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德秀

联合创作 · 2023-10-25 09:55

元德秀(约695–约754),字紫芝,唐朝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约生于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三年,年约五十九岁。少孤,事母孝。举进士,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菌席。家贫,求为鲁山令。岁满去职。爱陆浑佳山水,乃居之,陶然弹琴以自娱。房琯每见,叹息道:“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卒,门人谥曰文行先生。学者高其行,称曰元鲁山。德秀所著季子听乐论及蹇士赋等,《旧唐书文苑传》为高人所称道。

相关记载另有《新唐书》卷二一七;元结《元鲁山墓表》;宋代钱易《南部新书》

开元二十一(公元733)年登进士第,任邢州(今河北邢台)南和县尉,因施政有名升为龙武军录事参军,后因车祸伤足辞去军职,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调任鲁山县令,三年期满后到陆浑隐居,天宝十二载九月二十九日病逝于河南陆浑山中(《元鲁山墓碣铭(并序)》);一说天宝十三载,见《旧唐书》)。他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为政清廉,誉满天下,名重当时。深得人们尊敬和爱戴,被世人称为鲁山大夫、元鲁山,被鲁山人民称为元青天、元神仙,并在县城为其筑琴台共贺,史称“琴台善政”。他去世后,被其门人和学生谥曰文行先生。唐代著名文学家李华为他撰写《元鲁山墓碣铭(并序)》,文学家元结为他撰写《元鲁山墓表》,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散文家、雕刻家李阳冰雕刻,被称为“四绝碑”。其事迹历史多有记载,民间广为流传。自唐以后不少历史名人和文人骚客赋诗作文,予以歌颂。

元德秀质朴敦厚,很少文饰。年轻时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背着母亲进了京城。考中进士后,母亲去世,他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建一间茅棚守护,吃饭不放盐酪,坐卧不垫坐垫和席子。服丧期满,因为贫困调到南河县任县尉,(治理期间)有仁惠的政绩。黜陟使把他的事迹报告给皇上,朝廷提拔他做龙武军录事参军。元德秀没有来得及在母亲健在时娶妻,就不肯结婚。有人认为他不可以断绝了后代,他回答说:“我哥哥有儿子,我的先祖可以得到祭祀,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当年,他哥哥的儿子在襁褓中就成了孤儿,又没有钱请奶妈,德秀就亲自喂养他,等到侄子能吃饭了才停止喂养。侄子长大后,将要为他娶媳妇,家里十分贫穷,就请求任鲁山县令。有个小偷被关押在牢里,当地正碰上老虎作恶,小偷请求打虎赎身,元德秀答应了他。有个官吏对他说:“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元德秀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不能背弃约定。如果有牵累,我当承担罪责,不牵连到别人。”第二天,小偷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全县的人都为此而感叹。唐玄宗在东都时,在五凤楼下设宴,命令三百里内的县令、刺史都要拿出歌曲到他那里汇集。当时人们都传言皇帝将要排出优劣,施加赏罚。河内太守用车装着几百个演员,披挂着锦绣,有的装扮成犀牛大象,十分新奇而美丽。只有德秀带了演员几十个,集体唱一首叫《于蔿于》的歌,《于蔿于》是德秀所创作的歌。皇帝听到后,十分惊奇,赞叹说:“唱的都是贤人说的话呀!”对宰相说:“河内府的百姓恐怕都生活在苦难中吧?”于是罢免了太守,元德秀更加出名了。元德秀所得到的俸禄全都用来供给那些孤儿弃儿吃饭穿衣。(作县令)满一年,他用来盛物的竹筐里仅剩一匹细绢,便赶着一辆柴车离任。他喜爱陆浑那秀丽的山水,于是(在那儿)定居。他的住宅不造围墙,不设门锁,也没有仆人小妾。碰上荒年,有时整天不烧火做饭。他喜欢喝酒,悠然地弹着琴来自娱自乐。元德秀擅长于写文章,写了一篇《蹇士赋》来自比。房琯每次见到他,总是叹息说:“只要看到元紫芝的面貌,便使人的名利之心都忘却了。”苏源明也常常对别人说:“我不幸生活在衰败和庸俗的环境中,使我不感到耻辱的,是因为我结识了元紫芝呀。”天宝十三年,元德秀去世,死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竹盆和舀水的瓢一类东西。族弟元结哭丧时极度悲哀,有人说:“你哭得过于悲哀,符合礼节吗?”元结说:“你只知道礼节过分,却不知是情感真挚。人们感情上所沉溺、喜爱的事物,他从来没有。他活着的六十年中不曾接近女色、正视锦绣,不曾谋求富足、苟且言辞、贪恋女色,未曾有十亩大的土地,十多尺长的房子和十来岁的僮仆,也未曾用完整的布做衣服穿,用多种调料做饭吃。我哀悼他,是用来告诫那些荒淫贪佞之徒和纨绔子弟呀!”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