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與心

联合创作 · 2023-10-09 22:37

《眼與心》(L’(Eil et l’Esprit)是梅洛龐蒂生前完成的最後書寫。

在普羅旺斯鄉下離艾克斯(Aix)不遠的托洛內(Tholonet)住了兩三個月,他沉浸在這個具有濃厚深居氣息的地方,特別是日日得以樂享塞尚(Paul Cezanne)之眼曾經投注的景色,在此,他重新探問視覺,重新探問繪畫。他再一次尋求發端之語詞,譬如,那些能夠命名人類身體造化奇蹟的語詞、命名身體那無以解釋的生氣活力的語詞、命名身體那即刻能與他者、世界與自身建立連結的語詞,同時,也找尋那些命名此一奇蹟的脆弱性的語詞。

全文共5大節:

第一節的主題是科學與藝術。

第二節討論的是可見性的條件。

第三節可以說是對笛卡兒視覺哲學肢解了視覺作用的批判。

第四節集中在現代繪畫史對於深度、色彩、形、線條、輪廓、運動的多重探索。

簡短的第五節,回到了藝術所特有的喑啞歷史性力量。

作者簡介

梅洛龐蒂(Merleau-Ponty,1908-1961)

法國哲學家,在現象學運動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闡發了一種獨到的「身體哲學」。

1945年以《行為的結構》(La structure du comportement,1942年出版)、《知覺現象學》(Phenomenologie de la Perception,1945年出版)兩部重要著作獲得博士學位。1945年10月與沙特等人創立《現代》(Les Temps modernes)雜誌。

本書《眼與心》原為梅洛龐蒂生前發表過的一篇長文,最終以單行本形式聞名於世,這是 梅洛龐蒂最著名的現象學藝術論。

譯者簡介

龔卓軍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象學與當代法國哲學,長期關注身體哲學、美學、現象學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的相關議題。著有...

作者簡介

梅洛龐蒂(Merleau-Ponty,1908-1961)

法國哲學家,在現象學運動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闡發了一種獨到的「身體哲學」。

1945年以《行為的結構》(La structure du comportement,1942年出版)、《知覺現象學》(Phenomenologie de la Perception,1945年出版)兩部重要著作獲得博士學位。1945年10月與沙特等人創立《現代》(Les Temps modernes)雜誌。

本書《眼與心》原為梅洛龐蒂生前發表過的一篇長文,最終以單行本形式聞名於世,這是 梅洛龐蒂最著名的現象學藝術論。

譯者簡介

龔卓軍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象學與當代法國哲學,長期關注身體哲學、美學、現象學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的相關議題。著有《身體部署》、《文化的總譜與變奏》,譯有《人及其象徵》、《拉岡》、《空間詩學》,合譯有《自由與命運》、《夢的智慧》、《傅柯考》。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