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列勃良内公爵
阿列克赛·康撕坦京诺维奇·托尔斯泰(1817—1875)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俄罗斯作家。他的艺术才华和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戏剧、诗歌、小说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俄国文学大师屠格涅夫曾这样评价过他的文学造就: “他遗留给自己同胞的剧本、小说和抒情诗均堪称美的典范。在今后久远构岁月里,任何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俄罗斯人都将以不了解他的作品为耻辱。"一个多世纪以来,他的作品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苏联今天仍不断璧艘他的作品,上演他的剧作。’他、的某些抒情诗作几乎家喻户晓。当代苏联文学艺术家B·普金采夫撰文称; “他对俄国诗歌,小说和戏剧所作出的宝贵贡靛至今仍葆其艺术魅力和富有诗意的生命力。’’ 长篇小说《谢列勃良内公爵》是A·K·托尔斯泰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并在世界许多国家赢得了众多的读者。我国新文化的先驱和旗手鲁迅先生生前曾计划出版这本书的中译本,还亲笔修正此...
阿列克赛·康撕坦京诺维奇·托尔斯泰(1817—1875)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俄罗斯作家。他的艺术才华和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戏剧、诗歌、小说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俄国文学大师屠格涅夫曾这样评价过他的文学造就: “他遗留给自己同胞的剧本、小说和抒情诗均堪称美的典范。在今后久远构岁月里,任何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俄罗斯人都将以不了解他的作品为耻辱。"一个多世纪以来,他的作品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苏联今天仍不断璧艘他的作品,上演他的剧作。’他、的某些抒情诗作几乎家喻户晓。当代苏联文学艺术家B·普金采夫撰文称; “他对俄国诗歌,小说和戏剧所作出的宝贵贡靛至今仍葆其艺术魅力和富有诗意的生命力。’’ 长篇小说《谢列勃良内公爵》是A·K·托尔斯泰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并在世界许多国家赢得了众多的读者。我国新文化的先驱和旗手鲁迅先生生前曾计划出版这本书的中译本,还亲笔修正此书的译稿,为出版事宜忙碌奔走,惜未能如愿,后来连译稿也遗失了。(见《知堂回想录》,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O年重印本)因而,我国读者对这位托尔斯泰就不如对另外两位托尔斯泰熟习了。我们深信,本书的出版,对于我国读者认识这位著名的作家,更多地了解十九世纪俄国文学都是不无裨益的。
作家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即开始构思这部长篇小说,历经廿年寒窗,终于在一八六O年完稿,一八六二年连载在《俄罗斯论坛》杂志上,一八六三年出版单行本。
《谢列勃良内公爵》是一部反映十六世纪俄国社会的历史传奇小说,它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统治者的残暴和腐败。主人公谢列勃良内是伊万雷帝手下的一员虎将。小说从他出使立胸宛公国回到怨声载道的俄罗斯开始,以他的蓝折惊险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作品颇有深度地暴露了伊万雷常的黑暗统治,穷奢极侈的宫廷生活,王公贵族的勾心斗角,奸佞宠臣的谄媚擅权,黎民百姓的怨怒……
本书作者依据翔实的史实,颇为成功地塑造了历史人物伊万雷帝的艺术形泉,深入刻翊了这位封建专制暴君的复杂性格。值得指出的是,由予作家阶级地位和世界观的局限,尽管他憎恨暴政和强权,同情人民的疾苦,但对封建农奴制的俄国仍抱有某种.幻想。这也是作家的时代悲剧。
A·K·托尔斯泰是出身于俄国贵族家庭的一位伯爵,早年就学于英斯科大学,曾在沙俄外交界和军界供职。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发表诗作,曾受到诗坛巨星普希金的赞
赏。他和果戈理、屠格涅夫等著名作家交往甚密,曾为《现代人》、《祖国纪事》、《俄罗斯论坛》、《欧洲通报》等著名文学刊物撰稿。
托尔斯泰,А.К.Алексе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толстой (1817~1875) 俄国小说家、诗人、戏剧家。生于贵族家庭,母亲出身乌克兰名门。年轻时在母亲与舅父指导下受教育。1834年起在外交部任职,1843年后在宫中任职。30年代末开始创作。40年代著有历史小说《谢列勃良内公爵》(1863)和一些抒情诗、歌谣。1854至1857年与热姆丘日尼科夫兄弟合作,用笔名科济马·普鲁特科夫为《现代人》杂志写幽默讽刺诗。50年代末期起,先后为《俄国丛谈》(属斯拉夫派)和《俄国导报》等刊物撰搞。1861年辞去公职,专事创作。60至70年代政治观点保守,信奉“纯艺术”论。历史剧三部曲《伊凡雷帝之死》(1866)、《沙皇费多尔·伊凡诺维奇》(1868)、《沙皇鲍里斯》(1870),反映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三个沙皇的悲剧,对人物的心理、性格和...
托尔斯泰,А.К.Алексе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толстой (1817~1875) 俄国小说家、诗人、戏剧家。生于贵族家庭,母亲出身乌克兰名门。年轻时在母亲与舅父指导下受教育。1834年起在外交部任职,1843年后在宫中任职。30年代末开始创作。40年代著有历史小说《谢列勃良内公爵》(1863)和一些抒情诗、歌谣。1854至1857年与热姆丘日尼科夫兄弟合作,用笔名科济马·普鲁特科夫为《现代人》杂志写幽默讽刺诗。50年代末期起,先后为《俄国丛谈》(属斯拉夫派)和《俄国导报》等刊物撰搞。1861年辞去公职,专事创作。60至70年代政治观点保守,信奉“纯艺术”论。历史剧三部曲《伊凡雷帝之死》(1866)、《沙皇费多尔·伊凡诺维奇》(1868)、《沙皇鲍里斯》(1870),反映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三个沙皇的悲剧,对人物的心理、性格和宫廷生活作了细致的描绘,表现了专制制度的危害性,但否定伊凡雷帝的进步改革,美化古代领主政治,把人民写成一种盲目的自发势力。他的诗歌富有民歌风味,很多被谱成歌曲。50年代末到7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根据民间口头文学题材写成的勇士歌《穆罗马人伊利亚》、《萨德科》和讽刺诗《波波夫的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