檐柱逐层退台内收,底层的檐柱离金柱中2.80米,包在0.7米厚的金包银(金镶玉)墙内,二层檐柱内退1.3米,三层檐柱再内退0.8米。上层檐柱固定在下层金柱和檐柱之间的穿插枋上,穿插枋由4根直径为0.2米的园木重叠组成,并穿过檐柱形成檐口的挑头。为加强该建筑的稳定性,四棵通天柱的正升达3/100。下面两层屋面是靠上部柱子向内退台部分及檐口部分组成,底层屋面正沟长3.1米,二层屋面正沟长2.8米,屋脊靠四根角梁起翘,角梁两边设抱刀枋来固定翼角椽子。
顶层屋面的做法是:在金柱两边的金檩上2/5的地方置抹角梁,四个角有4根抹角梁,在抹角梁中45度设内金枋、内金檩,在上下两根内金枋之间安装了两层云南古建特有的装饰构件如意托和吞口。支撑内金枋不仅靠抹角梁,也依靠了檐口的挑头,挑头巧妙的利用杠杆原理,以金枋为支点,以挑头为挑杆来悬挑檐枋(檐枋的跨度为9米),一方面缩小檐枋的跨度,实际上也起到了减轻内金枋重量的作用。在内金檩上设吊顶,和四周的装饰构件一起形成屋顶天花。
在屋面的四个转角,分别沿45度方向安置了角梁形成了屋脊的主要构件,4根角梁直伸到屋顶,和悬空的雷公柱用鱼尾榫扣在一起,角梁下部和金檩、檐檩固定。该建筑上面两层因角梁下部过重,而采用一根柱子撑住角梁,下部落在下层屋面角梁上,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均衡得体。顶层攒尖顶屋面举架6举,出檐1米,未设檐口桁条,屋面椽子断面均为园形,未设飞椽。二、三层楼面做法为采用两根长9米多、高0.2米、间距有3米多的工字钢置于南北向的横梁上,上置楼楞、楼板、下置平大观楼为单体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坐北向南,立于占地402平方米的两级石台基之上。楼阁本体平面为长方形,面阔17米,进深10米,占地170平方米。楼高三层18米,三层檐黄色琉璃瓦四角攒尖顶。该建筑整幢建筑的大木断面尺寸较小,除底层柱断面直径为0.4米外,梁枋断面直径最大也就是0.2米,承重较大的部位采用多根梁枋重迭受力。室内的两把楼梯设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内外两柱之间的空间而又避开了来自上部梁的干扰。
大观楼屋面采用金黄色琉璃筒瓦、脊、宝顶及兽头,灰色底瓦。宝顶造型独特,宝顶和四脊上的走兽之间坠一铁链。脊采用七线脊,即用七层构件组成的脊(用花蓝、托盘砖、瓦组成)。挑头采用龙头状木雕,由于挑头过长,固挑头下安有吊牙(装饰物)。两层檐枋之间设有吞口和如意托(装饰物),檐枋下有挂落(北方称倒挂楣子)。大门的安装,下用石门枕,上用连楹,门扇、窗扇的中部为透空斜格梅花纹样、两头为木浮雕,门窗均漆果绿色。建筑外装修为栗色柱、白墙,柱头、梁坊采用云南风格彩画。

文物遗存

大观楼内保存有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撰文的《重建大观楼碑记》一通,记载了大观楼的历史变迁。

历史文化

文化活动

至2021年,大观楼已举办十七届荷花展(、二十六届大观金秋菊展,2021年共展出公园缸栽荷花3000余盆,荷花、睡莲及各种水生植物200余亩,西区花海小荷塘22个以及小巧精致的睡莲。每于每年春节期间举办春节元宵灯会,定期举办

诗词楹联

主词条:
大观楼建成以来300多年间,积累了众多书文俱佳的诗词楹联,其中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昆明寒士孙冉翁所撰180字长联状景怀古,情景交融,文采飞扬,对后来全国各地长联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大观长联上联写滇池风光,似一篇风光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称其为“从古未有,别创一格”。一楼南门匾额为李漱泉书“大观楼”。北门匾额为题书“真大观也”。联为清宋湘撰书“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咸丰皇帝题赠“拔浪千层”匾挂于二楼正中。题书《登楼即事》则在三楼室内。

文物价值

大观楼既为滇中古建筑珍品,又与其长联相映增辉,形成滇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昆明深厚的人文积淀相结合的文化景观。
大观楼结构稳重精巧,和谐美观,体量适中,庄重秀丽。既与中国主流传统建筑文化一脉相承,同时,其昆明“五墨”彩绘及挑檐檩枋头木雕均为象头或花卉图形等,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文化色彩,体现了中原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的交融。

保护措施

民国八年(1919年),修葺大观楼及公园券拱牌坊式大门,将孙铸(字铁舟)同治年间榜书“大观楼”三字的石刻板,嵌于园门,并为孙铸所书题写了跋识,叙述了马如龙请孙铸楷书楼匾之经过。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云南省主席嘱时任昆明市长修葺近华浦,庾恩锡聘请造园大师协助。“仿西湖之白堤、苏堤,则三桥鼎峙”,修筑长堤,环浦可通人行。“增一榭,如秋月平湖”,大观楼前“峙三塔如三潭印月”。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云南省政府在意大利为唐继尧铸戎装骑洋马铜像,海运至越南海防,由海防经滇越铁路运抵昆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月,吊装安置在近华浦广场中央,1959年拆除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观楼曾于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进行维修。
1983年,大观楼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为迎接,云南省市政府投资2500万元,征用近华浦西面197.4亩土地,开辟大观西园。大修时,遵守修旧如旧原则,并将之前违反古建修缮原则处进行了恢复,使大观楼建筑尽可能重现本来面貌。
2013年5月,大观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位置信息

大观楼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大观路284号大观公园内。

门票

免费开放,门票包含于大观公园门票内,成人26元,优惠票13元。

交通

公交:乘坐昆明公交52、100、104路到大观楼公园站下车即是。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