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家族墓地
杨震家族墓地
共 1924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02
历史沿革
杨震家族墓地在东汉时立有碑和石鸟像,明嘉靖时(1522~1566年),建置墓祠,万历时(1573~1620年)地环以墙垣,兴建享堂、翼室等。享堂位于墓园南侧,后面横向排列墓冢7座,据考,依次为杨震、杨牧(震长子)、杨让(震次子)、杨统(牧子)、杨著(让子)、杨馥(牧子)、杨彪(震曾孙)墓。
四知坊 1907年
杨震家族墓地前,清代时立有石牌坊,因杨震有“四知先生”之称,故日“四知坊”。
1959年,潼关县政府分别对杨震及其子孙杨牧、杨让、杨统、杨著、杨馥、杨彪共7座墓地进行抢救发掘。
1996年,潼关县在杨震家族墓地边缘、潼关至华阴公路北侧立标志碑,碑名“杨震墓址”。
遗址特点
综述
杨震家族墓地平面示意图
杨震家族墓地是东汉太尉及其子孙的墓,共7座,是汉代官僚地主阶级家族墓地的一个典型。7墓排成一列,自东而西为2号、7号、3号、5号、6号、1号和4号墓,据考证,依次为杨震、杨牧、杨让、杨统、杨著、杨馥、杨彪的墓。
唐宋时墓地上尚有杨震、杨统、杨著、杨馥4人之碑各一,在《集古录》《金石录》《隶释》等书中均有著录。这7座墓,墓主人姓名可考,年代明确,是汉墓分期断代的重要资料。
杨震家族墓地土筑坟丘多已破坏,有的已夷平,仅杨震墓和杨馥墓坟丘保存较好,直径各约15米和25米,高约3.5米。墓室在地下,深4.2~6.4米。墓门向南。墓道为斜坡式,长13.5~21米。都属砖室墓。墓室可分甬道、耳室、前室、后室等部分,全长约为8~15米不等。墓室的平面形制,因墓的年代早晚而有不同。杨震墓分前后两室,无耳室。杨牧墓与杨震墓相似,但前室一侧附有耳室。杨让、杨统、杨著、杨馥墓除前后两室外,前室两侧附耳室。杨彪墓前室两侧附耳室,后室为并列的双室。墓门都仿木构建筑,用砖雕砌房檐、瓦瓴和斗栱等,如楼阙状,并涂有彩色。这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汉代砖室墓中是少见的。
文物遗存
主要展览
杨震廉政博物馆
杨震廉政博物馆
2011年,潼关县政府在墓地原址恢复修建了杨震家族墓地,并起名为杨震廉政博物馆,占地83亩,建筑面积约3650平方米,总投资约3500万元,2009年9月奠基动工,2011年9月26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分为广场区、展览区、祭祀区三个区域,以四知堂为中心,对称分布为五个展区,分别是四知堂、正气厅、浩然厅、清风廊和放映厅。以杨震家族墓为依托的杨震廉政博物馆是中国规模大、展示廉政人物多、文化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杨震廉政博物馆融入大华山旅游建设战略,不仅丰富了华山旅游的内涵,还加快了陕西东大门的建设。
历史文化
杨震
杨震(53~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少好学,博览群经,时称“关西孔子杨伯起”。历任荆州刺史、逐郡太守、司徒、太尉,为官清廉,后被奸嬖诋毁,饮鸠自尽。顺帝初以礼改葬今址。其后世多为高官,有“四世三公”之谓,“弘农杨氏”遂成为当时的世家大族。
研究价值
杨震家族墓地,墓主人姓名可考,年代明确,是汉墓分期断代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和发扬杨震精神的重要平台。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杨震家族墓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杨震家族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四知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杨震家族墓,路程约13.3千米,用时约26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