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剧场

易俗社剧场

共 1357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09:56

历史沿革

易俗社剧场是民国元年(1912年)8月13日在西安成立的的秦腔演出及戏曲教育团体,初名“西安易俗伶社学社”,后易名“西安易俗社”。
民国三年(1914年)4月,陕西省督军陆建章获得此园,予以整修。
民国六年(1917年)6月,易俗社秦腔团体购得“宜春园”,对其改建维修。
民国八年(1919年)6月,因剧场倾圯,重新修整,10月修理落成,同日举行纪念会。
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由“陆尚德堂”房地,于剧场东南修建露天舞台,砖木席棚结构,从剧场舞台东楼至露天舞台架设天桥相通。3月(阴历二月一日)工竣开演。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封至模总设计并监修,对剧场进行了重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封至模设计并监修了剧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日本飞机炸毁剧场的八角飞檐屋顶,抗战胜利后修补。
1964年,西安市人民政府拨专款重修了剧场。
1966年,拆除池厅两侧栅栏,取消站位,增设靠椅,使全场席位增至900席。
易俗社剧场

建筑格局

易俗社剧场
易俗社剧场为砖木结构,歇山重檐屋顶。外围南北长42米,计14间;东西宽18米,分6间;南边5间作戏台,台高1米,台口高6.48米,台口宽8.68米,进深14.34米。厅内沿东北西三面建两层木质转角楼,东西楼长15米,宽3米,北楼面宽与进深皆12米。楼下中间设池厅,两侧设偏座;楼上按间设包厢,东西各5间,北有4间,共14间。文武场面隐置在两边侧幕里,内设靠背连椅,椅背附有茶几。剧场东南的露天舞台,为砖木席棚结构,从剧场舞台东楼至露天舞台架设天桥相通。在二楼东西包厢前续接了1米宽的楼板,设了楼座;实行对号入座;偏座后架设木栏。剧场北门墙为水泥墙,北楼为钢筋水泥梯形楼面,有12排沙发椅;场地为坡地,池厅设置皮沙发椅;偏座安置木椅。全场座位计902个,舞台部分,拓宽台口为10.68米,附台向北伸延入观众席,各占两间计18平方米,西边作乐队席,东边作灯光台,架设天桥并添置吊景设备。在舞台东边为服装和化妆室。灯光设备有42路可控硅操光台1台,聚光灯40台,新式聚光灯26台,旋转式幻灯10台,云灯15台,追光、造型、八格条灯各4台,紫外线、平闪灯各1台,自动换色器1台等;音响设备500瓦主放机、80瓦扩音机、50瓦扩音机各1台,控制放大机2台,601、602盘式录音机4台,盒式录音机2台等;舞台固定装置幕布4道,吊景杆8道,其它风雷雨电器具设备等应有者基本都有。

文物遗存

易俗社剧场
易俗社剧场临街有大门楼,门额竖挂洪子明楷书“易俗社”三字社名之油漆牌匾。剧场北墙开三道门,中门上方墙上镶砌陕西省督军陈树藩楷书,用青石雕刻之社名,台口额枋上贴挂教育部颁发给易俗社的“金色褒状”。

历史文化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易俗社剧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易俗社剧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案板街26号(近西一路)。

交通

乘车前往易俗社剧场:从西安环城公园出发,乘坐6号线至永宁门下车,转乘2号线至钟楼地铁站7号口下车,再步行两分钟即可到达易俗社剧场。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