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6-01-01 00:00

(2007年3月9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推进奔小康,再造一个新汕尾”的总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初步统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47.47亿元,比2005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35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03.6亿元,增长23.9%,第三产业增加值88.51亿元,增长14.3%。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地级以上市中排第8位,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在全省地级以上市中排名均保持前列。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排第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排第4位,外贸出口总值增长速度排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排第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排第8位。经济运行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4.0:39.7:36.3调整为22.4:41.9:35.7,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加大,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

  市区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1.7%,其中食品上升3.5%,医疗保健上升1.3%,居住上升2.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升0.2%,交通上升3.4%,通讯下降2%。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2006年末,全市16.71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2.10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6.32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基金全年征缴收入3.02亿元,年末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72亿元,分别增长31.0%和39.2%。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仍不合理,经济外向度不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较大。
二、农业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开展“双融双建”活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民增收减负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年农业总产值97.29亿元,增长6.2%全年粮食总产量52.54万吨,增长2.4%,蔬菜产量76.98万吨,增长8.8%,水果总产量15.79万吨,增长6.8%。
着力海洋资源保护与海域环境管理,加强渔业执法和安全生产,继续抓好伏季休渔工作,促进了全市渔业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2006年水产品总产量59.92万吨,增长5.6%。其中海水产品产量55.92万吨,淡水产品产量4.00万吨,分别增长5.5%和6.7%。
畜牧业稳定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1.77万吨,增长8.9%,其中猪肉产量7.59万吨,增长8.3%,禽肉产量3.48万吨,增长10.5%。全年肉猪出栏量累计112.67万头,增长7.1%,生猪年末存栏量41.61万头,增长9.0%。累计家禽出栏量3154.44万只,增长9.9%。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58.1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4%;化肥施用量(折纯)7.49万吨,增长16.8%;农村用电量61808万千瓦时,增长6.4%。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78.56亿元,增长2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6.58亿元,增长30.0%。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拉动经济增长9.2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中,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市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完成产值96.49亿元,增长41.0%,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5.8%。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42.94亿元,增长30.4%;其中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84.91亿元,增长43.6%,占销售产值的59.4%。
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效益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3.2%,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2.91亿元,增长63.2%。从所有制结构看,外资企业发展迅猛。从经济规模结构看,规模以上工业和大中型工业比重明显上升。从工业产业层次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速,重型和外向型更趋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明显上升,累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1亿元,增长40.4%,占比例达39.3%。
建筑业快速发展。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施工产值16.69万元,比上年增长140%。房屋施工面积296.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78.6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9.7%和5.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张。2006年,全市努力营造良好宽松投资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投入,民间投资迅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30亿元,同比增长31.0%。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1.89亿元,增长25.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2.44亿元 ,增长45%。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3.14亿元,第二产业投资55.12亿元,第三产业投资76.04亿元,分别增长16.3%,14.8%和51.4%。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51.88亿元,更新改造投资9.22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22亿元,分别增长24.5%、16.6%和36.2%。重点项目的加快建设,大大加强了我市水利、能源、交通、市政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加强我市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为今后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改善消费环境以及投资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3亿元,增长52.7%。
2006年全市已动工重点项目22个,共完成投资25.72亿元。已竣工的项目有省道S242线海城至丽江段改造工程,市人民医院传染病楼等;进展较快的项目有500千伏汕尾(茅湖)输变电及500千伏汕尾电厂送出工程,汕尾海关业务技术用房和信利TFT增资扩产项目等。
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或效益有:新建改建公路410公里;长途电缆线路长度396公里;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68.6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3座1350延长米;各类院校学生席位12100个,建筑面积27550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购置38辆;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1万吨/日,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11.2公里。
五、交通和邮电业
初步核算,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4.20亿元,增长11.5%。
全市继续加快公路建设,全市现有公路通车里程达5159公里。完成货运周转量151886万吨公里,增长13.2%,其中公路运输周转量150906万吨公里,增长15.7%。完成客运周转量354054万人公里,增长10.1%,其中公路运输周转量353787万人公里,增长10.1%。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6.78亿元,增长29.5%。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56.05万户,比上年下降0.87%,其中,城市26.97万户,乡村29.0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5.57万户,增长26.2%。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出现较好的增长势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转变、消费环境的改善,消费需求逐步提升。2006年,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3.94亿元,同比增长18.1%,剔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6.1%,实际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8个百分点,创10年来同期最高增幅。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6.72亿元,增长18.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2.13亿元,增长15.7%;其他行业零售额5.09亿元,增长11.9%。分城乡看,县及县以上消费品零售额82.17亿元,增长17.0%;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71.77亿元,增长19.4%。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经济成效显著。2006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547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出口总值8543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1%。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5750万美元,增长52.0%;加工贸易出口60428万美元,增长31.9%。从经营主体看,“三资”企业占主导地位,累计出口77306万美元,增长44.6%。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4522万美元,增长19.9%;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9个,合同外资额28235万美元,合同外资额比上年增长11.5%。
旅游业稳定发展。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接待过夜游客164.24万人次,增长8.6%,其中接待国际游客、港澳台同胞2.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8%。全市旅游总收入15.70亿元,其中外汇收入479万美元,分别增长15.7%和5.3%。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形势稳定,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币存款余额164.35亿元,比年初增长16.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7.28亿元,企业存款余额18.4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7.4%和9.6%。金融机构各项本币贷款余额65.2亿元,比年初增长13.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5.09亿元,比年初增长1.6%,中长期贷款余额29.65亿元,比年初增长31.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73亿元,比年初增长14.2%。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增长9.7%,农业贷款增长12.6%,商业贷款下降24.2%。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各类保费收入14642万元,赔款、给付金额3558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继续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办学体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积极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工作,不断加强高中阶段教育。2006年,我市成功引进了由信利半导体公司计划投资2亿元兴建的华师附中汕尾学校;全市53.92万人(其中小学39.92万,初中14万)享受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市高考前三批A线入围数达到4841人,创历年高考最好成绩。
全市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3.48万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19.04万人,小学在校学生50.55万人;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109人;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中)在校学生913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9%,小学五年保留率97.89%,初中三年保留率95.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2.46%。
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科技强省战略部署,积极实施“科技兴市”战略,科研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2006年,我市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9项,其中30个获省立项;专利申请受理量达241项,专利申请授权量达119项。积极实施“人才兴市”战略,科技队伍进一步扩大,2006年末,全市现有各类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06万人,比上年增长12.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加快文化公共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强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丰富大众文艺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成功举办了“纪念彭湃同志诞辰110周年活动”等一系列文艺活动。《汕尾日报》、汕尾电视台增设栏目,加强了宣传舆论力度。全市公共图书馆4个,图书藏量12.9万册件。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卫生部门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卫生监督执法检查力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各地不断加大卫生投入,基层卫生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卫生建设取得新进展。2006年末,全市拥有医院、卫生院81个,医院、卫生院床位4056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188人,其中医生2553人,注册护士1366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市继续认真贯彻《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力推进竞技体育工作。2006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各类比赛中获金牌18枚、银牌9.5枚、铜牌6.75枚。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6年,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加大人口控制和计生目标管理力度,人口的自然增长得到控制。据公安部门统计,20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23.23万人,比上年增长2.5%。
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据住户抽样调查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4007元,增长4.2%;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19元,增长6.1%,人均消费支出7373元,增长2.9%。据劳动工资统计,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4940元,增长11.5%。

注:1、本公报统计资料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邮电业务总量完成额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附表1:2006年市场价格变化情况

附表2:2006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注:工业产品产量统计范围是全部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

时光轴

RAG3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07年3月9日)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推进奔小康,再造一个新汕尾”的总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初步统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47.47亿元,比2005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35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03.6亿元,增长23.9%,第三产业增加值88.51亿元,增长14.3%。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地级以上市中排第8位,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在全省地级以上市中排名均保持前列。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排第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排第4位,外贸出口总值增长速度排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排第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排第8位。经济运行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RAG-ES2024-09-10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4.0:39.7:36.3调整为22.4:41.9:35.7,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加大,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  市区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1.7%,其中食品上升3.5%,医疗保健上升1.3%,居住上升2.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升0.2%,交通上升3.4%,通讯下降2%。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2006年末,全市16.71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2.10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6.32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基金全年征缴收入3.02亿元,年末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72亿元,分别增长31.0%和39.2%。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仍不合理,经济外向度不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较大。 二、农业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开展“双融双建”活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民增收减负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年农业总产值97.29亿元,增长6.2%全年粮食总产量52.54万吨,增长2.4%,蔬菜产量76.98万吨,增长8.8%,水果总产量15.79万吨,增长6.8%。 着力海洋资源保护与海域环境管理,加强渔业执法和安全生产,继续抓好伏季休渔工作,促进了全市渔业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2006年水产品总产量59.92万吨,增长5.6%。其中海水产品产量55.92万吨,淡水产品产量4.00万吨,分别增长5.5%和6.7%。 畜牧业稳定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1.77万吨,增长8.9%,其中猪肉产量7.59万吨,增长8.3%,禽肉产量3.48万吨,增长10.5%。全年肉猪出栏量累计112.67万头,增长7.1%,生猪年末存栏量41.61万头,增长9.0%。累计家禽出栏量3154.44万只,增长9.9%。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58.1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4%;化肥施用量(折纯)7.49万吨,增长16.8%;农村用电量61808万千瓦时,增长6.4%。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78.56亿元,增长2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6.58亿元,增长30.0%。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拉动经济增长9.2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中,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市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完成产值96.49亿元,增长41.0%,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5.8%。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42.94亿元,增长30.4%;其中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84.91亿元,增长43.6%,占销售产值的59.4%。 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效益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3.2%,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2.91亿元,增长63.2%。从所有制结构看,外资企业发展迅猛。从经济规模结构看,规模以上工业和大中型工业比重明显上升。从工业产业层次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速,重型和外向型更趋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明显上升,累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1亿元,增长40.4%,占比例达39.3%。 建筑业快速发展。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施工产值16.69万元,比上年增长140%。房屋施工面积296.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78.6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9.7%和5.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张。2006年,全市努力营造良好宽松投资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投入,民间投资迅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30亿元,同比增长31.0%。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1.89亿元,增长25.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2.44亿元 ,增长45%。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3.14亿元,第二产业投资55.12亿元,第三产业投资76.04亿元,分别增长16.3%,14.8%和51.4%。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51.88亿元,更新改造投资9.22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22亿元,分别增长24.5%、16.6%和36.2%。重点项目的加快建设,大大加强了我市水利、能源、交通、市政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加强我市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为今后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改善消费环境以及投资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3亿元,增长52.7%。 2006年全市已动工重点项目22个,共完成投资25.72亿元。已竣工的项目有省道S242线海城至丽江段改造工程,市人民医院传染病楼等;进展较快的项目有500千伏汕尾(茅湖)输变电及500千伏汕尾电厂送出工程,汕尾海关业务技术用房和信利TFT增资扩产项目等。 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或效益有:新建改建公路410公里;长途电缆线路长度396公里;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68.6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3座1350延长米;各类院校学生席位12100个,建筑面积27550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购置38辆;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1万吨/日,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11.2公里。 五、交通和邮电业 初步核算,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4.20亿元,增长11.5%。 全市继续加快公路建设,全市现有公路通车里程达5159公里。完成货运周转量151886万吨公里,增长13.2%,其中公路运输周转量150906万吨公里,增长15.7%。完成客运周转量354054万人公里,增长10.1%,其中公路运输周转量353787万人公里,增长10.1%。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6.78亿元,增长29.5%。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56.05万户,比上年下降0.87%,其中,城市26.97万户,乡村29.0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5.57万户,增长26.2%。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出现较好的增长势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转变、消费环境的改善,消费需求逐步提升。2006年,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3.94亿元,同比增长18.1%,剔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6.1%,实际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8个百分点,创10年来同期最高增幅。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6.72亿元,增长18.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2.13亿元,增长15.7%;其他行业零售额5.09亿元,增长11.9%。分城乡看,县及县以上消费品零售额82.17亿元,增长17.0%;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71.77亿元,增长19.4%。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经济成效显著。2006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547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出口总值8543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1%。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5750万美元,增长52.0%;加工贸易出口60428万美元,增长31.9%。从经营主体看,“三资”企业占主导地位,累计出口77306万美元,增长44.6%。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4522万美元,增长19.9%;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9个,合同外资额28235万美元,合同外资额比上年增长11.5%。 旅游业稳定发展。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接待过夜游客164.24万人次,增长8.6%,其中接待国际游客、港澳台同胞2.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8%。全市旅游总收入15.70亿元,其中外汇收入479万美元,分别增长15.7%和5.3%。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形势稳定,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币存款余额164.35亿元,比年初增长16.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7.28亿元,企业存款余额18.4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7.4%和9.6%。金融机构各项本币贷款余额65.2亿元,比年初增长13.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5.09亿元,比年初增长1.6%,中长期贷款余额29.65亿元,比年初增长31.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73亿元,比年初增长14.2%。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增长9.7%,农业贷款增长12.6%,商业贷款下降24.2%。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各类保费收入14642万元,赔款、给付金额3558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继续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办学体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积极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工作,不断加强高中阶段教育。2006年,我市成功引进了由信利半导体公司计划投资2亿元兴建的华师附中汕尾学校;全市53.92万人(其中小学39.92万,初中14万)享受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市高考前三批A线入围数达到4841人,创历年高考最好成绩。 全市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3.48万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19.04万人,小学在校学生50.55万人;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109人;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中)在校学生913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9%,小学五年保留率97.89%,初中三年保留率95.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2.46%。 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科技强省战略部署,积极实施“科技兴市”战略,科研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2006年,我市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9项,其中30个获省立项;专利申请受理量达241项,专利申请授权量达119项。积极实施“人才兴市”战略,科技队伍进一步扩大,2006年末,全市现有各类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06万人,比上年增长12.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加快文化公共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强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丰富大众文艺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成功举办了“纪念彭湃同志诞辰110周年活动”等一系列文艺活动。《汕尾日报》、汕尾电视台增设栏目,加强了宣传舆论力度。全市公共图书馆4个,图书藏量12.9万册件。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卫生部门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卫生监督执法检查力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各地不断加大卫生投入,基层卫生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卫生建设取得新进展。2006年末,全市拥有医院、卫生院81个,医院、卫生院床位4056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188人,其中医生2553人,注册护士1366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市继续认真贯彻《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力推进竞技体育工作。2006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各类比赛中获金牌18枚、银牌9.5枚、铜牌6.75枚。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6年,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加大人口控制和计生目标管理力度,人口的自然增长得到控制。据公安部门统计,20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23.23万人,比上年增长2.5%。 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据住户抽样调查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4007元,增长4.2%;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19元,增长6.1%,人均消费支出7373元,增长2.9%。据劳动工资统计,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4940元,增长11.5%。RAG-ES2024-09-10
注:1、本公报统计资料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邮电业务总量完成额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附表1:2006年市场价格变化情况附表2:2006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RAG-ES2024-09-10
浏览 6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