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烟台市莱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6-01-01 00:00

2006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努力拼搏,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初步核算,全区完成生产总值(GDP)80.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0.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6亿元,下降1.6%;第二产业增加值47.61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增加值31.14亿元,增长21.1%。人均GDP达到39236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5049美元),增长18%。全区税收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9.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6.1%,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总产出略有下降。农业总产值3.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降1.8%。粮食产量1.87万吨,增长1.8%;水果产量1.52万吨,增长9.5%;蔬菜产量7.04万吨,下降5.9%;肉蛋奶产量1.04万吨,增长22.9%;水产品产量2.59万吨,下降9.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8.1亿元,同比增长24.5%;产品销售收入145.4亿元,增长23.6%;利税17.4亿元,增长33.9%;利润11.7亿元,增长31.4%。
工业企业规模持续膨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0家,同比增加29家,完成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为36.3亿元、138.5亿元和16.5亿元,分别增长40.9%、45.8%和47.9%。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7家,同比增加6家,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增长45.2%和52.5%,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分别为40.2%和40.5%。
主要行业增势良好。全区19个行业增长均在30%以上。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生物与制药四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3家,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7.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3.2%。
企业效益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8.9%,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231.2%,同比提高19.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由上年的22.3%降为20.1%,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29.3%。
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有资质的建筑企业达到59家,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2.1万人,增长5.1 %;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88亿元,增长20.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2.5万平方米,增长22.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9.3万平方米,增长6.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4亿元,增长2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9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6.1亿元,增长16.6%,其中工业完成投资43.3亿元,同比增长17.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7.3亿元,同比增长26.3%,占全区投资比重达到58.9%。其中房地产完成投资35.8亿元,增长12.2%。房屋施工面积211.8万平方米,增长11.3%,其中住宅202.5万平方米,增长15.1%;房屋竣工面积62.8万平方米,增长8.2%,其中住宅58.4 万平方米,增长9.1%。
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96个,完成投资92.7亿元,占总投资的79.2%。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2个,完成投资76.3亿元。
五、第三产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5.25亿元,增长16.7%;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2.1%,同比上涨2.1个百分点。房地产业保持旺盛增长。完成增加值6.2亿元,增长27.5%;全年销售面积29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0.5亿元。交通运输邮电业稳步发展。完成增加值2.37亿元,增长18.8%;邮电业务总量6612万元,同比增长5.3%;年末电话装机容量9.91万门,下降0.3%;固定电话拥有量7.56万部,增长4.6%。旅游业发展逐步加快。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3万人次,增长12.5%。其中,国际游客1.3万人次,增长11.1%;国内游客61.7万人次,增长12.6%;旅游总收入2.8亿元,增长12%。社会服务业快速增长。完成增加值达到14.29亿元,增长23.6%,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5.9%,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
六、外经外贸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全区新批外资项目159个,合同外商直接投资6.93亿美元,增长24%;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95亿美元,增长15.1%。引进项目规模有新的提高。外资项目平均单体规模达到420万元,签约500万美元以上项目81个,同比增加39个,其中过千万美元项目7个。
对外贸易持续较快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87亿美元,增长25%。其中,外贸进口2.57亿美元,增长5.5%;外贸出口5.3亿美元,增长37.3%。
七、财税、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区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7.58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88亿元,增长39.3%。其中,税收收入4.2亿元,增长43.9%。国地税收入总额7.53亿元,增长38.9%。其中,国税收入3.99亿元,增长39.6%;地税收入3.54亿元,增长38.2%。全区财政支出5.23亿元,增长39.9%。
金融保险业稳步增长。银行存款余额70.96亿元,增长22.2%;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97亿元,增长14.7%;贷款余额39.5亿元,增长10.6%。保险机构完成保费收入1889万元,增长12.1%;赔款支出1299万元,下降12.9%;赔付率68.8%。
八、人口、居民生活、就业再就业
人口机械增长较快。年末公安部门登记的户籍63011户,人口20.99万人,新增9878人,比上年增长4.94%,其中非农业人口13.84万人,农业人口7.1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378人,出生率为6.72‰,死亡率为5.36‰,自然增长率为1.36‰。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4元,增长10.8%;其中工薪收入11150元,增长10.2%;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469元,增长7.8%;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5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摩托车13.3辆、影碟机33.3台、空调器26.7台、微波炉6.7台、电脑23.3 台、移动电话176.7部。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75元,增长16.5%,其中工资性收入4427元,增长18.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15元,增长22%;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9.5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摩托车34 辆、影碟机34台、移动电话89部、彩电119台、电冰箱85台、洗衣机62台。
就业和再就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再就业资金支出88.2万元,发放小额贷款13万元,减免各类税费242万元;年内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8744人,增长43.5%,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34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0.6%;年末在岗职工6.58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944元,增长14.2%。
九、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列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49项,申请国家专利180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累计达到54家,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9.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3%。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教育事业费支出5909万元,比上年增长20.1%。中小学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逐步规范,教学质量继续提高。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中小学年末在校生17345人,教职工1567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12所(不包括诊所),拥有床位268张,卫生技术人员471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养老保险缴费职工达到2.05万人,增长17.7%,征缴养老保险基金6253万元,增长22.6%;城镇失业保险参保职工达到1.53万人,增长12.5%,征缴失业保险费470万元,增长14.4%;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805人,增11.7%;参加居民合作医疗10.2万人,增长55.5%。环境管理水平继续提高。高新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顺利通过年度监督审核,累计认证企业达到45家,比上年增加7家。

时光轴

RAG1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06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努力拼搏,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初步核算,全区完成生产总值(GDP)80.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0.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6亿元,下降1.6%;第二产业增加值47.61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增加值31.14亿元,增长21.1%。人均GDP达到39236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5049美元),增长18%。全区税收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9.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6.1%,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总产出略有下降。农业总产值3.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降1.8%。粮食产量1.87万吨,增长1.8%;水果产量1.52万吨,增长9.5%;蔬菜产量7.04万吨,下降5.9%;肉蛋奶产量1.04万吨,增长22.9%;水产品产量2.59万吨,下降9.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8.1亿元,同比增长24.5%;产品销售收入145.4亿元,增长23.6%;利税17.4亿元,增长33.9%;利润11.7亿元,增长31.4%。 工业企业规模持续膨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0家,同比增加29家,完成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为36.3亿元、138.5亿元和16.5亿元,分别增长40.9%、45.8%和47.9%。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7家,同比增加6家,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增长45.2%和52.5%,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分别为40.2%和40.5%。 主要行业增势良好。全区19个行业增长均在30%以上。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生物与制药四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3家,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7.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3.2%。 企业效益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8.9%,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231.2%,同比提高19.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由上年的22.3%降为20.1%,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29.3%。 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有资质的建筑企业达到59家,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2.1万人,增长5.1 %;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88亿元,增长20.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2.5万平方米,增长22.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9.3万平方米,增长6.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4亿元,增长2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9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6.1亿元,增长16.6%,其中工业完成投资43.3亿元,同比增长17.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7.3亿元,同比增长26.3%,占全区投资比重达到58.9%。其中房地产完成投资35.8亿元,增长12.2%。房屋施工面积211.8万平方米,增长11.3%,其中住宅202.5万平方米,增长15.1%;房屋竣工面积62.8万平方米,增长8.2%,其中住宅58.4 万平方米,增长9.1%。 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96个,完成投资92.7亿元,占总投资的79.2%。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2个,完成投资76.3亿元。 五、第三产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5.25亿元,增长16.7%;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2.1%,同比上涨2.1个百分点。房地产业保持旺盛增长。完成增加值6.2亿元,增长27.5%;全年销售面积29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0.5亿元。交通运输邮电业稳步发展。完成增加值2.37亿元,增长18.8%;邮电业务总量6612万元,同比增长5.3%;年末电话装机容量9.91万门,下降0.3%;固定电话拥有量7.56万部,增长4.6%。旅游业发展逐步加快。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3万人次,增长12.5%。其中,国际游客1.3万人次,增长11.1%;国内游客61.7万人次,增长12.6%;旅游总收入2.8亿元,增长12%。社会服务业快速增长。完成增加值达到14.29亿元,增长23.6%,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5.9%,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 六、外经外贸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全区新批外资项目159个,合同外商直接投资6.93亿美元,增长24%;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95亿美元,增长15.1%。引进项目规模有新的提高。外资项目平均单体规模达到420万元,签约500万美元以上项目81个,同比增加39个,其中过千万美元项目7个。 对外贸易持续较快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87亿美元,增长25%。其中,外贸进口2.57亿美元,增长5.5%;外贸出口5.3亿美元,增长37.3%。 七、财税、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区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7.58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88亿元,增长39.3%。其中,税收收入4.2亿元,增长43.9%。国地税收入总额7.53亿元,增长38.9%。其中,国税收入3.99亿元,增长39.6%;地税收入3.54亿元,增长38.2%。全区财政支出5.23亿元,增长39.9%。 金融保险业稳步增长。银行存款余额70.96亿元,增长22.2%;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97亿元,增长14.7%;贷款余额39.5亿元,增长10.6%。保险机构完成保费收入1889万元,增长12.1%;赔款支出1299万元,下降12.9%;赔付率68.8%。 八、人口、居民生活、就业再就业 人口机械增长较快。年末公安部门登记的户籍63011户,人口20.99万人,新增9878人,比上年增长4.94%,其中非农业人口13.84万人,农业人口7.1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378人,出生率为6.72‰,死亡率为5.36‰,自然增长率为1.36‰。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4元,增长10.8%;其中工薪收入11150元,增长10.2%;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469元,增长7.8%;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5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摩托车13.3辆、影碟机33.3台、空调器26.7台、微波炉6.7台、电脑23.3 台、移动电话176.7部。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75元,增长16.5%,其中工资性收入4427元,增长18.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15元,增长22%;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9.5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摩托车34 辆、影碟机34台、移动电话89部、彩电119台、电冰箱85台、洗衣机62台。 就业和再就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再就业资金支出88.2万元,发放小额贷款13万元,减免各类税费242万元;年内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8744人,增长43.5%,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34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0.6%;年末在岗职工6.58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944元,增长14.2%。 九、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列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49项,申请国家专利180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累计达到54家,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9.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3%。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教育事业费支出5909万元,比上年增长20.1%。中小学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逐步规范,教学质量继续提高。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中小学年末在校生17345人,教职工1567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12所(不包括诊所),拥有床位268张,卫生技术人员471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养老保险缴费职工达到2.05万人,增长17.7%,征缴养老保险基金6253万元,增长22.6%;城镇失业保险参保职工达到1.53万人,增长12.5%,征缴失业保险费470万元,增长14.4%;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805人,增11.7%;参加居民合作医疗10.2万人,增长55.5%。环境管理水平继续提高。高新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顺利通过年度监督审核,累计认证企业达到45家,比上年增加7家。RAG-ES2024-09-11
浏览 6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