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传论

联合创作 · 2023-10-12 12:48

《陶渊明传论》以陶渊明的两个著名先辈陶侃和孟嘉为切入点,佐之以陶渊明的诗歌、书信等作品,通过对相关史料抽丝剥茧的分析,梳理了陶渊明的思想来源及发展变化,解读了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和人生追求,完整展现了陶渊明从传统文人向隐逸诗人转变的思想脉络和陶渊明创造的理想生活。作者从人性和人心角度出发,将把他视为精神知己,又视作孤独的隐者。本书是著名文史学家李长之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也是介绍陶渊明生平的经典通俗读物。资料翔实可靠,内容丰富深刻,观点鲜明,多有新见,是一部价值很高、不可多得的传记文学作品。

编辑推荐:

1.李长之治学严谨,注重史料的选择与提炼,对陶渊明的研究,有百余条注释,几十余种参考书,真正做到了下笔有出处,言必有据,这些都凝结着他的史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

2.资料翔实,考据有据,解读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哲学。

3.版本权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于天...

《陶渊明传论》以陶渊明的两个著名先辈陶侃和孟嘉为切入点,佐之以陶渊明的诗歌、书信等作品,通过对相关史料抽丝剥茧的分析,梳理了陶渊明的思想来源及发展变化,解读了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和人生追求,完整展现了陶渊明从传统文人向隐逸诗人转变的思想脉络和陶渊明创造的理想生活。作者从人性和人心角度出发,将把他视为精神知己,又视作孤独的隐者。本书是著名文史学家李长之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也是介绍陶渊明生平的经典通俗读物。资料翔实可靠,内容丰富深刻,观点鲜明,多有新见,是一部价值很高、不可多得的传记文学作品。

编辑推荐:

1.李长之治学严谨,注重史料的选择与提炼,对陶渊明的研究,有百余条注释,几十余种参考书,真正做到了下笔有出处,言必有据,这些都凝结着他的史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

2.资料翔实,考据有据,解读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哲学。

3.版本权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于天池、九三学社研究员李书执笔新版导读及李长之传略。

精彩文摘:

陶渊明的一生及其作品

一引子 ——陶渊明诞生的时代 在陶侃死后(公元三三四年)三十多年,在孟嘉可能还在世的时候(孟嘉死年无考,但他与桓温同时,桓温死于公元三七三年),陶渊明诞生了。 陶渊明诞生的年代是公元三六五年,晋哀帝(司马丕)兴宁三年。近代人虽然有些不同的议论,但理由都不是十分巩固的,反之旧说倒有许多不可动摇的地方,所以我们保留了旧说。 这时东晋偏安已经有四十八年(公元三一七年起)了,而逐渐衰微下去。此后有五十四年是在外来的压迫和内战的循环中过日子,这样晋王朝也就亡了。——这正是陶渊明的一生所占的时间的主要部分。 在陶渊明的幼年,是王、谢士族依然有着势力的时代,但已经走向没落了。大书法家王羲之死在公元三七九年,那时陶渊明十五岁。十九岁那年,有有名的淝水之战(公元三八三年)。这次大战带有决定性的意义,秦王苻坚在前一年就说:“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资治通鉴》卷一百〇四)他在第二年并且给谢安等准备了房舍,打算俘虏过去,当他的吏部尚书。他是决想不到失败的。他没料到晋国靠了被俘虏过去的爱国将领朱序的透露敌情,临阵瓦解了敌人战志,以及谢安的异乎寻常的从容镇定的指挥(谢安在初闻兵警时镇定到照常下棋,到大胜时也仍然下棋,“了无喜色”),而更重要的是一般人民和士兵都有着极其热烈的盼着打一个胜仗的愿望,并在事实上也支持了这一个胜利,所以就以八万之众,终于击退了百万大军的入侵。从此,南北对立的局面稳定下来了;有时还可以北伐,收复一部分失地。就作战能力和士气论,东晋是有早日北伐成功的希望的。淝水之战是晋的国威依然强大的一个证明,可是此后国力就为内战所削弱。淝水之战同时是王谢士族政权的一个回光返照,谢安死于淝水之战的后两年(公元三八五年),士族更没落了,军阀的势力代之而起。谢安死时,陶渊明二十一岁。 陶渊明的时代,就是一个士族没落,而军阀代起的时代。陶渊明自己虽然不是士族,但由于文化教养、时代风习的熏陶,他也有当时士族阶级所共同具有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和生活意识;士族没落了,他也就有一种没落的感觉,他老是怀想古代,这心情是可以了然的。军阀势力呢,他一方面看不上眼,也够不上资格,于是他在另一方面谋出路,这就是他躬耕的来由。他想靠自己的劳动,维持一个小天地,保留他自己的没落的情调,以及自己的思想体系。由于他对当时不满,他的作品里有着反映和批判的成分;由于他自己经过了穷困和劳动,他的作品里也有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的体会和同情:他虽然是不得已而劳动的,但既经劳动之后,也多少变革了自己——所以他的人格和作品终于有着很大的光辉。 作为诗人的陶渊明,他的幼年和少年,恰是生长在一个艺术时代里。除了方才提到过的书法家王羲之和他同时之外,雕塑家戴逵(死于公元三九六年,时陶渊明三十二岁)、大画家顾恺之(生于公元三四三年,大陶渊明二十二岁)、山水画家宗炳(生于公元三七五年,时陶渊明十一岁),也都和陶渊明同时。就文学范围内而论,虽然过江的大诗人郭璞死在陶渊明生前四十年,中间似乎空白了些,但玄言诗人孙绰、许询,咏史诗人袁宏在陶渊明幼年时都还活着,至于和陶渊明同时的年轻诗人谢灵运(公元三八五年生)、谢惠连(公元三九七年生)、颜延之(公元三八四年生)、鲍照(可能生于公元四一六年左右)等,就更多了。附带提及的,是这时还有大思想家支遁(公元三六六年卒)、鸠摩罗什(公元四〇九年卒)、慧远(公元四一六年卒),大历史家裴松之(公元三七二年生),《世说新语》的编著者刘义庆(公元四〇三年生),他们都是和陶渊明同时在文化上放着光彩的。 这就是陶渊明的时代——文化上一点也不寂寞的时代。 陶渊明的诗是那样有着艺术性,同时又带有那样多的思辨的因素,在没落的情调之中却又有着傲然独往的神气,这正说明他的诗是像他那样一个身份的人在他那一个时代的反映。 二陶渊明的一生的总括 陶渊明的一生可分为三个时代:二十九岁以前是一个时代,大概是过种田和读书的生活;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是一个时代,他做了好几次小官吏,也时常出门,多半是由于职务;四十二岁到死,就是到六十三岁,是一个时代,这时他眼看晋室固然衰微,桓玄的政权也倏起倏灭,刘裕已慢慢握起大权,代替了桓玄,最后逼死了晋朝最后的两个皇帝,而自己又建立了新的王朝,这其间有不少的惨杀倾轧,诗人的陶渊明既看不顺眼,因而隐退起来,因而暗中牢骚多起来,并为了保持自由而再度去躬耕,于是在二十余年中,慢慢把自己的生活理想化,也理论化,遂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面目的思想的诗人,这就是他的晚年。这就是他一生。 三早年的生活和教育经历 我们先说他第一个时代的生活。 据他的《命子》诗所说:“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就“惠和千里”看来,他的祖父做过太守。名字有二说,一说是陶岱,一说是陶茂,如果是陶茂,那就是做过武昌太守的。 《命子》诗接着说:“于穆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置兹愠喜。”名字已经没有记载了,是否做过太守,做太守的地方是姿城还是安城也不确切,只是就这“置兹愠喜”看来,知道他这父亲也是有些魏晋人的“喜怒不形于色”的风度的。写《命子》诗时已称“仁考”,可知他父亲已经在他二十岁左右亡故了。 在他十二岁时,他的庶母死去。他在《祭程氏妹文》中说:“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父妾称慈母,这所谓“慈妣”一定就是庶母了。他这出嫁给程氏的妹妹,也就是他的庶母生的。 从他的祖父做过太守,父亲还娶有一妾看起来,他最初的家境大概还不算太坏。 然而无疑的是没落了,尤其在他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他在《有会而作》一诗里说:“弱年逢家乏。”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一诗里更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因为那恰是淝水之战的前后,秦兵入寇,并加上连年大水大旱,发生饥馑的时候,他的生活也便正在忧患里度过。刚结婚,就死了妻子。后来他又续了弦。前后夫人都生了孩子,一共是五个,所以他后来写的《与子俨等疏》中有“汝等虽不同生”以及“况同父之人”的话。他的长子俨,小名阿舒,字求思的,大概就是前妻所生。在生子不久,他写了《命子》诗,其中充满着封建道德气息,是十足的士大夫的家庭教育诗,也就从而见出陶渊明本身所受的教育。这时大概二十二三岁吧,所以也是《集》中最早的作品。 他早年曾受过儒家的教育。他曾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其十六)这点对他很重要,使他虽然有些旷放,而终有一种约束。那个时代是一个老庄依然盛行的时代,他的性格也是近于老庄的,实际上他的作品里也有不少的老庄思想,而这点儒家的教育对他还是有着极大的约束力的。这就是他始终崇拜孔子的原因。可是正因为是结合着老庄的时代思想的他,他又不能纯粹学孔子,再加上他自己的劳动生活的体会,于是他的理想人物乃是长沮、桀溺了,这是在他的诗文中屡屡见到的。 他早年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他早年就爱琴书:“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原是想过一种淳朴而单纯的生活的:“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 除了穷困之外,他的早年也可说是快乐的,这就是他所说的“盛年欢”,也就是他说的:“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其五)他的壮志的梦想又形象化在另一首诗里:“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拟古》九首,其八) 这就是他的早年:家道中落了,自己也受过一些穷困,政局也有些动荡,然而究竟处在单纯的田园环境中,爱爱琴书,欣赏欣赏自然,在儒家思想的约束之中,偶而有些不切实际的所谓“壮志”,大体是快乐的。 四 十二年的矛盾生活的开始 二十九岁开始了他的第二期生活。这一期生活虽然只有十二年,但却是他经验最丰富的十二年,对他后期思想的形成上应该有着决定意义的十二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的那种快乐,“少时壮且厉……张掖至幽州”的那种豪气,也就在这十二年中消磨掉了,奔波劳碌,蒿目时艰,让他变成另一个人了。 二十九岁这一年,他离开了他的田园,做了小官。原因呢,是由于穷困,耕种不能维持生活。这是由他诗里看出来的: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饮酒》二十首,其十九 三十岁左右是他生活上的一个分水岭,这也是在他的其他诗中所常见的: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叩栧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这都可以和“投耒去学仕”的时间是“是时向立年”相印证。这个时间算不算早呢?就那时一般的情形论,是不算早而算很迟的。《世说新语•赏誉》“王汝南既除所生服”条,记王湛年二十八始宦,这就是说他晚宦的意思。陶渊明却在二十九岁始投耒学仕,那就更迟了。这说明他的出仕一方面是少凭借,同时是勉强的。 果然在《饮酒》诗“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下面就接着说,“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正是刚一出仕,又觉得不对劲儿,便退回来了。这一年是太元十八年癸巳(公元三九三年),这时谢安已经死了八年,谢玄死了五年,谢氏的实力已经不复存在,谢玄所培植的北府兵力,就是打败过苻坚的,已渐渐由谢玄的部下刘牢之所掌握,同时桓玄的力量也已经起来。晋室这时是更加腐朽了,晋孝武帝(司马昌明)本来还有些作为,后来溺于酒色,执政的瑯琊王道子也是酒鬼,他们又崇尚佛教,奢侈浪费,范宁在这时就曾说:“今并兼之家,亦多不赡。”可见连大土豪、大地主都穷了,老百姓更不用说。这就是那时候的情形。陶渊明的穷困,大概也就是那个整个民生凋敝的情况的一部分。他这时因穷而仕,却又因不高兴而退了的官职是江州祭酒。 他最初的出仕,可能是向人恳求过。(他后来当彭泽令时,在未到手前不是曾“求之靡途”么?)由那种“畴昔苦长饥”的情况以及仕宦之迟,也可想象得到。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乞食》一诗可能就是写这种事: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兴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倘若认为是真的去讨饭,那就太可笑了。 江州祭酒既没做了多少时候,就“拂衣归田里”,又不知道隔了一二年还是当年,州里又请他当主簿,但他却辞却了。像这种游移于进退之间,轮替在耕种和仕宦之中的生活,也便是他十二年中矛盾生活的一贯的情形。 现在陶集中最早的作品,除了《命子》诗之外,我们觉得也许就是《和郭主簿》了。这诗一共有二首,其一说: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逝闲卧,坐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我们从《责子》诗中的“阿舒已二八”推测大概那首诗作于三十六七岁以后,其中的幼子阿通九岁(一本作六),现在这首诗说“学语未成音”则是两三岁的光景,亦即《责子》诗前六七年(或三四年)作,那就是在三十岁(或三十三四岁)时作。假若不是指他的最幼子,那这诗的年代,就可更早。(如果指他的长子,那就可能在二十三四岁作)。“聊用忘华簪”,是很像他初辞祭酒主簿时的心情的。

李长之(1910—1978),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曾师从著名哲学家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与吴组缃、林庚、季羡林并称为“清华四剑客”。代表作有《鲁迅批判》《孔子的故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李白》等。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