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双峰塔

共 1580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31

历史沿革

据清乾隆年间《浮梁县志》记载,勒功双峰寺和双峰塔建于东汉元嘉元年(151年),主持僧如忠创。
浮梁双峰塔
北宋仁宗年间,崇尚佛学,天圣二年(1024年),诏曰:“海内名山列得建寺以栖佛里人。”黄淑道,字道枢,勒功人,官至翰林院中书兼国家祭酒事,其在已毁的遗址上重建双峰寺、双峰塔、迎官阁、九龙庵。
明太顺庚辰年(1460年),冯诚考中辛丑科进士,官拜中议大夫,授湖广按察使司,其时,安徽太平县令汪信为冯诚歌功颂德,在双峰寺内立《双峰塔记》碑。
2013年,对浮梁双峰塔进行了加固性维修。

建筑格局

浮梁双峰塔
浮梁双峰塔,为就地取材特别烧制砖,六角六面。外体五层以及底部须弥座和顶部刹座,共分七个部分,内体依外体五层,在各层间增设夹层,累计九层。采用内体空筒式穿壁绕平座结构,应属砖体楼阁式佛塔。塔为六角五层,坐东朝西,残高16.2米,维修后高19米,底层每边只有3.5米,无平座层,是典型的弧身塔,平面每边约为拱率二十分之一的弧线,塔身亦呈弧线。内部每面面阔1.13米,塔壁厚1.95米,塔对角距离7.00米。第一层塔身特别高,为4.55米,外层表面分成上、下两段,两段交接处留有梁槽的痕迹和外跳平座的基脚插孔。外五层,每面各开六门洞,一、二层以上,有二个门洞为内外出入通道,另二个为上下通道,其余二个隔断作内壁龛;夹层亦在各面开洞,内做壁龛及佛龛。隔层有木质楼板,塔内外均置层砖叠涩挑檐。塔内壁、壁龛、佛龛、门洞面层以纸巾白灰粉刷饰面,饰以白色。

建筑特点

浮梁双峰塔内部
浮梁双峰塔基台由平整的条石砌成正方形平台,露出地面部分约0.5米,边长约6米。基座高约3.5米。洞顶处使用了木过梁法,将塔顶部分的重力压力通过梁分散至塔体部分,以减轻对拱体的超载压力,同时木制材料属有机材质,具有一定的柔韧性,有预防震动的作用,提高塔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塔顶以砖建砌,加强了整个塔体的承受力。出檐的部位同时使用不同尺寸和造型的砖,提高了出檐效果的美观性和整体的稳定性。塔内底层的砖为长身平砌,主要以稀泥为粘砖材料,外加少量石灰,泥砖之间的缝隙小而均匀,厚度为0.2~0.3厘米。塔壁心砖采用两种方法同时进行,方砖与长砖垒建整个墙壁,扎实紧密。因建塔时间久远,砖壁的颜色已褪色成橙黄色并轻微发暗,砖尺寸大小及薄厚程度都较为均匀,棱角分明。塔内有断裂、脱落的碎砖,经对其中部分标本仔细观察,少部分刻有简约的类似绳纹和弦纹的纹饰。砖分两种:第一种是长方形砖,长34.5厘米、宽15厘米、厚5厘米;第二种是正方形砖,长宽约为32厘米,厚5厘米。方砖壁面大部分为素面无纹,小部分饰有刻划纹。素面砖用于塔体及顶部。

文物遗存

《双峰塔记》碑
双峰塔记 碑
浮梁双峰塔边还有一石碑,碑高约2.3米,宽约0.9米,碑刻是历史的实证,碑石风化严重,碑文已很难识辨,碑上刻录了《双峰塔记》、《双峰寺记》两篇文章,分别记述着双峰塔修建的始末和双峰寺的因缘过往。
石雕坐佛
浮梁双峰塔佛龛内原来有石雕坐佛,石佛像已经风化,较为模糊,但仍可见宽肩、细腰、宽胯的形体特征。

文物价值

浮梁双峰塔
浮梁双峰塔,是弧身塔,在中国历代佛塔中较稀缺,具有较高的科学营造水平;塔内佛龛中的石雕佛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浮梁双峰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名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浮梁双峰塔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勒功村宝莲山双峰寺遗址左侧山坡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浮梁双峰塔,路程约68.5千米,用时约1小时5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