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統治地方 : 唐宋地方治理文

联合创作 · 2023-09-14 12:47

唐宋時期的地方治理究竟如何?

中央政治權力滲透到地方,到底是鞭長莫及?抑或如臂使指?

「地頭蛇小傳統」遇上「強龍大傳統」,如何研判誰在統治地方?

是國家派任的流官到地方主政?

還是地方勢力與官衙世吏相互勾結在把持地方?

中國氣候水文和物產,在中古以前已然定型,糧作耕耘仰賴太平洋西南季風帶進的雨水,沿著秦嶺由西往東,降雨量逐次增多。雨量過多,會造成洪澇為害,過少或不雨,則旱災必作,隨之是蝗災。唐宋帝國為穩定糧食充分供應,多以糧倉儲米以濟不時之需。這是以儲糧制和義倉制來因應降雨的不確定性。附帶的因應措施有二:其一,藉祠廟祈雨儀式呼求老天降雨,其二,興作陂塘隄堰蓄水和防洪。

祈雨倘若有成,地方官馬上面臨蓋廟酬神的壓力。修廟/蓋廟或是修建陂塘和隄堰,乃一縣之大事,屬於公共工程性質,需要募資和糾集工役,工程本身會連帶牽動到官民之間,以及居民之間的利益之分配。這...

唐宋時期的地方治理究竟如何?

中央政治權力滲透到地方,到底是鞭長莫及?抑或如臂使指?

「地頭蛇小傳統」遇上「強龍大傳統」,如何研判誰在統治地方?

是國家派任的流官到地方主政?

還是地方勢力與官衙世吏相互勾結在把持地方?

中國氣候水文和物產,在中古以前已然定型,糧作耕耘仰賴太平洋西南季風帶進的雨水,沿著秦嶺由西往東,降雨量逐次增多。雨量過多,會造成洪澇為害,過少或不雨,則旱災必作,隨之是蝗災。唐宋帝國為穩定糧食充分供應,多以糧倉儲米以濟不時之需。這是以儲糧制和義倉制來因應降雨的不確定性。附帶的因應措施有二:其一,藉祠廟祈雨儀式呼求老天降雨,其二,興作陂塘隄堰蓄水和防洪。

祈雨倘若有成,地方官馬上面臨蓋廟酬神的壓力。修廟/蓋廟或是修建陂塘和隄堰,乃一縣之大事,屬於公共工程性質,需要募資和糾集工役,工程本身會連帶牽動到官民之間,以及居民之間的利益之分配。這是測試地方官和地方勢力互動的試金石,會再現於一方碑石所刻的記文中。工程操控權誰屬,似乎決定了地方官與地方勢力追逐公共權力途上誰居上手。

本書提供八至十世紀唐帝國華南地方政治/文化經驗,以及宋帝國十至十一世紀不分南北的地方政治/文化經驗。使用「廟/祠記」、「德政/遺愛碑文」、「循吏傳記」和「牧守行為集錄」四種文本史料,解答中國地方治理文化基因設置,與地方實際政情之間錯縱複雜的關係。

盧建榮,現任《社會∕文化史集刊》(新高地)主編,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也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大學以及佛光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