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經精要
《大般若经》,具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唐玄奘译。是说空、无相、无得等义的诸部般若集成的经典。
此经总有十六会,其最早形成的似是八千颂般若,即相当于此经第四会的《小品般若》。其梵本于后汉灵帝光和初(178)由天竺沙门竺佛朔赍来中国,次年与月支沙门支娄迦谶在洛阳共译成十卷,名《般若道行品经》,通称《道行般若经》。此为《大般若经》别行本传入中国的开始。随后三国时代吴支谦又将此本重译成《大明度无极经》六卷,康僧会又别译成《吴品经》五卷(今佚)。另有魏地沙门朱士行,以佛朔等所译《道行般若》文义扞格、译理不尽,遂西行至于阗求得梵书《二万五千颂般若》九十章(品),遣其弟子送归洛阳,由于阗沙门无罗叉于晋元康元年(291)在仓垣(今河南陈留县境)译成二十卷,名《放光般若经》,即相当于《大般若经》第二会的所谓《大品般若》。同时敦煌沙门竺法护也从西域得到此《大品...
《大般若经》,具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唐玄奘译。是说空、无相、无得等义的诸部般若集成的经典。
此经总有十六会,其最早形成的似是八千颂般若,即相当于此经第四会的《小品般若》。其梵本于后汉灵帝光和初(178)由天竺沙门竺佛朔赍来中国,次年与月支沙门支娄迦谶在洛阳共译成十卷,名《般若道行品经》,通称《道行般若经》。此为《大般若经》别行本传入中国的开始。随后三国时代吴支谦又将此本重译成《大明度无极经》六卷,康僧会又别译成《吴品经》五卷(今佚)。另有魏地沙门朱士行,以佛朔等所译《道行般若》文义扞格、译理不尽,遂西行至于阗求得梵书《二万五千颂般若》九十章(品),遣其弟子送归洛阳,由于阗沙门无罗叉于晋元康元年(291)在仓垣(今河南陈留县境)译成二十卷,名《放光般若经》,即相当于《大般若经》第二会的所谓《大品般若》。同时敦煌沙门竺法护也从西域得到此《大品般若》的另一个梵本,译成《光赞经》十卷。东晋名僧支遁曾以此大小二品对比,并称此外还有未传入晋地的六十万言的大本《般若》(《大小品对比要抄序》),是为当时汉地学者对于般若部类的初步了解。其后姚秦鸠摩罗什在长安重译出大、小品及新译《金刚》等部般若,其弟子僧叡《小品经序》中即说《般若经》的梵本有十万偈、大品、小品、六百偈本四种。随着《濡首般若》(宋翔公译)、《文殊般若》(梁曼陀罗译)、《胜天王般若》(陈月婆首那译)等陆续译出,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仙论》中,更总说有八部般若,即十万偈、二万五千偈、一万八千偈、八千偈、四千偈、二千五百偈、六百偈、三百偈本八种。陈真谛、隋智顗、吉藏等皆同此说(但各本所配列的汉译经名,诸师所说各有不同)。显示这时对于般若部党之说已续有扩展。及至唐玄奘于龙朔三年(663)在坊州玉华宫寺译成全部《大般若经》十六会,共六百卷,不仅全译出来传说的八部《般若》,而且还译出前所未闻的好几部《般若》,大大超越了当时佛教界有关般若部类的知见范围,而使学人震惊于这部大经文义的广博。因而此经实为诸部《般若》总集大成的经典。
玄奘(602~664),名陈炜,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个有多重贡献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遍学了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但也看到其间所隐含的相异之处,特别是在同一个瑜伽行派的体系里,在中国佛教中又形成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的重大差别,而在地论学派里,又分化出南北二道。隋唐诸宗,立宗的趋势是侧重一点而融合各家,玄奘也想解决这些分歧,他选择的也是西行求法的道路,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玄奘带回并译出大量经典。组织法相唯识理论,而有法相宗的创立。
玄奘13岁出家。贞观三年(627),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4年至印度那烂陀寺,拜名僧戒贤为师,
研习《瑜伽师地论》等佛经。十九年携大、小...
玄奘(602~664),名陈炜,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个有多重贡献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遍学了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但也看到其间所隐含的相异之处,特别是在同一个瑜伽行派的体系里,在中国佛教中又形成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的重大差别,而在地论学派里,又分化出南北二道。隋唐诸宗,立宗的趋势是侧重一点而融合各家,玄奘也想解决这些分歧,他选择的也是西行求法的道路,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玄奘带回并译出大量经典。组织法相唯识理论,而有法相宗的创立。
玄奘13岁出家。贞观三年(627),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4年至印度那烂陀寺,拜名僧戒贤为师,
研习《瑜伽师地论》等佛经。十九年携大、小乘佛教经典回到长安。后在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召集
各大寺高僧组成译经场,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译,世称“新译”。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和弟子窥基等人创立唯识宗。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
等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另译有《大般若经》。著有《会宗论》、《破恶见论》,和由他口述、门徒辩机记录的
长达12卷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小说《西游记》都源自他的故事。玄奘圆寂于
长安大雁塔,葬于白鹿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