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山镇东古德范村
东古德范村位于莱城东北23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处。整个村被北山、东山环抱。村北和北古德范山场分界;东与北文字村山场接壤;西与北古德范村一河之隔;南与西古德范村近临。全村39户人家,109口人。耕地160亩,山场1000余亩。村内有赵、王、陈、任、尚五姓居住,赵姓人口居多。
东古德范村,据《常庄史志资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隶属老六区南文字乡;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文字高级社,该村仍属高级社的组成单位;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东古德范村隶属常庄人民公社;1984年公社改为办事处,该村属常庄办事处辖区;1985年常庄办事处划分为和庄、常庄两个乡,该村仍隶属常庄乡;2001年合乡并镇,该村隶属苗山镇。
据赵氏墓碑记载,东古德范村始建于元朝末年,由赵姓从淄博赵家后门迁此建村。至今虽已建村700年,但人口达到115口是高峰。
建村吃水是关键,所以村里人打了一口水井,水量大还不深,很理想。大旱之年,张家台等十几里路外的村都来取水吃,当时把村名定为北井庄。
明朝初,村里人口较少。当时在南文字村西的一个村庄,有一个人无理霸道,经常到周围的小村里掠夺财产,村里的人都很怕他。传说有一年的一天晚上,姓韩的二兄弟为追一只虎经过此地,天晚了看到有灯影,就入村投宿。次日正好赶上行霸人到村里骚扰。韩姓二兄弟看后十分气愤,其中一人就随手拔了一棵小枣树赶走了行霸人。当时村里人都很害怕,怕事后此人再来变本加厉地作恶。韩老大为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就自愿留下来给村里当护卫。行霸人再也不敢去骚扰。村里的老老少少觉着腰杆子硬了,有一长者便将村名改为“不得犯”,意思是不得侵犯。事隔半年,村里的祖人觉得韩老大为人厚道,也肯下庄稼力,就把本家的女儿许配给韩老大,并在河西南给他们盖了房子,让他们开荒种地单独生活,后发展壮大,就是现在的西古德范。
到了明朝中叶,村里人口逐渐增多,就不断向周围开发土地,由河东开发到河西。河西的土地开发多了,有一兄弟就自愿到河西建房居住,后发展壮大,就是现在的北古德范村。
前边说到北井庄改名为“不得犯”。后来村上人厌其不雅,就商议要改村名。因此村自搬到此地,一代代人都忠实厚道,便更名为古德范村,意思是自古到今此村讲道德讲文明的模范。清朝末年,为区分相邻四个自然村的村名,就根据地理位置.定本村为东古德范。
东古德范村,虽人口较少,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抗战初期,廖容标司令员曾在西古德范设过司令部。当时该村只有80多人,青壮年20多人,就先后有13人到司令部报名参加抗战。赵文虎兄弟6人,4人抗战,0赵文德抗战复员落户于东北,老三赵文海抗日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老大赵文虎是伤残军人,老六赵文久是带病还乡。还有革命烈士赵文起,南下干部赵文举、赵文亮、尚秀同、陈连升;伤残军人陈连会;转复军人赵文荣、赵文祥、赵西祥。这些老前辈是该村的骄傲和荣耀。这些革命军人,13人中现在还在世只有3位,都已80多岁。
东古德范村虽建村较早,但因地处山区,人口发展缓慢,所以村上没有较大的建设和改观,只是随着政策的沿变、形势的发展而变化。
农业学大寨期间,全村老幼白天大干,晚上夜战,整修地堰几百米,垫地三余亩。1975年按人口集资安上了电,结束了煤油灯的历史。1992年集资安上了自来水,全村人不再从井里打水喝。现在家家户户都看上了电视,多数农户安上了电话,有过半的农户买上了三轮车、手扶拖拉机等农机具。有一户用三轮车外出搞买卖,4户建起了养殖大棚。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多数劳力靠外出打工挣钱。有木工4人,泥瓦工十几人;但都没干出什么名堂。只有一人自己当老板,搞石英粉销售干出了名堂。
穷则思变。东古德范村正以新的观念、新的姿态、新的步伐为建设一个文明、富裕、美丽的小山村而努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东古德范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