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

联合创作 · 2023-10-10 02:44

自孔子創立儒學,老、莊被視為與儒學異質的學派,淵源於東周兩大教之交涉互爭互融,已是當時學者之要務。今本《莊子.天下篇》、稍後之荀子〈解蔽〉之虛壹而靜,及〈中庸〉、《呂覽》、以至漢初《淮南》之撰,均為此融合大趨勢之產物。至東漢末佛教傳入中國,三教鼎立之勢漸成;至魏晉,論三教之異同,會通孔老,以及由此會通的聖人人格究竟如何的問題,已是思想史上的重大課題,或欲護佛,或欲興儒,或欲衛道(家、教),或欲彌縫。然而即使力求分水隔嶺,背景無不與他教問題息息相關。 宋代以後的中國思想史,三教關係為極大極難的課題。難處在於:首要需能總持各學派之義理與精神,還需有廣闊的理論背景,又要具體瞭解相應的歷史、文化、社會脈絡,尚需擺脫固有的知見框架與立場,盡可能持平地看待彼此之間的挪借、轉化、融攝等關係,從而抉發對應於今日仍然深具啟發的論學宗旨與工夫。本書所謂「三教會通」,乃採...

自孔子創立儒學,老、莊被視為與儒學異質的學派,淵源於東周兩大教之交涉互爭互融,已是當時學者之要務。今本《莊子.天下篇》、稍後之荀子〈解蔽〉之虛壹而靜,及〈中庸〉、《呂覽》、以至漢初《淮南》之撰,均為此融合大趨勢之產物。至東漢末佛教傳入中國,三教鼎立之勢漸成;至魏晉,論三教之異同,會通孔老,以及由此會通的聖人人格究竟如何的問題,已是思想史上的重大課題,或欲護佛,或欲興儒,或欲衛道(家、教),或欲彌縫。然而即使力求分水隔嶺,背景無不與他教問題息息相關。 宋代以後的中國思想史,三教關係為極大極難的課題。難處在於:首要需能總持各學派之義理與精神,還需有廣闊的理論背景,又要具體瞭解相應的歷史、文化、社會脈絡,尚需擺脫固有的知見框架與立場,盡可能持平地看待彼此之間的挪借、轉化、融攝等關係,從而抉發對應於今日仍然深具啟發的論學宗旨與工夫。本書所謂「三教會通」,乃採取以下之立場:不認為三教勢同水火,亦未必先假定其高下優劣,而力求彼此間之相互了解,相互補充、相互融會、相互增益。由此立場,儒、道、佛三教展開與他教間之深刻對話,既能外於自身以親近他者,又能回歸自身以自持其學。

本書的重點在探討明末清初時期(1530-1701),儒、道、佛各家如何以特殊方式面對「斷斷不容忽視的他者」,各教自身的思想論述中,有哪些自覺地以他者的議題為論點,作自身內部的轉化與融合。全書分為九章,主題包括統攝哲學、過與無明、藥病論述與教法型態、均與天均、易莊會通、佛教孝道觀、佛教夢論……等。儘管日本、歐美對於三教交涉關注既久,研究深廣,但本書取題新穎,問題意識明確,復能諦視問題淵源所自,並藉作者擅長之文本義理分析,與堅密論證,拓前人未至之新境,具有相當的啟發。對此期思想史研究,具有高度學術價值。

徐聖心,祖籍廣東蕉嶺,1965年生於臺灣彰化。1998年獲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學術領域為先秦儒學、莊子與莊子學史、明末清初三教交涉、中國美學史、中國夢文化。

已發表論文有〈真人不夢與莊周夢蝶〉、〈偶然性‧再現‧生命實相--蘇軾〈後赤壁賦〉釋旨〉、〈「莊子尊孔論」系譜綜述--莊學史上的另類理解與閱讀〉、〈先秦關於「人與國家」主題論述的兩種型態--從韓非子對儒家的批評談起〉、〈史記論「個體與歷史」舉隅--〈伯夷列傳〉決疑〉、〈《孟子》「天下之言性」章異疏會詮及其人性論原則〉、〈宗炳〈畫山水序〉及其「類」概念析論〉、〈陰陽神化與繼善成性--宋明儒對〈繫辭‧上傳〉第五章第一節的闡釋〉......等。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